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3篇

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3篇

时间:2022-09-27 10:45:03

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3篇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2021年1月第1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Jan.2021.No.1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现状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3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3篇

篇一: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21 年 1 月第 1 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Jan.2021.No.1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现状与培育邹仲海,徐小龙(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摘要:尽管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仍然存在着误区和误读。工匠精神应该是社会各行各业都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伦理,是基本的工作价值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工匠精神也必然需要贯彻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去。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还有偏差,践行还不够充分。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高校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坚持习近平劳动观、树立科学的学习价值观、形成制度基础,发挥学校、教师的示范作用,增强实习实践教学以及赛事活动对大学生的切身体会作用。关键词:大学生;工匠精神;偏差;欠缺;提升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719 ( 2021 )

 1-0063-05作者简介:邹仲海( 1974- ),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徐小龙( 1970- ),男,湖南耒阳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收稿日期:2020-08-23  修稿日期:

 2020-09-1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到 2022 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大众化向普及化演进,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生成了新时代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大学生肩负着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理当成为工匠精神的模范代表,践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作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了解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践行现状,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让工匠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工作价值观、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怀,外化为日常的行为和习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育人命题和紧迫的时代任务。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当下对工匠精神的误区、误读自从 2016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提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重新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对工匠精神仍然没有普遍接受、标准规范的定义,以致当下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着一些误区和误读。一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狭义化、简单化,认为工匠精神只是要求一线工人的,要求操作工的规则和规范,把工匠精神简单地等同于工人的精神、工匠的精神 [1 ] 。二是把工匠精神表面化、片面化,认为工匠精神强调慢,强调稳,已经不适用于我们当下已经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发展现实,不适应当下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的机器大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不适合快人一步的竞争态势和竞争模式,认为坚持工匠精神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三是把工匠精神功利化,认为工匠精神太过于精益求精、认真执着、好上加好、一丝不苟,对质量的严苛要求似乎偏执,甚至是吹毛求疵,不符合当下追求性价比的原则。四是把工匠精神割裂化,断章取义,认为工匠精神只强调简单重复,强调埋头苦干,强调干一行爱一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做一件事,缺乏创新、创造。   (二)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成了人类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分工的结果使得相同的工作内容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分类。在我国的元朝就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2 ] 之说。传统的分工出现了“工”和“匠”两种职业,《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故工匠又有“匠”与“匠人”3 6

 的称呼。而“精神”,则是用来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以及宗旨或者要义等,个体所具备的某种精神则是在那些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品格和思想风貌的提炼。因此,传统的工匠精神常常理解为体现在“工”“匠”这些职业者身上的职业品格和精神风貌,强调的是职业价值观。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本质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事物、新现象,人类的劳动分工也出现了更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比如美甲师、网页设计师、电子竞技运营师等等。这些新兴的职业从业者和传统的工匠一样,也要求相应的职业价值观,也要求工作过程中的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积淀成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社 会 学 家 理 查 德 · 桑 内 特 曾 将 工 匠 精 神(craftsmanship )描述为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去好好工作的欲望”[ 3 ] 。因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必须具有的工作价值观,是结合了传承与创新、浪漫与认真、专注与跨界的职业行为、职业态度要求和职业价值观的总和。从层次上来说,工匠精神可以分为表层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中间层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的追求,内在层的价值观 [4 ] 。   二、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知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知,本研究选择了上海市 4 所普通本科院校和 2 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500 份,收回 1478 份,回收率 98.66% ,有效问卷 1405 份,有效率 95.06% 。无效问卷主要是没有全部完成所有问题以及个别甄别题目前后矛盾。这些院校包括了财经类院校、门类专业比较齐全的综合性院校;既有本科生,也有专科高职学生,涵盖了各个不同年级。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偏差,不清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把工匠精神理解为一线工人的精神,甚至不认同大学生应具有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并不适合要求大学生。具体来看: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确切认知和表达。只有 26.8% 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表示“很清楚”,大部分被访者选择不清楚工匠精神的确切内涵和实际要求。而且,被访者的学历(本科在读或专科在读)并不显著影响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二是大学生群体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不高。在被明确告知,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敬业、认真、精益求精等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以后,有 39.8% 的被访者不同意工匠精神对自身有重要意义, 13.6% 的被访者选择“不确定”,只有 46.6% 的被访者认可工匠精神。

 73.4%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对重要的事情很认真,对不重要的事情得过且过”。在绩点位于班级前 1 / 3 的 478 名被访者中,认为工匠精神对自己有意义的占 55.3% ;有参加社团经历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为 67.8% ,参加过各种竞赛、比赛的被访者中认可工匠精神的占到 86.5% 。参加社团的被访者相比参加竞赛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低。从专业来看,工程技术类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比财经类、人文艺术类以及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高 11.4% 。从年级来看,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是 75.8% ,比高年级被访者的认可度高 15.3% 。三是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过高。大约 80.7%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包括作业、考试、课外实践等,都很认真。有趣的是,在那些认为自己很认真的群体当中,有 76.6%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周 围 的 同 学 不 够 认 真。

 在 所 有 被 访 者 中,有49.7% 的认为自己的授课教师“上课得过且过”,只有 45.9%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授课老师大部分具有工匠精神,4.3% 的被访者选择“不确定”授课教师是否有工匠精神。四是大学生更多地把缺乏工匠精神归因于外。53.6% 的被访者同意“因为老师上课不认真才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的判断,仅有 36.4% 的被访者认为是“由于学生上课不认真才导致教师得过且过”。75.1% 的被访者不认为“学校能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且 68.3% 的被访者认为“全社会缺乏工匠精神”。   三、大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现状为了从外部的关系人角度来考查在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践行的现状,本研究选择上述四所高校的部分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授课教师以及部分与学生直接有交流接触的辅助性员工进行了个别访谈。本研究访谈了高校学生工作者(辅导员)

 4 人次、访谈一线教师 6 人次,侧重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访谈食堂员工和宿舍管理员以及教室保洁员等辅助性岗位员工 5 人次,主要是涉及从他们的观察以及接触互动中来给出对大学生日常的行为。通过这些访谈,和在校大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授课教师以及后勤的员工对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践行状况有以下一些观点: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课业缺乏认真、执着、缺少工匠精神的比例较大。从过程来看,学生上课迟到、随意出入教室的数量相对较多;从课业的结果来看,学4 6

 生的课后作业和要求的标准差距大,课程论文等主观性考核项目的原创性较低,知识的主动求索意愿比较低。从学生的关注点来看,学生更关注显性的结果。比如在课业的结果表达上,学生比较关注绩点、排名;穿着打扮上,网红、明星有很强的“带货”效应,模仿网红、明星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很有工匠精神,甚至喜欢游戏的同学对某款游戏的积分排名也很关注和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来看,强烈的个体意识,较高的自我主权意识,行动更理性,更功利。平时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顾及别人相对少,对和自己无直接联系、无及时联系的事物视而不见,打扫卫生、整理书籍等勤工俭学工作也表现出得过且过,表面应付。而且,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有人检查时、在领导或者管理决策者在场时、考核评比前,都很善于伪装,有认真、执着的工匠精神,而一旦过后,则还是“得过且过、甚至懒得应付”。   四、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欠缺的原因当下,在校大学生对待学业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社会因素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维存在较为普遍 [5 ] 。追求“短平快”,追求短期利益,“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难以静下心来提升自我。甚至部分缺失诚信、职业道德滑坡的个体却获得了大额的物质财富,被贴上了“成功人士”的标签。这种风气和现象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物质财富的排他性追求侵蚀了读书的基本要求。对人的评价尽管有多种方式,但是“个人成功”成了主要标准,而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则很大程度上成了“物质财富”的多少。广大青少年伴随着网络一起成长,被称为“数字土著”一代深受网络媒体的影响。而一些自媒体的所谓的流量明星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分数高不如颜值高”“十年苦寒窗、不如城里一套房”“任你累成狗、不如爹娘有”。这些对物质财富的赤裸裸的崇拜,侵蚀了本来应该静心读书做学问的大学圣殿,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学业收益回报的滞后性也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每年有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走进求职市场,结果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乏存在“成绩不错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学业差强人意,却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收入不错的工作”的现象。这种学业结果回报的滞后性也挫伤了大学生认真读书的积极性,“读书无用”重回人们的视野。同时,每年考研人数大幅上升,而录取人数变化不大,录取率持续下降,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再努力也考不上”错误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学校因素高校追求的目标导向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如今,高校都热衷于升格、改名,专科变本科,学院升大学,专业院校变成综合院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校更多的是追求论文、项目,更多的任务和要求都压在教师身上,更多的是高标准、严要求教师。同时,由于要对高校的毕业率、就业率进行考核,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愈加宽松,给予补考、毕业清考等机会,降低考试难度,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毕业。同样,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学校也尽量提供方便和帮助,各种加分项(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只要能给的都给,学生的择业简历漂亮丰满。这些行为,主观上想帮助学生,客观上也给了学生以“造假”的口实和感受:原来可以这样。过分强调创新,忽视了扎实的基础要求。对大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创新,过分强调大学生代表了创新创造,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要实现从无到有,要容忍失败和缺陷。大学生强调创新没错,但是,一味强调创新,忽略基本的基础积累和基本规则的遵守,会适得其反,既没有形成创新创造的能力,也不具备基本的认真、执着的职业素养。高校教师的弱势地位正在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尽管有道德败坏的高校教师猥亵和性侵女学生的个案出现,但是,也应该看到,学生殴打教师、甚至设计陷害教师的案例也存在。随着年轻一代的维权意识、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对学生逐渐不敢管、不能管,稍微严厉的批评教育,学生或者投诉报复,或者以自残、跳楼相威胁,家长不愿意,学校不高兴,舆情很严重。许多教师选择了隐忍,甚至是忽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课讲完了,你学了多少是你自己的事,作业你不交我也没办法,质量高低我也不较真。”特别是主观性的考核评价,评分就高不就低,皆大欢喜,岂不美哉。   (三)大学生个体因素1. 大学生个性张扬,人格更加独立、更加理性、自我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 后”“ 00 后”,大部分是“独一代”,甚至是“独二代”,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宽松,被周围的长辈众星捧月,家庭资源很少有机会被分享、被剥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个性张扬、独立、自信、自主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轻重缓急、主次前后判断标准。在独立自主具有创造性的同时,也5 6

 往往导致了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以自我感受替代其他人的感受,以自我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大学生行为更加理性,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最终需求和目标,对于不重要的人和事参与不积极、不主动,也不太关心后果。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来到达...

篇二: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esearch 研究探讨 335浅谈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及路径 刘欣然

 韦

 妍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6344(2017)12-0335-01 摘要:目前中国制造正由大国走向强国,“工匠精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指出其中存在不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培育途径,以供工科专业大学教学参考借鉴。

 关键词: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前言 “工匠精神”最早由知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提出,随后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当今企业应重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提到新时期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当前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人们更加看重产品的质量。工科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工科岗位,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关系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大学时期培养其“工匠精神”,促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推动中国制造的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状况 (一)教育理念偏颇,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目前的“工匠精神”研究中,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剖析,精益求精、严谨敬业、一丝不苟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但现阶段工科专业的大学教育中不乏部分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过于片面,以偏概全,未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受“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观念的影响,当前“工匠精神”已被等同于职业精神的培育。教师只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只在乎自己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本专业的思想认识不高[1] 。部分教师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分注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强但同时自身的专业素质及“工匠精神”较为缺乏,从而陷入对技术的“高、精、尖”的极力追求但缺乏人文思想的境地,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工科教学活动缺乏相关制度支持,工匠型师资力量薄弱 在目前大学的工科教学中,相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未得到真正落实,且学生顶岗实习的专项补贴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工科教学相关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学生不能将“工匠精神”很好地贯彻落实到实践中,从而限制了其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身体力行,而教师自身的工匠素养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受学校编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院校的“工匠型”工科专业教师存在超课时等不良现象,直接造成教师的工作量增大,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大多教师的校企合作能力及科技研发能力普遍缺乏,且教研教改能力不高,离“工匠型”的要求还很远[2] 。

 (三)相关价值激励缺乏,且社会文化缺失 大学工科专业学生在接受相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工学结合模式时,由于受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中的利益驱动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在生产实践中偏离的“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而一味追求数量及效益。此外,企业及社会对精湛技术的奖励仅停留在口头的表扬及荣誉证书上,精益求精的工匠们并未因自己的工匠精神而得到令人羡慕的收入待遇,在当今的极大扩张的物质需求及经济高速运转的浮躁社会,显然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在 2015 年全国劳模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劳动者只要练就真本领掌握好技术,并踏实肯干,将可在本岗位中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从而从劳动中获得快乐,实现自己的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也是专注、耐心及坚持精神的培养,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应与“互联网+”相适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互联网的形势下,要求人们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并不断进行创新创造,而“工匠精神”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专注、严谨及精致的态度,当代工科专业大学生应在吸收国际前沿技术的同时本着细致认真的工匠精神制造。大学的工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应用并推广应用在线开放式教学,提倡翻转课堂,促使教师与学生在线上及线下均可进行学习;鼓励采取微课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工科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扩大眼界,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同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对制造类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时,在注重熟悉物联网、互联网及 3D 打印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绿色环保制造人才的培育力度,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广阔的交互式教育平台[3] 。

 (二)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接 高校在对工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现阶段经济、社会及行业的发展,结合市场的用工需求,具体说来,企业需要的是工程师还是工匠由其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学校在进行工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时,应设置专门的“工匠精神”课程,并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紧扣产业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保持专业课程与市场及产业的默契,以对工匠的质量进行持续地改进,适应企业、家长及学生本身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在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时,学校应通过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该精神理念的培育纳入本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并将其与学生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同步实施,同时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从学校的制度、物质、行为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形成先进的育人模式,并将丰富的当代传承工匠精神的案例展示与学生[4]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理念转化为知识,挣脱固定范本及模式的束缚,言传的同时注重身教,不仅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应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 学校因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增加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可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的场所,从而增强其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当前的企业招聘中,吃苦耐劳、工作严谨负责是其对应聘者的关键要求之一,可见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企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可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促使企业上下向着同一价值目标前进,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模拟、体验及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可安排多种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情境教学及案例分析等加深学生对该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及创新竞赛活动,使其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认识到坚守岗位、精益求精的时代品质[5] 。

 三、小结 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敬业精神,对企业而言,“工匠精神”即是创新、执着的企业家精神。加强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大学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精益求精的做事品质,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精益求精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可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27-30. [2]张荣.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13):144-145. [3]张佳景,魏杏芳,董志.网络碎片化认知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7, 19(01):112-115. [4]党宝英.高职院校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的探讨[J].科技风, 2017(15):42-43. [5]胡景谱,易显飞.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7, 32(04):137-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2016 年度思政专项课题《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X-GJ-21)

 刘欣然、出生年月 1982.11、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黑龙江省伊春市、职称 讲师、学历 硕士、 韦妍、出生年月 1988.5、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山东省淄博、职称 讲师、学历 硕士、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教学管理。

 万方数据

篇三: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济师》2018 年第 3 期参考文献:[1] 赵普庆,闫丽.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1)[2] 高梦婷.以情商培养助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科教导刊,2013(12)[3] 杨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M].北京:九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作者简介:赵景会(197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摘 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流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文章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和阐述工匠精神经过历史嬗变后的当代科学内涵, 论述其重要意义及必要性,继而探索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关键词:大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路径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3-204-02

 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 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提出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同时,随着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热播,使工匠精神逐渐引起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

 加之,在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

 ”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从企业方面入手,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强调企业应该培育工匠精神,而关于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相关研究甚少。

 鉴于此,本文拟从该方面着手,研究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并没有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出现, 而是在古代就已经有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所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一)认知层面: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们铭记敬业意识,秉持认真踏实、克己自律的态度,积极主动付诸于实践,认真、忘我地投入的职业品性与职业精神状态。

 工匠精神中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高度一致。

 因此,我国在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全面培育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应该将敬业精神作为内核,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二)行为层面:守正创新的实践态度工匠精神在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持续专注、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的实践态度。

 工匠的技艺传承是一个认知和行为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首先, “认知”方面:表现为从书本中获得理论知识以及向经验丰富的各行业能手、师傅学习实践经验和技能;其次, “行为”方面:表现为工匠们不断地进行总结与锤炼,将所学的技能和诀窍付诸于实际行动,在新的时代,结合新的需求、新的理念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合理改进,坚持守正创新。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就要求我们在勤于行、巧于作、精于业的基础上,在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勇于探索, 破旧出新。

 在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异常熟悉和熟练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三)终极目标: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工匠们树立自己关于质量及品质方面的意识, 并确立其标准,铭记匠心,多次锤炼并不断完善,最终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术业有专攻,要将手头的工作做到精通、专注和极致,并将专攻做成一辈子的事业。

 我国有不少坚守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工匠,且数十年如一日,将其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如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都是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周东红加工而成。

 30 年来,周东红秉持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只要经他手捞且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会超过 1 克,始终保持着成品率 100%的记录。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热情,在学术方面,以更好、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实现好中求更好、精益求精的目标。青年是民族之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青年的代表,应该用工匠精神来指导与塑造自己,使自己能够承担起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使“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二、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新时期,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这一时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当前在互联网 + 的信息无障碍传播下, 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易受熏染的群体,广泛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并受到其传播的多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容易被不健康的、消极的文化思想所误导,以至于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 “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都非常的盛行,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是在对学术的研究还是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抱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因此,在大学生中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并积极培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摒弃不良观念, 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以严谨、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从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当 代 大 学 生 工 匠 精 神 的 弘 扬 和 培 育●李 倩 李亚亚????????????????????● 产学研经济204 — —万方数据

 《经济师》2018 年第 3 期断钻研,提高效率和质量,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二)有助于高校实现根本任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内在要求上高度吻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在重视知识文化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培养道德品质。

 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关于职业道德、 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二者高度一致。

 鉴于此,当代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高校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努力完成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实现根本任务。

 另外,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并影响身边的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有利于高校实现更长久的发展。(三)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现如今,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要想实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从而肩负起经济转型发展中创新的使命。

 纵观古今中外,科技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因此,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 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起推动作用。三、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探索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流精神,对我们自身、高校以及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并用其指导和塑造我们的精神风貌。

 具体可以从自身、高校、社会等方面入手。(一)明确自身地位,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则应该加深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明确自身作为中国梦的筑梦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新时期“工匠精神”中的内涵一致,因此,就要求我们注重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意识,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抵制由网络碎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端正态度,做到一丝不苟、持续专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理念,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二)促进高校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机融合高校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通过高校,并有效地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加强学校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1.在思政教育中积极地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高校实现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的相关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因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思政课与培养工匠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传授思政课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等融入到其教学内容中,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铭记匠心,持续专注、追求卓越、知行合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意识和了解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大学生们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该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学生积极践行,做好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传帮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高校教师要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因此, 在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脚踏实地做好学生工作,尽可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力。

 此外,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树立好榜样,用“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2.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的熏陶是深远持久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比如在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邀请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走进校园;开展师生知识交流会、进行优秀爱岗敬业教师评比活动,打造本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各方面素质不断完善的综合型人才。

 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面,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在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实践出真知。只有躬行实践,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精髓,并且激励自己将其作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高校应搭好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习训练基地, 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中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同时, 也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可能从业的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训练,从而加深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和感悟其本质,做到知行合一, 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另外, 高校还可以采用“导师—— — 学徒制”。“学徒制”与创新实践实训相结合,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可在院系内,也可跨院系在交叉学科间实行,与日常教学实验实践科研相结合。

 通过这些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崇尚学术,躬行实践的良好习惯,脚踏实地,认真钻研,不断超越自我,迎合创新的时代需要。(三)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的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努力营造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力。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海量的信息在广泛地传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以至于形成网络碎片化认知。

 鉴于此,政府应该努力净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营造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突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作用,积极宣传。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并建立优秀工匠的专栏,使更多的人去浏览和翻阅,并进行互动,增加点击率,发挥典型和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意加强网络监督,弘扬正确的三观精神,传播正能量。总之,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既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需要学生、高校、社会等多方努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 并用其指导和塑造自己的精神风貌。参考文献:[1] 巢居鹏.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90)

 [2] 张佳景,魏杏芳,董志.网络碎片化认知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作者简介:李倩,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亚亚,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编:贾伟)????????????????????????????????● 产学研经济205 — —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工匠 培养 精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