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6篇

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6篇

时间:2022-09-24 15:40:05

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6篇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乔布斯经典语录乔布斯中英文名言 乔布斯经典语录乔布斯名言乔布斯中英文名言乔布斯演讲词很少有人能给人源源不断的无形力量,乔布斯便是其中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6篇,供大家参考。

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6篇

篇一: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斯经典语录乔布斯中英文名言

 乔布斯经典语录 乔布斯名言 乔布斯中英文名言 乔布斯演讲词 很少有人能给人源源不断的无形力量, 乔布斯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语录听起来不是花言巧语的修辞, 而是字字真诚的咒语, 让人甘愿接受引导。

 乔布斯经典语录:

 你的时间有限, 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 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

 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 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 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 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乔布斯先生每天必来到我们部门看昨天的成果, 能听到他骂人,我们并不生气, 因为我们知道他不允许产品上市后没有销路。

 1 、 不要按照用户的坏习惯去设计, 也不要按照程序员的思维去设计!

 1 , do not according to user bad habits to design, also do not according to programmers thinking design! 2、 有好的想法要坚持, 不要被其他人的观点的噪声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

 当你的想法站不住时, 立即大度的丢弃, 这其实是更是一种坚持。

 2, have good ideas are going to insist, don’t be others’ opinion noise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When your ideas stand, immediately magnanimous discard it is, and it is also a kind of persistence.

 乔布斯经典语录 乔布斯名言 乔布斯中英文名言 乔布斯演讲词 3、 任何一款产品都不应该带着 BUG 去见用户, 那怕失信于媒体推迟发布时间。

 3, any product are not should bring a BUG to meet users, that is afraid to betray media postpone the release of time. 4、 产品一定是让人感觉最新, 但坚决不做小白鼠去尝试前无古人的新产品。

 4, products must be feeling letting a person, but resolute don’t do new mice to try an unprecedented new product. 5、 把标志画那么大干吗? 苹果的产品要在任何时候都让人一眼认出是苹果的产品而非是苹果的标志。

 5, the sign painting so big? Apple products will at any time those who make a person recognized apple’s products rather than is the apple logo. 6、 比别人少用一条线获得更低的工艺成本, 比别人提供多一种价值认同并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就是苹果。

 6, less than others with a line acquire lower process cost more than others, and provide a kind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obtain more profits, this is an apple. 7、 所有的产品一定会离开苹果商店但不能离开苹果系统, 我们要帮助客户持续使用苹果产品, 直到寿终正寝。

 7, all products will leave apple store but cannot leave apple system,we have to help customers continued use of apple products, until died. 8、 IBM Thinkpad 如果没了小红点, 那它就不是 Thinkpad。MACBook 如果加了小红点, 那它即不是 IBM Thinkpad 也不是苹果MACBook 了。

 8, IBM Thinkpad if not a little red dot, it isn’t Thinkpad. MACBook if added little red dots, that it is not IBM Thinkpad nor apple MACBook. 9、 让团队中那些说“不可能”的人感到实现不了是可耻的。

 9, let team for those who say“impossible” people feel not achieve them is shameful.

 乔布斯经典语录 乔布斯名言 乔布斯中英文名言 乔布斯演讲词 1 0、 品牌不是打上苹果的标志就是苹果的品质, 打上苹果的标志也需要信心和对客户的承诺。

 1 0, brand is not playing apple logo is an apple quality,

 hit the apple logo also need confidence and commitment to customers. 1 1 、 不要为别人而活, 也不要为今天的自己而活, 把今天的工作做好了, 明天自然属于你, 薪水自然比别人高。

 1 1 , don’t lived for others, also don’t live for today’s themselves, to do good work today,

 tomorrow natural belong to you, high salary nature than others. 1 2、 产品设计时的所有功能都是一个整体, 不应该有任何理由去砍功能, 破坏整体性。

 1 2, product design all the functions are a whole, should not have any reason to cut function, destroy unity. 1 3、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你的时间有限, 所以不要像亚洲人那样, 浪费在模仿别人这种事上。

 1 3, a leader and a follower innovation distinguishes between,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like asians that,wasted in imitate others this kind of things.

 1 4、 团队中那些想用 Keynote(苹果的 PPT)

 来证明自己的人只能说明你不行, 请拿出解决方案。

 1 4, team of people who want to use Keynote to prove themselves only shows that you can, please take out the solution. 1 5、 成为卓越的代名词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聪明, 而在于他有多么勤劳。

 1 5, become the pronoun of not because of his remarkable how clever, but that he is how diligent. 1 6、 东方佛学中有一句话:

 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 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1 6,East: “there’s a phrase in Buddhism,‘beginner’s never keep Have a beginner’s mind is a wonderful thing. 1 7、 不要小看 ipod 上的一颗按钮, 它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我们做了 21 个方案、 84000 次测试、 57 次改进, 用户的满意源于不必要的坚持。

 1 7, don’t look down upon a single button on the ipod, it and others are different is that we did 21

 scheme, 84,000 times test, 57 times improvement, the satisfaction of customers from unnecessary insists

  乔布斯经典语录 乔布斯名言 乔布斯中英文名言 乔布斯演讲词 这里还摘取了一些他的经典语录, 希望这些乔氏语录对你有所帮助:

 “” 创新无极限!

 只要敢想, 没有什么不可能, 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

 如果你正处于一个上升的朝阳行业, 那么尝试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更招消费者喜爱、 更简洁的商业模式。

 如果你处于一个日渐萎缩的行业, 那么赶紧在自己变得跟不上时代之前抽身而出, 去换个工作或者转换行业。

 不要拖延, 立刻开始创新!

 “” 成功没有捷径。

 你必须把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

 最大限度的发挥你的天赋、 才能、 技巧, 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后面。

 高标准

 严格自己, 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将会改变一切的细节上。

 变得卓越并不艰难 – 从现在开始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 – 你会发现生活将给你惊人的回报。

 “” 我把这段话浓缩为:

 “做我所爱”。

 去寻找一个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 价值和让你感觉充实的事业。

 拥有使命感和目标感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 价值和充实。

 这不仅对你的健康和寿命有益处, 而且即使在你处于困境的时候你也会感觉良好。

 在每周一的早上, 你能不能利索的爬起来并且对工作日充满期待? 如果不能, 那么你得重新去寻找。

 你会感觉得到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

 “…” 带着责任感生活, 尝试为这个世界带来点有意义的事情, 为更高尚的事情做点贡献。

 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更加有意义, 生命不再枯燥。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很多。

 告诉其他人你的计划, 不要鼓吹, 也不要自以为是, 更不能盲目狂热, 那样只会把人们吓跑, 当然, 你也不要害怕成为榜样, 要抓住出头的机会让人们知道你的所作所为。

 “” 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务的本质, 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

 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 不要无端猜测、 不要期望、 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

 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 永远充满好奇、 求知欲、 赞叹。

 “” 十几年来, 世界各地的书店里涌现出海量的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

 这些人物包括苏格拉底、 达芬奇、 哥白尼、 达尔文以及爱因斯坦成为人们灵感的灯塔, 而苏格拉底排在第一位。

 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说:

 “他把哲学从高山仰止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

 ”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 工作、 学习以及人及关系上吧, 这不是关于苏格拉底, 这是关于你自己, 以及关于你如何给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

 “” 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 有什么使命是一定要达成的? 你知不知道在你喝一杯咖啡或者做些无意义事情的时候, 这些使命又蒙上了一层灰尘? 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 这件东西指示着我们的渴望、 兴趣、 热情以及好奇心, 这就是使命。

 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来评断

 你的使命, 没有任何老板、 老师、 父母、 牧师以及任何权威可以帮你来决定。

 你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这个独特的使命。

 “” 你是否已经厌倦了为别人而活? 不要犹豫, 这是你的生活, 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 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 不要害怕, 不要担心。

 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做自己的老板!

 以上每句话, 刚开始也许很难真正渗透入你的生活, 但是如果你慢慢吸收这些教训, 每次领悟一句话, 慢慢的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不要踌躇不前, 试试看。

 苹果 CEO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稿[中英]苹果计算机公司CEO 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演讲时说, 从大学里辍学是他这一生做出的最为明智的一个选择, 因为它逼迫他学会了创新。

 乔布斯对操场上挤的满满的毕业生、 校友和家长们说:

 “你的时间有限, 所以最好别把它浪费在模仿别人这种事上。

 ” --同样地, 如果还在学校的话, 似乎不应该去模仿退学的牛人们。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

 Jobs 说, 你必须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常保饥渴求知, 常存虚怀若愚

篇二: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iddot;李小龙语录哲学篇 人不了解自己时是最糟糕的。

 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意味着自我的认知。

 自觉与自知是截拳道之根本它的功能效用不惟在个人武术造诣的成就上更可使其生存做为一个真正的生存的人。

 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长自己且更要学习和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哲理为何。

 一切均需求真一切皆是空的。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的过程。必须打破与外界相隔离的壳从中走出来去寻找真相就是要直接与外界联系我既不盲从于你也不去影响你。所以不要认定‘这就是这’‘那就是那’。如果你从现实起开始研究每一件事我会更满足。

 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研究你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

 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状倒入瓶中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倒入茶壶中就成为茶壶的形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已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幻想的自我实现。我希望每个都能诚恳持找到真我。

 这是一个巨烈变动的时代一个激情奔放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适应全新的事物但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肯定我的存在无时无日不是如此。

 我之所以选读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人如何不可能以部分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不我是中国人。

 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增砖添瓦。实际上在雕塑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了。

 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

  ·李小龙语录武学篇 总是有人跑来问我“李振藩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我说“噢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在武技上已日趋成熟那么他的形式应是一种无形之形。这种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如同把冰融成塑造各种形状的水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武技上没有了形式他才能拥有所有的形式只有当一个人没有了风格他才能适应所有的风格。

  一个搏击者必须经常保持心灵单纯他的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搏击。

  将敌人视做死尸或机器人而虚构出来的对阵是幻想。

  未经真实搏击训练的习武者就好像一个没有下过水的陆上习泳者。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往往不但不肯直视问题关键之所在反而盲从于所附会的形式及固定的招式上从而愈陷愈深以至不可自拔之地步。

  在比较中求进步。

 我认为 中国武术过于保守 过于迷信。

 如果想发展它 就要摒弃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觉得既然实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许多传统但并不怎么实用的形式就不重要了。我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练习这些不重要的形式呢

 尤其是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他们崇尚的是科学和效率。他们不相信任何不科学的东西。

  比方说中国的功夫小说中描述的内功或轻功其实都是些神话但现实中却有许多人相信或迷信他们这些东西是不应该大肆鼓吹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训练我们的拳头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都能有力出击。我们练习的功夫套路和实战区别很大因此我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我的意思是说武术训练和实战区别很大。武术必须实用。如果我们练习的武术不用于实战我们为什么要练习它呢那还能称作武术吗如果练习武术并不能使你自卫那为什么学习它呢你强调武术是为了健身和娱乐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它不能用来实战那就不能算作武术。

  我觉得简单地练习武术套路不是什么好办法 进一步讲 这些套路既浪费时间 又和实战没什么联系。

 人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各种各样的人对吗如果他们练习同一种武术套路那么这一套路又适合哪一个呢

  我觉得拳击在运用中的最佳状态应是没有绝对的形式用模式对付模式也许并不绝对正确。我感觉武术不应该局限在某种范围之内那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那就是某种方式在实战中会像在练习时一样奏效。

  当你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

  当我们出拳时我们必须做到无论在任何时间从任何方位都能够发挥全部力量。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并不需要像卡拉迪当时的空手道那样在出拳之前先把拳头藏在腰部那样未免过于僵化而且不能集中全部力量。中国功夫给这种拳起名叫做“寸拳”又叫“寸功”或者“短拳”。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

  这里没有太多如何防卫或进攻的内容而是要你学会如何表达自己……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不断地保持心灵纯洁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如何搏击。对此他必须排除阻碍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无论是感情上的、身体上的或是知识上的。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会依照着那种指定的方法去全力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情形下的搏击。因为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那么你所了解的便只是老路子一种„传统‟与„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的方式为之。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于简捷以不变应万变。

  一个动作即使在技巧上是完美的亦可能因受到对手的攻击而失败。因此截拳道初学者须练好精确地把握时机的本领。

  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

 功夫哲学-无形无法是为道 李小龙在此文中谈到叶问师父如何启发他悟道这极似佛教禅学中的公案。

  叶问对李小龙练功中保持的"紧张"状态不满意要求他"超然"和"放松"。叶问说"小龙让自己顺其自然而不要横加干涉。记住绝不要让自己违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顺势去控制它。这个星期你不要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

  李小龙在家呆了一星期百思而不得明悟。他划了小船出海因不得开悟而赌气以拳击水刹那间李小龙幡然醒悟"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就也是功夫的要义吧水正好为我证明了功夫的原理……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这就是了我一定要象水的本性一样。"

  这是李小龙多年后对往事的回忆自然带有自己对武道的理解。功夫顺其自然人犹如水性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李小龙在他的另一篇大学论文《功夫的艺术》中着重强调了功夫的哲学旨义

  "因为功夫大多是和尚道士所练习使用的所以也被看作和被教为思想与动作的结合。对他们和很多认真学习的人来说功夫不仅是一种打斗方法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杀死或伤害对方功夫是-种哲学也是道家和佛家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1967 年李小龙在一本武术杂志上以语录的形式阐述对功夫的见解。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单靠功夫在技艺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个中高手他必须要能深入研究其内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能和生命的本质达到完全融和的程度时才能求得 这也就是要达到道家所谓的"无为"。

 所谓"无为"包括了明心见性要能让自己的思想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的外在的干扰。"

  人们通常只认为李小龙是一位功夫大师而忽略他作为学者的一面。他的武道著作不及他的功夫电影那么流行而看过其著作的人都会惊叹他是个将武术与哲学融为一体并且研究精深的大学问家。

  我们很难断定李小龙是否如佛家所说修得正果。这是因为每个人对正果的释义皆不同并且功夫与学问皆是无止境的。

  李小龙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他在美国的大学学哲学必然又会受西方哲学的影响。

  他所崇拜的西方哲学家是法国的萨特、德国的尼采。

  他之所以执迷于这两位哲学家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性格特征与思想倾向与他们的学说产生共鸣。

  李小龙曾回忆道"我从小就有要发展自己、要成长的本能。"

  他又说"不知是什么哲学和什么力量的推动从童年到少年我对任何看不顺眼的人立刻就涌现一个跟他见高低的念头。"

  李小龙自小就有的特性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颇多相似。

 萨特提出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而不湮没在社会的群体之中要追求自由而不被理念的、道德的东西所束缚要发展个性自由选择以实现人所存在的价值……

  李小龙正是这样做的他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他好表现自己张扬自己他从不满足自己总是不断地选择更高的目标无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李小龙从小好斗好强好胜他看了尼采的著作恍然觉得尼采的书就是为他所写的

  尼采张扬"权力意志"呼唤"超人"。他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人应该追求权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实现权力意志的人才能称为超人超人创造了历史主宰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历史上只有少数天才和艺术家才达到超人境界。

  李小龙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权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喜欢以我自为中心他能够以他的行动和魅力使一些年长他许多并且功夫高深的人成为他的追随者他渴望并且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武术界的最强者。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尼采曾石破天惊地宣布"上帝死了"

  李小龙继承了中国传统武学的精华可他对中国传统武学的反叛同样石破天惊令人骇异。

  李小龙在文章中指责中国武学"不切实际的理论与流于形式的花招太多了。"他继而说道"太人工化、太机械化没法真正教学生实际动手所需的功夫。搞那套中规中矩的招式的时候恐怕已经给对手打垮了。传统的这类招式在我看来完全不够实用把以往活动的一切都僵化了。代代相传下来的只不过是闭着眼睛去演练那一套套固定的东西而丝毫得不到任何结果。"他得出结论这些教学方式"令人绝望"。

  李小龙在成文的言论中还算节制。他在教诫弟子或宣扬自己的武道的场合有时会狂言不绝放肆无度把除他以外的历史和现在的武学流派贬得一无是处。

  李小龙的言论常常引起众多东方武师的不满他们纷纷指责李小龙"数典忘祖"、"离经叛道"、"掐死了老祖宗"、"砸了同仁的饭碗"。他们试图以武力让李小龙闭嘴。结果没有一个不败在李小龙的手下。

  李小龙是"功夫超人"他喜欢也能够我行我素。

  人们在研读李小龙的言论著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再把他的"言"与"行"作比较会发现更多的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和引人兴趣的问题。

  也许是他英年早逝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他的学说去履行他在言论中所构筑的风范及意境。

  他说过"美国是一个竞争十分剧烈的社会。"严酷的现实迫使他不能以人格化的面目出现。

  人们纵观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尼采的思想是火花式的是反逻辑、非理性的不少哲学家认为尼采的著作充满矛盾漏洞百出简直是疯子的癔语狂言佛洛依德的学说偏执难圆其说连他的学生都难

 以诚服。他宣扬泛性论主张性的释放这使不少读其著作的人产生误解认为他是个色情狂而事实上他的性生活很检点步入中年他便早早禁欲。

  不求完美但求创新人类历史的灿烂文化往往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李小龙不是完人但他绝对是中国武术史上的闪光人物。

  谈起李小龙功夫的光彩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他行遍天下无对手。李小龙的功夫朋友及对李小龙有研究的人则认为李小龙功夫的闪光点是他创立了截拳道。正是因为截拳道才使他的功夫电影...

篇三: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夫·乔布斯 百科名片

 史蒂夫·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之一1985 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1997 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同年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是声名显赫的“计算机狂人”。2009 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这十年美国最佳 CEO同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之一。

 中文名 史蒂夫·乔布斯 外文名 Steve Jobs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加州硅谷

  出生日期 1955 年 2 月 24 日 职业 IT 主要成就 创立苹果公司 目录

 成长记录 公司经历 斯蒂夫·乔布斯与迪士尼 成功秘诀 乔布斯给年轻人的十句金玉良言 展开 编辑本段

 成长记录

  斯蒂夫·乔布斯 1955 年 2 月 24 日出生 17 岁进入 REED里德大学就读但仅 6 个月后就中途辍学

  他

 Mac World 发布会 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几经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他和斯蒂夫·沃茨创造了“苹果”掀起了个人电脑的风潮改变了一个时代但却在最顶峰的时候被封杀从高楼落到谷底但是 12 年后他又卷土重来重新开始第二个“斯蒂夫·乔布斯”时代。

 编辑本段 公司经历

  1977 年 1 月苹果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1980 年 12 月 12 日股票在华尔街上市。

  1983 年乔布斯着力研究新个人电脑。

  1984 年第一台 Mac 机面市

  1985 年被 Sculley 扫地出门创办 NeXT

  1986 年乔布斯收购 Pixar

  1989 年NeXT 公司失败

  1993 年乔布斯关闭 NeXT 的硬件部分

  1995 年《玩具总动员》播放一举成名。

  1996 年苹果收购 NeXT 乔布斯担任顾问

  1997 年乔布斯再次成为苹果 CEO

  1998 年iMac 成为美国最畅销个人电脑

  1999 年苹果推出 iBook、G4 和 iMacDV

  2000 年苹果公司再次出现季度亏损分额下降股价大跌

  2001 年平面式的 iMac 推出取代已问世三年的 iMac。

  以下内容2002 年至 2009 年年历在 GNU 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发布作者Wiki百科

 2002 年推出第二代 iPod 播放器使用了称为“Touch wheel”的触摸式感应操控方式。

  2003 年推出第一台的 64 位元个人电脑 Apple PowerMac G5。

  2003 年推出第三代 iPod 音乐播放器可同时支持 Mac 和 Windows并取消Firewire 连接埠的设计。

  2004 年斯蒂夫·乔布斯被诊断出胰腺癌苹果股价重挫。

  2004 年推出第四代 iPod 数码音乐播放器沿用了原本在 iPod mini 上的“Click Wheel”操控设计。此后还推出搭载彩色显示屏的 iPod Video。

  2004 年推出迷你版 iPod mini 数码音乐播放器其金属外壳与其他机种歧异性极大。

  2005 年斯蒂夫·乔布斯宣布下一年度的电脑将采用英特尔处理器。

  2005 年推出第五代 iPod 播放器。

  2005 年推出第二代 iPod mini 迷你数码音乐播放器与 iPod shuffle其无显示屏设计引起部分使用者不满。

  2005 年九月推出 iPod nano 超薄数码音乐播放器采用彩色显示器。

  2006 年斯蒂夫·乔布斯发表了第一部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分别为 iMac 和 MacBook Pro。

  2006 年推出第六代 iPod 数码音乐播放器称为"iPod classic"。

  2006 年推出第二代 iPod nano 数码音乐播放器采用和 iPod mini 相同之铝壳设计。

  2006 年推出第二代 iPod shuffle 数码音乐播放器其外型变为类似一个夹子体积更加小巧。

  2007 年推出第三代 iPod nano 超薄数码音乐播放器外型由细长转为宽扁。

  2007 年斯蒂夫·乔布斯在 Mac World 上发布了 iPhone 与 iPod touch。

  2008 年斯蒂夫·乔布斯在 Mac World 上发布从信封中取出了 MacBook Air这是当时最薄的笔记本电脑。

  2008 年 斯蒂夫·乔布斯在 Mac World 上发布了 iPod nano 第四代和 iPod touch第二代。

  2008 年斯蒂夫·乔布斯在 Mac World 上发布了新设计的 MacBook 和 MacBook Pro以及全新的 24 英寸 Apple LED Cinema Display。

  2009 年 苹果负责全球营销的高级副总裁菲利普·席勒在 Mac World2009 大会上发布了重新设计的 17 英寸屏幕的 MacBook Pro 笔记本电脑。

  2009 年3 月 3 日推出升级版的 iMac但外形并未改变其使用了 NVIDIA 公司新款显卡并小幅度降低了 iMac 价格,同时升级更新的包括 Mac mini 和 Mac Pro。

 2009 年3 月 11 日推出新款 iPod shuffle这是第一款可以语音发音的数码音乐播放器 体积更加小巧几乎是上代的一半大小 由于部分操作键转至耳机线缆上所以暂时不支持第三方耳机 而且必须配合 8.1 版本或更新版本的 iTunes 使用。

 2009年6 月 23 日乔布斯重新回归苹果总部工作。

 2010 年1 月 27 日苹果公司平板电脑 iPad 正式发布。

  2010 年。4 月 6 日苹果 ipad 正式在美国发售。

  2010 年 5 月 26 日在与比尔•盖茨(Bill Gates)竞跑了 30 多年之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位苹果公司创始人终于将他的公司送上了纳斯达克(Nasdaq)的顶峰位置。苹果公司的市值在当日纽约股市收市时达到 2220 亿美元仅次于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成为美国第二大上市公司微软当日市值为 2190 亿美元。

  2010 年 6 月 8 日北京时间凌晨 1 点苹果公司年度盛会 WWDC2010(Apple 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 2010)正式开幕在本次大会上乔布斯正式发布了近来一直引人瞩目的苹果第四代手机 iPhone 4。其显示屏像素也将由原来的480×320 升级为 960×640。

 “苹果”出世

  1955 年 2 月 24 日斯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大学教授的父亲与颓废派艺术家的母亲无情地遗弃了。幸运的是一对好心的夫妻收留了这位可怜的私生子。

  虽然是养子但养父母却对他很好如同亲子。学生时代的乔布斯聪明、顽皮肆无忌惮常常喜欢别出心裁地搞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不过他的学习成绩倒是十分出众。

  当时乔布斯就生活在著名的“硅谷”附近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

 就在一次聚会中 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他开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在上初中时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比他年长 5 岁的沃兹见面。沃兹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8 年后他们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

  19 岁那年刚念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突发奇想辍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没过多久年轻而不安分的他又对佛学产生了兴趣连工作也不要了飘洋过海去印度追随大法师修行练功。这次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没有学成佛路上还吃尽苦头。他只好重新返回雅达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

  安定下来之后乔布斯继续自己年少时的兴趣常常与沃兹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电脑。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商用的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制造个人电脑必需就是微处理器 可是当时的 8080 芯片零售价要 270 美元 并且还不出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个人不灰心仍继续寻找终于在 1976 年度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 6502 芯片功能与英特尔公司的 8080 相差无几但价格却只要 20 美元。

  带着 6502 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乔布斯的车库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新。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板将 6502 微处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安装在上面通过

 接口将微处理机与键盘、视频显示器连接在一起仅仅几个星期电脑就装好了。乔布斯的朋友都被震动了但他们都没意识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会给以后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精明的乔布斯立即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所在。为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也卖掉了他珍爱的惠普 65 型计算器。就这样他们有了奠基伟业的 1300美元。

  1976 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情他们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称由偏爱苹果的乔布斯一锤定音——称为苹果。后来流传开来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而他们的自制电脑则被顺理成章地追认为“苹果号”电脑了。

 Apple I 黯然离开

  但在开始的时候“苹果”机的生意却很清淡毕竟它是一个全新的东西除了对电子感兴趣的人谁知道这个东西会有什么用处而原先对“苹果一号”感兴趣的朋友们现在开始持观望态度等待更好的“苹果号”的出台。

  一个偶然的机遇给“苹果”公司带来了转机。1976 年 7 月的一天零售商保罗·特雷尔来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当看完乔布斯熟练地演示电脑后他认为“苹果”机大有前途决意冒一次风险——订购 50 台整机但要求一个月内交货乔布斯喜出望外立即签约拍板成交这可是做成的第一笔“大生意”。

  时间太仓促任务又繁重乔布斯和沃兹冒着酷暑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为了公司的生存他们豁出去了。他们每天几乎都在挥汗如雨、顽强拼搏中度过每周工作 66 小时。终于在第 29 天他们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把 50 台“苹果”电脑如数交给了商人特雷尔。

  50 台整机在特雷尔手里很快销售一空有了良好的开始“苹果”公司名声大振。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乔布斯和沃兹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小资本根本不足以应付这急速的发展。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大约是在 1976 年秋我发现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为此他们分头去找资金支持包括沃兹就职的公司惠普但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没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的商机和市场。

  机遇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 年 10 月百万富翁马尔库拉慕名前来拜访沃兹和他们的车库工场。马尔库拉是位训练有素的电气工程师且十分擅长推销工作被人们称为推销奇才。由于在股票生意上发了财他很早就选择了退休的生活。但看到这

 两个年轻人的新产品马尔库拉决心重操旧业帮助他们把公司大张旗鼓地办起来。他主动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商业计划给他们贷款 69 万美元将自己的命运与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有了马尔库拉这样行家里手的指导有了这笔巨资“苹果”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

  Apple II 1977 年 4 月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在西海岸开幕了。为了在展览会上打出名声乔布斯四处奔走花费巨资在展览会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摊位。更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苹果号样机它一改过去个人电脑沉重粗笨、设计复杂、难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轻便、操作简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鲜明特点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它只有 12 磅重仅用 10 只螺钉组装塑胶外壳美观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机。人们都不敢相信这部小机器竟能在大荧光屏上连续显示出壮观的、如同万花筒般的各种色彩“苹果”机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几千名用户拥向展台观看、试用订单纷纷而来。

  1980 年 《华尔街日报》 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登有乔布斯的巨幅照片。1980 年 12 月 12 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 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 29 美元收市。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 4 名亿万富翁和 40 名以上的百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当然是排名第一。

  1983 年Lisa 数据库和 Apple Iie 发布售价分别为 9998 美元和 1395 美元。Apple 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公司。但是 Lisa 的发布预示了苹果的没落一台不合实际、连美国人都嫌贵的电脑是没有多少市场的而 Lisa 又侵吞了 Apple 大量研发经费。可以说苹果兴起之时就是其没落开始之时。

  因为巨大的成功乔布斯在 1985 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是强烈的危机由于乔布斯经营理念与当时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同加上蓝色巨人 IBM 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新开发出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于 1985 年 4 月经由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他的经营大权。乔布斯几次想夺回权力均未成功便在 1985 年 9 月 17 日愤而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

 史蒂夫的出走使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吸收教训也为今后重回 Apple 并拯救它做好准备辞职几天后乔布斯又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继续开始他的事业之旅。

  在这段时间中苹果的失败是注定的无论是史蒂夫还是原百事 CEO 斯卡利 都不能使苹...

篇四: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定你一生成就的 21 个信念》

 1.

 我是最棒的

 2.

 我是一切的根源

  3.

 我是我认为的我

  4.

 成功是因为态度

  5.

 过去不等于未来

 6.

 人, 因梦想而伟大

  7.

 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8.

 成功一定有方法

 9.

 成功者找方法, 失败者找借口

 10.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11.

 天助自助者

  12.

 你越努力, 你的运气就会越好

 13.

 我要, 我就能

 14.

 决心决定成功

 15.

 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

 16.

 每天进步一点点

 17.

 没有失败, 只是暂时没有成功

 18.

 只要不服输, 失败就不会是定局

 19.

 坚持到底, 永不放弃

 20.

 人人都能成功

 21.

 立即行动 决定一生成就的 21 个信念

 1、 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会成功!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 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

 再重复几遍, 结果还是一样。

 根据测试, 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 400 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 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 的一声, 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

 跳蚤十分困惑, 但是它不会停下来, 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

 一次次被撞, 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 它开始根据盖了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

 再一阵子以后呢, 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 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 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 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 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以后, 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发现, 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 是否有许多人也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 年轻时意气风发, 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屡屡失败以后, 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 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 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

 就像刚才的“玻璃盖” 虽然被取掉, 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 不敢再跳, 或者已习惯了, 不想再跳了。

 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 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 绝对不是。

 只是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

 无法逾越的。

 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子的方法十分简单, 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 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下加热, 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 它就会 “嘣”的一下, 跳了出去。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 不是追求不到成功, 而时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 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

 成功不是可能的, 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心理高度” 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不要跳? 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 我能不能成功? 能有多大的成功?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 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 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 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不要自我设限。

 每天都大声地告诉自己:

 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会成功!

 2、 我是一切的根源

  “ABC 情绪理论”:

 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 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叔本华名言: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 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 4 的本身, 而是有权对该 事物做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根源!

 让我们不再抱怨, 因为 我是一切根源。

 3、 我是我认为的我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 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信念, 你就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态度, 你就会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 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 要想结果变得更好, 先让行为变得更好;

 要想行为变得更好, 先让态度变得更好;

 要想态度变得更好, 先让信念变得更好;

 要想信念变得更好, 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

 在自己的心目当中,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 最终你就会是什么。

 因为, 正如《自我意向心理学》 的核心结论:

 我是我认为的我, 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4、 成功是因为态度

  “影响力训练” 机构曾经作过上万次的调查。

 结果显示, 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最关键要素中, 80%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阳花的“态度” 类因素, 如各种能力; 7%属于运气、 机遇、环境、 时间、 天赋、 背景等所谓的客观因素。

 能否驾驭客观的因素, 还是因为你的态度, 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 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

 成功 100%都是因为态度 !

 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 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成功, 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 把握今天, 准备未来。

 5、 过去不等于未来

  正如决定今天“技巧” 高低的不是今天, 而是昨天对待技巧的态度; 决定明天“技巧” 好坏的也不是明天, 而时今天对待技巧的态度。

 我们的今天是由过去所决定的。

 而我们的明天由过去决定, 由今天所决定的。

 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的成败, 只代表过去, 未来要靠现在。

 过去成功了, 不等于未来还会成功, 过去失败了, 也不等于未来就要失败。

 成败都不是结果, 它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 而是你要到哪里去。

 不论过去怎么不幸, 如何平庸,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

 只要你对未来保持希望, 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

 现在就作一个决定:

 明天,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6、 人, 因梦想而伟大

  伟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梦想

  伟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在实践一个伟大的梦想

  伟从之所以伟大, 根源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有哲人云; 人, 因梦想而伟大。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 金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梦想黑人与白人一们平等、 自由; 孙中山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毕生都在实践推翻锢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帝国的梦想; 邓小平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亲手设计的强国梦真的让十几亿中国人强大起来。

 人, 因梦想而伟大!

 几千年的封建文明, 曾经为中华民族创造过辉煌, 但同时传统文化中许许多多消极的思想与行为, 也不幸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消极, 也是一种愚昧; 愚昧, 就会贫穷; 贫穷就会落后,落后就得挨打。

 近代史上的屈辱, 使用我们不得不接受别人强加给我们的烙印。

 我们由盲目的自大一下子双跌入盲目自卑的泥潭。

 时至今日, 悲观情绪、 消极观念仍然在禁锢着无数计的中国人民。

 我就有一个梦, 梦想 12 亿中国人都能积极地生活着, 不再消极, 不再悲观。

 不再抱怨。

 为自己设计一个伟大的梦想, 我们的人生便开始变得不平凡起来。

 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实践那个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我们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伟大 的人。

  7、 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倒流”, 我们知道, 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的方法; 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未来的人可能会说, 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另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 有星球上的方法而已。

 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让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 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假使“不可能” 已成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口头禅”, 他们已习惯对自己说“这不可能, 那不可能” 这样的氛围, 也许就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 并最终被那些不说“不可能” 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

 失败一定有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己的注意焦点, 把,“不可能” 这个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私人词典” 或“企业词典” 中永远删去, 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 我们至少还可以说:

 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8、 成功一定有方法

  在“创造力” 训练中, 有一个著名的训练案例:

 回形针有多少用途?

 第一反应你也许只能说出:

 夹文件。

 打开思路, 你也许就能有更多的用途:

 做绳子、 钉子、 导线、 钮扣、 手饰、 发夹、 鱼钩、 牙签……日本有一个科学家, 宣称已列出回形针 2400 种用途。

 南京有一位学者宣称, 他能列出3 万种!

 回形针到底有多少用途?

 只要你愿意去找, 你是否同意答案是:

 无数种!

 一根小小的回形针既然能有无数种用途, 那解决一个难题, 怎么就不会有“无数种” 方法呢?

 打破思维框框, 绝不自我设限。

 失败一定有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

 有一项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

 90 秒钟记忆 100 个随机的 0 到 9 的数字。

 包括顺背、 倒背、任意定位背。

 如果你看到现场表演, 你一定会为表演者“非凡的” 技艺所折服。

 经过系统的研究, 我发现其中的方法极其简单, 几乎你人皆可同样做到。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经常在训练课程中给学员做表演, 并且让我的助教, 乃至学员都能做到。

 目前, 我正准备申请一项新的吉尼斯记录:

 5~10 分钟内记忆 300 位随机数字。

 其中的方法同

 样简单, 而且我相信同样人人皆可做到。

 具体方法是右脑记忆, 即图形记忆。

 比如说将“1” 记成“一棵林树”,“2” 是“一只鹅”,“15”是“一轮月亮”,“79” 是“一串气球” 等等。

 这些被称为“数字标签”, 然后针对某一串具体的 100 位数或 200 位数, 将其中每两位数当成一个对应的固定的“数字标签”, 再将这些标签按顺序“放在” 你熟悉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图中” 比如你的房间里、 办公室、 或人体上某些特定位置。

 此时, 你只需要记住这些图形, 你就相当于记住这串数字。

 3 4 2 4 1 6 4 1 3 5 4 6 5 1 1 3 5 1 3 0

  4 6 8 4 6 1 7 9 8 7 5 4 3 2 1 4 8 6 4 0

  1 3 4 7 3 3 2 3 1 3 2 4 6 4 3 1 3 1 1 3

  4 6 6 9 4 3 2 3 1 6 4 1 3 1 3 4 7 1 0 0

  3 5 7 2 5 8 7 9 1 2 0 0 0 3 1 1 3 5 4 5

  5 4 6 5 4 3 2 1 8 7 5 6 4 2 4 3 1 4 6 9

  5 3 4 8 7 8 9 7 4 1 3 2 1 3 2 2 1 5 4 1

  1 2 3 1 5 6 7 4 9 6 9 6 9 8 8 8 7 0 5 4

  5 4 5 6 9 7 8 7 3 2 3 5 5 6 4 3 4 6 4 5

  1 6 9 4 5 0 1 3 7 0 3 8 2 1 7 0 7 8 4 5

  按照上述方法, 熟练后, 你就可以轻易做到我能做到同样的结果。

 所有看似复杂的事情, 或看似难以解决问题皆可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

 成功一定有方法, 正如记忆一定有方法 。

  9、 成功者找方法, 失败者找借口

  要成功, 绝对有借口; 有借口, 绝不会成功。

 只有失败者才会为粉饰自己失败的行为而四处寻找借口。

 成功者, 永远只会专注于找方法。

  10、 命运在自己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我有过一次十分有趣, 同时也是影响我一生的经历。

 一次, 我去拜会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 闲聊中谈起了命运。

 二次,

 我问: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命运?

 他说:

 当然有啊。

 我再问:

 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 既然命中注定, 那奋斗又有什么用?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 说不妨先看看手相, 我算算命。

 他给我讲了一通生命线, 爱情线、 事业线等诸如此类的话, 突然, 对我说:

 把手伸好, 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

 他的动作就是:

 举起左手, 慢慢地且越来越紧地抓起拳头。

 他问:

 抓紧了没有?

 我有些迷惑, 答道:

 抓紧啦。

 他又问:

 那些命运线在哪里?

 我机械在回答:

 在我的手里呀。

 他再追问:

 请问, 命运在哪里?

 我如当头棒喝, 恍然大悟: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他很平静地继续说道:

 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 不管“算命先生们” 如何给你算, 记住,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这就是命运。

 当然, 你再看看你自己的拳头, 你还会发现你的生命线有一部分还留在外面, 没有被抓住,它又能给你什么启示? 命运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 的手里。古往今来, 凡成大业者,“奋斗” 的意义就在天用其一生的努力, 去换取在“上天” 手里的那一部分“命运”。

 我静静地坐着, 半晌, 只觉得心扉如泉流过……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后来, 有一位学员跟我谈到她的恋爱问题, 向我求助。

 她已年届 30 了, 还没有男朋友。

 不过不是没有交过男朋友, 而是在她 23 岁那年, 有一位传闻很灵的算命先生曾对她说过, 她要等到 33 岁才会有婚姻缘。

 之后, 有几次谈朋友机会, 但每到谈婚论嫁的关键时刻, 她就想起算命先生的这句话, 于是, 她就会对自己说:

 我要到 33 岁才能结婚, 现在结婚也不会长久, 与其长痛割爱, 还是早点分手吧!

 就这样, 长此以往, 直到今天, 搞得自己精神痛苦不堪。

 我想起了这则故事, 于是就讲给她听, 当然是照着“原版” 边讲边做了一遍。

 过程中, 我发现她的感觉与我当初惊人的相似。

 完毕, 只见她站起来大叫一声:

 哎呀, 原来我被那该死的算命先生给害了!

 说完, 我们不约而同, 哈哈大笑。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这个信念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

 1995 年我就开始讲成功学, 做成功训练, 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人给我泼冷水, 甚至直接嘲讽说你自己都不成功, 凭什么教别人如何成功? 我的人生中确实有过不少低潮:

 曾破产过两次,大学以后, 大概做过十几种不同的工作, 当过大学教师, 做过公务员, 做过歌厅串场歌手,当过小画匠, 管理过菜场, 下过农村, 开过餐馆, 做过流水线工人, 搞过装修, 搞...

篇五: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21 条法则 189 的成功经验 信念决定你一生成就。

 人与人的差别仅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成功源于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跟源于态度和信念。

 一切的思考、 行动都受控于某一个力量, 那就是信念。

 如何选择正确的信念:

  1、 你必须确信信念的力量。

  2、 系统性的模仿成功者的信念, 不要向平庸者寻求答案, 不要简单地去认同多数人的答案, 世界上顶尖的资讯就在那些顶尖人物的脑袋里, 只有成功者的信念系统才能帮助我快速的成功。

  3、 把成功者的信念写下来, 贴在最显眼的墙上, 写在笔记本的首页,利用视觉的潜意识不断的将它强化, 直到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为止。决定人生的信念:

  1、

 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会成功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下一个实验:

 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 发现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

 再重复几遍, 结果还是一样。

 根据测试, 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高的 400 倍左右, 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 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子上加下一个玻璃盖, “嘣” 的一声, 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

 跳蚤十分困惑, 但是它不会停下来, 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是“跳” 。

 一次次被撞, 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 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

 再一阵子后呢, 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 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 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 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 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以后, 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发现, 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

 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 是否有许多人也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 ? 年轻时意气风发, 屡屡去尝试成功, 但往往事与愿违, 屡屡失败。

 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 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 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

 就象刚才的“玻璃盖” 虽然被取掉, 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 不敢再跳, 或者已经习惯了, 不想再跳了。

 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 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 绝对不是。

 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方法十分简单, 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加热, 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 它就会“嘣” 的一下, 跳了出去。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 不是追求成功, 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

 一个“高度” , 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

 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心理高度” 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当中大部分人因为失败而降低成功的标准, 一个较低的高度, 一个害怕失败的潜意识是人们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要自我设限, 让我们每天都大胆的告诉自己, 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会成功。

 2. 我是一切的根源 “ABC 情绪理论” :

 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 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叔本华名言: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 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 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 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 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 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让我们不再抱怨, 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3、 我是我认为的我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 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信念, 你就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态度, 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 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因为, 正如《自我意向心理学》 的核心结论:

 我是我认为的我, 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4、 成功是因为态度 “影响力训练” 机构曾经作过上万人次的调查。

 结果显示, 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最关键要素中, 80%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的“态度” 类因素, 如积极、 努力、 信心、 恒心、 雄心、 爱心、 意志力等;13%属于后天自我修炼的“技巧” 类因素, 如各种能力; 7%属于运气、 机遇、 环境、 时间、 天赋、 背景等所谓的客观因素。

 能否具备技巧, 是因为你的态度, 因为技巧根源于态度。

 能否驾驭客观的因素,还是因为你的态度, 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 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

 因此, 成功 100%都是因为态度!

 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 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成功, 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 把握今天, 准备未来。

  5、 过去不等于未来 正如决定今天“技巧” 好的不是今天, 而是昨天对待技巧的态度; 决定明天“技巧” 好坏的, 也不是明天, 而是今天对待技巧的态度。

 我们的今天是由过去所决定的。

 而我们的明天不由过去决定, 由今天所决定的。

 过去不等于未来。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 而是你要到哪里去。

 不论过去怎么不幸, 如何平庸,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动未来必须充满希望。

 只要你对未来保持希望, 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

 现在就作一个决定:

 明天,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6、 人, 因梦想而伟大

 伟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梦想;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实践下一个伟大的梦想; 伟人之所以伟大, 根源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有哲人云:

 人, 因梦想而伟大。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梦想黑人与白人一样平等、 自由; 孙中山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毕生都在实践推翻禁锢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梦想; 邓小平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亲手设计的强国梦真的让十几亿中国人强大起来。

 人, 因梦想而伟大!

 7、 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 , 我们知道, 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

 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 未来的人可能会说, 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别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 的星球上的方法而已。

 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让我们不要给自已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

 失败一定有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已的注意焦点, 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 我们至少还可以说:

 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8、 成功一定有方法 在“创造力” 训练中, 有一个著名的训练案例:

 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

 第一反应你也许只能说出:

 夹文件。

 打开思路, 你也许就能有更多的用途; 做绳子公、 钉子、 导线、 钮扣、手饰、 发夹、 鱼钩、 牙签. . . . . .

 日本有一个科学家, 宣布已列出回形针 2400 种用途。

 南京有一位学者宣称, 他能列出 3 万多种!

 回形针到底有多少种用途?

 只要你愿意去找, 你是否同意答案是:

 无数种!

 一根小小的回形针既然能有无数种用途, 那解决一个难题, 怎么就不会有“无数种” 方法呢?

 打破思维框框, 绝不自我设限。

 失败一定有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

 9、 成功者找方法, 失败者找借口 要成功, 绝没有借口; 有借口, 绝不会成功。

 只有失败者才会为粉饰自己失败的行为而四处寻找借口。

 成功者, 永远只会专注于找方法。

 10、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我有过一次十分有趣, 同时也是影响我一生的经历。

 一次, 我去拜会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 闲聊中谈到了命运。

 我问:

 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 既然命中注定, 那奋斗又有什么用?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 说不防先看手相, 我算算命。

 他给我讲了一通生命线, 爱情线, 事业线等诸如如此类的话,突然, 对我说:

 把手伸好, 照我的样子做个动作。

 他的动作就是:

 举起左手, 慢慢地且越来越紧地抓起拳头。

 他问:

 抓紧了没有?

 我有些迷惑, 答道:

 抓紧啦。

 他又问:

 那些命运线在哪里?

 我机械地回答:

 在我的手里呀。

 他再追问:

 请问, 命运在哪里?

 我如当头棒喝, 恍然大悟:

 命运在自己手里!

 他很平静地继续说道:

 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 不管“算命先生们” 如何给你算, 记住,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这就是命运。

 当然, 你再看看你自己的拳头, 你还会发现你的生命线有一部分还留在外面, 没有被抓住, 它又能给你什么启示? 命运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 的手里。

 古往今来, 凡成大业者,“奋斗” 的意义就在于用其一生的努力, 去换取“上天” 手里的那一部分“命运” 。

 我静静地坐着, 半晌, 只觉得心扉如清泉流过. . . . . .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这个信念几乎改变了我一

 生。

 1995 年我就开始讲成功学, 做成功训练, 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人给我泼过冷水, 甚至直接嘲讽你自己都不成功, 凭什么教别人如何成功?我的人生中确实有过不少低潮:

 曾破产过两次, 大学以后, 大概做过十几种不同的工作, 当过大学教师, 做过公务员, 做过歌厅串场歌手,当过小画匠, 管理过菜场, 下过农村, 开过餐馆, 做过流水线工人,搞过装修, 搞过房地产, 当过推销员. . . . . . 因为珠海创业失利, 而来到上海, 刚来上海的头两年, 五次尝试白手创业均告失败. . . . . .

 每当低潮来临, 每当再遭挫折, 我几乎都会暗暗抓紧自己的左手, 暗暗对自己说: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在别人的嘴里。

 真的, 很奇怪,每当我把手抓起来的那一刹那, 我几乎立即能感觉到内心无限的信心与动力。

 这一信念一直帮助我走到今天。

 对我如此重要的东西, 对你也应该同样有用, 不妨试试?

 11、 天助自助者 一生当中, 我们都在渴求机遇, 然而我们却常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机遇, 或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

 偶尔真的很有运气抓住一次机遇,然而又因抓不住下一次运气而以失败告终。

 或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将其不断放大, 坚持到底, 永不放弃, 直到成功。

  真正的机遇, 绝不是机遇本身, 而来源于我们对机遇的定义, 对机遇的认识、 准备与把握。

 每个人都会有好运气,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能否抓住机遇, 也许并不是平等的。

 因为, 要想天助, 必先自助。

 这一切都在印证中国的一条古训:

 天助自助者!

 12. 你越努力, 你的运气就会越好 机遇是可以被预见的, 运气是可以被计划的。

 人人都会有好运气, 条件是你必须不懈地努力去创造运气, 努力准备自己。

 因为运气永远会照顾有准备的人。

 记住:

 你越努力, 你的运气就会越好。

 13、 我要, 我就能 成功来源于“我要” 。

 我要, 我就能; 我一定要, 我就一定能。

 不是能力在决定你的成功, 而是“你一定要成功” 决定“你一定去准

 备相应的能力” ; 不是现有的方法在决定你的成功, 而是“你一定要成功” 决定“你一定能找到成功的方法” 。

 14、 决心决定成功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对一位求学者说过一句名言: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象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追求成功亦是如此。

 要成功, 必须先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就象我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成功来源于我要。

 我要, 我就能, 我一定要, 我就一定能。

 是决心, 而不是环境在决定我们的成功。

 只有决心, 才最终决定我们的成功。

 15、 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当中, 我们十有八九不会一帆风顺, 一定会遇到困难, 一定会碰到瓶颈。

 也一定有“头撞南墙” 的时候。

 回教的《古兰经》 上有一个经典故事, 有一位大师, 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 , 他先当众表演移山, 然而故事的结局足可让你我回味三日不止-- 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 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

 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象“大山” 一样, 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

 “移山大法” 启示人们: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 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他人, 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 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愿意买的产品;

 要想事情改变, 首先得改变自己; 只有借由改变自己, 才最终改变别人; 只有借由改变自己, 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山, 如果不过来, 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16、 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曾经有近两年时间, 每天都做俯卧撑。

 也许你不敢想像, 到最后,我一次要做 600 多下, 而且是每天早晚各一次!

 做这项运动的起因, 是因为我只身来到上海“谋生” 时举目无亲, 而且各方面生活条件又很差, 我自知身体不能垮掉, 不能生病, 于是开始了这项最简单的体育运动。

 在当时的情况下, 我除了身体不能垮以外, 最要紧的就是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 我的意志更不能垮。

 每天坚持做俯卧撑, 尤其是每一次要做好几百个, 它真的能磨练我的耐力与意志。

 果然, 我一举两得。

 能将俯卧撑练到一次能做 600 个的方法, 其实再简单不过, 那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一天, 我做到 10 个就开始喘气。

 从 10 个开始, 以后每两天增加一个, 后来每天增加 1 个, 再后来每天增加 2 个、 5 个, 最后, 我能以每天增加 10 个的速度递增。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

 正如数学乘式中每个乘项每次只增加了 0. 1, 而成绩将很快会成倍增长。

 比如:

 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点点, 每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 每天创新比昨天多一点点, 每天的效率比昨天高一点点. . . . . . 假以时日, 我们的明天...

篇六: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你的肖申克:

 看不见的牢笼(上)

 关键词:

 思考 牢笼 惯性 心智模式 ┊

 杂粹 ┊

 推荐:

 ┊

 来源:

 思维改变生活 ┊

 收藏

  一, 知识的诅咒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有一句名言(这句话是如此有名以至于被人尊称为“克拉克第一定律”)

 :

 “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 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

 然而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道理在心理学领域其实并不新鲜, 《Made To Stick》 上面就提到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A 心里想一首曲子, 然后用打拍子的方式打出

 来, B 听着 A 的拍子要去猜测 A 打的实际是哪个曲子。

 参与者选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曲子,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此处根据中国国情稍加演绎)

 。

 这个实验的亮点在于, 往往 A 认为“那么简单的曲子”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呢? 而实际上 B 听了却就是猜不出来。

 A 对 B 能否猜中的概率估计, 与 B 实际猜中的概率之间, 有一个巨大的落差(A 以为 50%的人能猜出来, 而实际上只有可怜的 2.5%)

 。

  原因? 因为 A 心里本来就知道答案(曲子本来就是 A 定的)

 , 所以对于 A 来说这是“显然”的, 但 B 只听到拍子, 对 B 来说再简单的拍子也并不是“显然”的。

 关键在于, 由于 A 心里明知答案, 就无法去设想不知道答案的 B 听到那样的拍子时是什么感觉, 也就无法真正准确地推测出 B 猜中的概率了。

  实验者把这个现象称为“知识的诅咒”。

 由于知道某个知识, 反而影响了判断。

 在以上的实验当中, 如果 A 自己并不知道曲子, (曲子是实验者选的, 拍子也是实验者打的)

 , 那么 A就能够体会到 B 的感觉了。

  以上这个例子, 只要稍加引申一下, 就不难类推到一个日常现象:

 为什么说大多数时候换位思考只是个陷阱。

 因为真正的换位思考, 意味着你必须知道对方大脑中所有真正影响他决策和行为的因素, 这包含太多的东西:

 对方的价值系统, 习惯, 观念, 道德观, 甚至对方那一刻的情绪。

 一个人的行为由众多因素来决定, 其中绝大多数因素常常隐藏在我们根本觉察不到的潜意识层面(《Strangers to Ourselves》 )

 , 连当事人自己都未必知道其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更不用说要别人还能够真正的“换位”了。

 不仅如此, 你还必须摆脱自己大脑中的价值系统、 习惯、 观念、 道德观、 情绪的影响。

 这两者本身都极其困难, 乘起来更是难于登天。

 所以说现实当中的大多所谓换位思考一不小心就沦为以己度人。

  有时候, 当事情所涉及到的是人之常情, 的确是可以以己度人 (因为有些事情大家都差不多),例如说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侵犯, 那么当侵犯别人隐私的时候只要想想自己愿不愿意成为对方就可以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当涉及到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观念的时候,例如价值观, 那么就会落入以己度人的陷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人生规划, 往往抱着好心, 办着坏事, 因为当父母“换位思考”什么是“为子女好”的时候, 无法摆脱自己价值观的影响, 因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内心非常强大而又隐蔽的东西, 我们很难摆脱自己的价值观而真正从另外一个人的价值观角度去考虑(要是真的能够在内心那么容易地“切换”价值观的话, 价值观就不叫价值观了)

 , 于是父母将“己所欲”施于“子女”。

 这里父母们自己的价值观, 就仿佛前面那个实验当中被试 A 心里所想的曲子。

 因此, 原则上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要己所欲勿施于人。

 如果你对于 Critical Thinking 有所了解, 你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有名的谬误(Fallacy)

 , 叫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例如:

 所有植物都需要水, 玫瑰需要水, 所以玫瑰是植物。

 这个逻辑咋听起来非常正确, 但却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我们的“直觉逻辑”常犯的错误之一, 由于所有人脑袋里都知道“玫瑰是植物”这个“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爱屋及乌地也认可了它的“伪前提”(也就是说“结论是对的”意味着“逻辑是对的”)

 。

 如果把这里的结论换成错误的, 你就摆脱了“知识的诅咒”, 例如:

 所有植物都需要水, 人需要水, 所以人是植物。

  以上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 实际上, 知识的诅咒只是我们大脑中的众多看不见的牢笼之一。

  二, 思维的牢笼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有一个经典的问题, 叫做 Candle Problem(Pop Science 畅销书作者 Daniel Pinker 在 TED 演讲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Motivation 中也用到了这个例子)

 ,它的描述是这样的:

 给你一堆火柴, 一盒大头钉, 一根蜡烛。

 问题:

 如何将燃烧的蜡烛固定在墙上, 从而让它燃烧的时候蜡烛油不至于滴到桌上。

 如下图:

  这个问题由心理学家 Karl Duncker 于 1945 年提出, 在问题的最初描述下, 被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大致会尝试两种徒劳无功的做法(《Imagine》 )

 :

 1 .试图直接用大头钉把蜡烛钉在墙上(蜡烛会碎掉)

 。

 2.试图将蜡烛烧融之后粘在墙上(蜡油粘性不足以支撑蜡烛的重量)

 。

 在两次失败之后, 大多数人都会放弃, 认为问题无解。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最终得出了正解,即:

 把蜡烛放在装大头钉的盒子当中, 然后把盒子用大头钉钉到墙上。

 如下图:

  之所以这个小问题如此困难, 心理学家推测, 乃是因为我们下意识里面认为大头钉的盒子就是用来装大头钉的, 压根就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 心理学家把这个称作功能定势(Functional Fixedness)

 。

 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在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下意识层面, 所以我们自然也就很难打破他们——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大脑中做了哪些假定, 又怎么去打破那些假定呢?

 对于盒子的既有功能的知识, 成了一个思维的牢笼, 这其实也是知识的诅咒的一种。

 知识的诅咒对创造性构成的扼杀是如此的显著, 以至于 Simonton 声称大学本科头两年的教育之后所学的东西可能反而对创造性的抑制效果更大。

 (《Imagine: How Creativity Works》 )

 知识的诅咒是如此的隐蔽和难以摆脱, 以至于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跟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人交流, 这里的理念是, 如果你自己没法跳出框框, 那么至少找一个跟你拥有不同框框的人对照一下, 这样一对比便可以明白自己的框在什么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局外人”在一些问题上往往有新鲜而富于创造性思路的原因。

 如何打破这种牢笼呢? Ellen Langer 在《Mindfulness》 里面提到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被试去想出物品(例如锤子)

 尽量多的用途, 当 Langer 把物品递给她的学生的时候, 她分别尝试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这是一个锤子”, 第二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个锤子”, 仅仅加上了一个词“可能”, 同学们所给出的用途就大大增加了。

 这种条件式的表达非常有助于思维突破功能定势。

 Candle Problem 还有许多很有意思的变种, 例如下面这个:

  当实验者把大头针放在盒子外面, 而非盒子里头的时候。

 几乎所有人都想到了答案。

 此外还有, 当用书面语言来描述问题的时候, 如果说“盒子和大头钉”(而不是“一盒子大头钉”)

 , 会增加解出来的概率。

 此外, 即便说“一盒子大头钉”, 只要把“盒子”和“大头钉”加下

 划线也能显著增加成功率。

 我们可以看到, 所有这些变种, 都是启发问题解决者“不把装大头钉的盒子仅仅看作装大头钉的盒子”。

 当我们谈论创造性的时候, 我们通常谈论的是以下几个东西:

 1 .跳出常规框框的思考(think out-of-the-box)

 2.将两个东西/概念以前人没有想到的方式联系/结合起来 3.将既有方案推广到全新的问题场景中

  后两点我曾在之前的文章《锤子和钉子》 和《跟波利亚学解题》 中有所提及。

 而第一点, 即thinking out-of-the-box 则一般被认为是创造性的标志性问题。

 out-of-the-box 这个说法源自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笔不离纸(一笔画)

 , 不重复描线, 不多于 4 条线段, 经过所有 9 个点)

 :

 这个问题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相信大多数人在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抓耳挠腮的。因为 9 个点的“隐形”边界构成了一个框, 我们在画线条的时候下意识地就被束缚在了这个框内, 而在框内是无解的, 可是框内的画法偏偏又有好多种, 直到你遍历所有框内画法之前是没法确定框内无解的, 所以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框内徒劳地画来画去。

 思维中的这些隐形的“框”就是扼杀创造性的罪魁祸首。

 要想意识到这些框的存在, 就必须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本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虽然心理学上已经证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我们的思维过程绝大部分对意识而言是“不透明的”)

 , 但长期留意倾听自己思维的声音、 善于反省的人还是较其他人更可能注意到思维过程的一个个关键的中间步骤。而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飞舞的轨迹可以通过它一闪一闪的亮光推断出来一样, 通过注意我们思维的这些中间步骤, 便有可能大致推断思维过程的全貌。

 更重要的是, 如果我们注意这些一个个的思维中间步骤, 我们就有机会停下来, 对它们进行“取反”操作, 打破这一条因果链, 从而在思维走上错误的岔路之前就避免它(实际上, 这种对自己思维的“取反”操作是如此的重要, 以至于有这样一本书, 叫《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 , 还有一本叫《What Makes Your Brain Happy and Why You Should Do The Opposite》 )

 。

 例如下面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摘自《Algorithm Puzzles》 )

 :

 你站在一条河边要过河, 你带着一头狮子, 一只羊, 和一颗大白菜。

 你的小船一次只能承载你和另外一样东西。

 如果你把狮子和羊留一块, 狮子会吃掉羊。

 如果你把羊和白菜留一块, 羊会吃白菜。

 怎么才能保证狮子、 羊、 和白菜都到达对面。

 这个问题, 但凡卡住的人, 都卡在同一个地方, 即:

 把羊带过去了, 回头下一步到底是再把狮子带过去还是把白菜带过去呢? 把狮子带过去, 回头拿白菜的时候, 狮子吃掉羊。

 把白菜带过去, 羊吃掉白菜。

 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但是, 如果注意审视自己思维的每一个细小的步骤, 把思维拆分为最小的原子单元, 每一步只往前推必要的一步, 不作跳跃, 就有可能意识到关键的环节, 并从思维的惯性中解脱出来。

 我们的惯性思维, 便是把 N 个东西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而没法拆分开来, 每次都是直接跳到结论。

 如果把思维过程比作一棵树, 在每个阶段基于特定的假设走上其中一条分支,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已经遍历了所有的情况, 还没有解, 所以就想放弃了, 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其实

 早在这棵思维之树的最根部节点我们就走上了一条其中不存在最终解的分支, 例如上面的那个经典的 9 点问题, 其根部的分叉就是:

 到底是在框内找还是在框外找, 如果限定在“在框内找”这个假设/分支之下, 那么无论你怎么遍历, 最终都不会有解。

 你可能觉得已经穷举了所有的情况, 但其实并没有, 还有一半的解空间没有探索。

 而这一切发生的原因, 便是因为隐含的一个假设把你限制在了某个框/分支内。

 如果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足够细致, 就有可能注意到原本很隐蔽的假设, 从而从思维“树根”开始就走上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虽然是一个小智力题, 但是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学原理是一样的:

 创造性意味着跳出你自己思维的惯性步骤, 跳出你的下意识思维在某一个隐蔽的环节设下的隐蔽的假设。

 而要想打破铁屋子, 必须首先知道铁屋子在哪, 否则就是在黑暗中抓瞎。

 而想知道铁屋子在哪, 则是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仔细的观察来实现的(有的富有创造性的人已经把对自己思维的“取反”无意识化了, 他们不管想什么都会下意识地想一想反面)

 。

 要想观察自己的思维, 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就是“出声的思考”(think outloud)

 , 程序员们所熟知的“橡皮鸭子调试法”便属此例, 很多人在工作中也许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遇到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想找个同事请教请教, 但就在把问题描述给同事听的过程当中, 电光火石之间, 答案自动蹦了出来(这也是为什么 Dr. House 总是要找他的团队讨论的原因, 而当团队不在的时候就算找个扫地的清洁工也行。

 这里的原理是:

 把思考过程转化成语言表达

 出来, 就让它成为了思考本身的对象, 即“对你的思考进行思考”, 便有助于发现思考过程中的隐含假设或者步骤。

 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做法就是与人讨论, 因为讨论不可避免涉及到两个环节:

 1.表达自己的思维:

 这就是前面说的, 把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 思维本身就变成了你思考的对象, 你就有可能注意到思维环节当中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隐蔽的环节, 并对其“取反”, 跳出原本的框框。

 2.参照别人的思维:

 由于每个人思维的框框(隐含假设)

 未必一样, 所以你的“显然”可能是别人的“不一定吧? ”。

 通过对比, 之前隐形的思维边界就会显现出来, 这就好像在黑夜中没法看到黑色的字, 而在白色背景的映衬下就会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 隐蔽的假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方面, 从人的知觉系统的固有“偏见”中来, 例如九点问题中那个隐形的框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经典例子。

 另一方面, 从之前所掌握的知识当中来。

 例如《Mindfulness》 里面这样一个实验:

 先让你做这样一道题:

 A、 B、 C 三个容量分别为 21 、 1 27 和 3 夸脱的罐子, 用他们取 1 00 夸脱的水。

 很快你想到了方法:

 先装满 B 罐, 然后减去 A 罐, 再减去两次 C 罐(即 B-A-2C)

 。

 1 27-21 -3-3=1 00。

 接下来再给你做另一个类似的问题, 只是容量不一样:

 A=23, B=49, C=3。

 目的是得到 20 夸脱的水。

 答过前一个问...

推荐访问:跳出框框看问题的经典名言 框框 跳出 名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