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鲁迅的优美的文章10篇

鲁迅的优美的文章10篇

时间:2022-09-28 08:55:04

鲁迅的优美的文章10篇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小说集《呐喊》 篇目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的优美的文章10篇,供大家参考。

鲁迅的优美的文章10篇

篇一: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集《呐喊》

 篇目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 1918-1922 年所作的 15 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 14 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呐喊》自序 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 Q 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内容简介 在 《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 1918 年 5 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

 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 1907 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阿 Q Q 正传》简介

 《阿 Q 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阿Q 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塑造了阿 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 Q 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 Q 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阿 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 Q 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

 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 Q Q 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阿 Q 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 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注:《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 Q 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 Q 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 Q 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 Q 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使某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 Q 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风波》

 〇主题: :

 小说描写 1917 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〇人物: :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小说集《彷徨》

 篇目(共 11 篇)

 祝福 弟兄 离婚 幸福的家庭

 伤逝 长明灯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肥皂 在酒楼上

 《祝福》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 1 .祥林嫂:

 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

 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2 2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骂祥林嫂是个“谬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3 3 .“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

篇二: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迅文章篇目

 火 礼 死 冲 坟 沙 药 扁 梦 雪 推 路 踢 一觉 人话 寸铁 女吊 无常 无题 不满 王化 反刍 内外 日记 长城 风波 风筝 水性 书信 扑空 正误 示众 归厚 出关 立论 白光 白事 圣武 死火 死地 死后 死所 过年 过客 吃教 伤逝 自传 自嘲 杂忆 杂语 杂感 名字 导师 观斗 运命 更正 来了 呐喊 伸冤 希望 怀旧 弟兄 社戏 补天 补白 启事 阿金 玩具 奔月 奇怪 非攻 明天 所闻 采薇 朋友 肥皂 夜颂 庚子 空谈 经验 故乡

 秋夜 复仇 选本 保留 音乐 祝福 桃花 垫风 透底 倒提 颂萧 离婚 琐记 理水 黄祸 聊答 夜草 崇实 偶成 偶感 谚语 隐士 续记 指油 喝茶 赌咒 铸剑 腊叶 隔膜 碎话 零食 新药 谨启 聚珍 算帐 儒术 起死 人与时 三闲集 大小骗 小杂感 不是信 五猖会 "与幼者" 长明灯 风马牛 孔乙己 可恶罪 记发薪 记谈话 反"漫谈" 什么话 而已集 吊与贺 华盖集 论讽刺 论重议 狗.猫.鼠 寻开心 两地书 抒论言 求乞者 听说梦 估学衡 迎头经 忧天乳 现代史 范爱农 兔和猫 孤独者 革首领 查旧帐 怎么写 说不出 说面子 说胡须 祝涛声 莲蓬人 夏三虫 牺牲谟 爱之神 读书忌 谈皇帝 谈蝙蝠 推背图 做文章 悼丁君 悼杨铨 随感录 答客诮 答兼示 集外集 湘灵歌 骗月亮 墓碣文 辞大义 端午节 赠画师 赠蓬子 一件小事 一点比喻 二丑艺术 人之历史 人心很古 文人相轻 大小奇迹 大衍发微 大雪纷飞 上海所感 上海通信 "小童挡驾" 门外文谈 马上日记 天上地下 不求甚解 不通两种 "天生蛮性" 王道诗话 太平歌诀 止哭文学 中秋二愿 化名新法 父亲的病 公民科歌 文人无文 文坛三户 文床秋梦 双十怀古 以夷制夷 以眼还眼 以脚报国 打听印象 正是时侯 本刊小信 世故三味 北京通信 田园思想 由聋而哑 电的利弊 外国也有 生命之路 立此存照 半夏小集 考场三丑 再论重议 再来一次 再谈香港 有天相通 有不为斋 在钟楼上 在酒楼上 光明所到 吃白相饭 曲的解放 伪自由书 自言自语 自题小像 多难之月 灯下漫笔 并非闲话 关于女人 关于租人 关于翻译 论语一年 论* * *

 好东西歌 好的故事 再谈保留 花边文学 我才知道 我观北大 我的失恋 我要骗人 作文秘诀 狂人日记 辛亥游圣 序的解放 阿Q 正传 招帖即扯 非所计也 势所必至 理有固然 知了世界 知难行难 所谓国学 狗的驳诘 忽然想到 送灶即事 学界的魂 诗和豫言 诗歌之敌 南京民谣 革命文学 某笔两篇 战略关系 点句的难 咬嚼之余 咬文嚼字 秋夜有感 秋夜记游 看书琐记 看图识字 看变戏法 看镜有感 重三感旧 皇汉医学 逃的辩护 恨恨而死 柔石小传 桃色的云 莎士比亚 破恶声论 捣鬼心传

 匪笔三篇 鸭的喜剧 哭范爱农 拿来主义 病后杂谈 准风月谈 海上通信 读书杂谈 谁在没落 谁的矛盾 谈金圣叹 难得糊涂 推已及人 推的余谈 略谈香港 铲共大观 晨凉漫记 脸谱臆测 祭书神文 高老夫子 商定文豪 望勿纠正 惜花四律 烽话五则 清明时节 敬贺新喜 朝花夕拾 厦门通信 答KS 君 智识过剩 鲁迅启事 鲁迅自传 谣言世家 编完写起 碰壁之后 感旧之后 碰壁之余 新的女将 新的蔷薇 新秋杂识 漫谈漫画 寡妇主义 蜜蜂与蜜 影的告别 靠天吃饭 赠邬其山 赠人二首 藤野先生 二十四孝图 二心集序言 儿歌的反动 三月的租界 上海的儿童 习惯与改革 马上之日记 无声的中国 无花的蔷薇 不懂的音译 友邦惊诧论 中国的奇想 文艺和革命 文化偏至论 文学和出汗 文章与题目 文学救国法 文坛的掌故 水灾即建园 书籍和财色 古书与白话 古小说钩沉 未来的光荣 可惨与可笑 北人与南人 卢梭与胃口 且介亭杂文 电影的教训 他们的花园 生降死不降 头发的故事 有趣的消息 同意和解释 名人和名言 安贫乐道法 关于新文字 论人言可畏 论睁了眼看 论第三种人 论照相之类 论辩的灵魂 好政府主义 男人的进化 我之节烈观 迎神和咬人 这个与那个 这也是生活 这样的战士 沉滓的泛起 评文心雕龙 青年与老子 青年必读书 幸福的家庭 奇怪的日历 周豫才告白 京派与海派 法令和歌剧 学生和玉佛 春未来闲谈 帮闲法发隐 南腔北调集 革命咖啡店 战士和苍蝇 骂杀与捧杀 哀范君三章 洋服的没落 宣传与做戏 送灶日漫谈 祝文学社信 流言与谎话 流氓的变迁 拳术与拳匪 难行和不信 难答的问题 城外小说集 野兽训练法 商贾的批评 淡淡血痕中 斯巴达之魂 趋时和复古 答有恒先生 答世界社问 智识即罪恶 渡河与引路 登龙术拾遗 登错的文章 禁用和自造 豪语的折扣 漫画与漫骂 暴君的臣民 摩罗诗力说 赠日本歌人 辩文人无行 一二八战后作 二十二年元旦 大观园的人才 九一八刀"式"辩 漫画而又漫画 不应该那么写 小品文的生机 又论"第三种人" 小品文的危机 文学上的折扣 中国小说史略 "日本研究"之外 中国地质略论 古人并不纯厚 非有复译不可 十四年的"读经" 从讽刺到幽默 从幽默到正经 最艺术的国家 又是"古已有之" 事实胜于雄辩 从帮闲到扯谈 文艺的大众化 又是"莎士比亚" 黄花节的杂感 作杂文也不易 文摊秘诀十条 几条"顺"的翻译 航空救国三愿 娘儿们也不行 文学的阶级性 从"别字"说开去 娜拉去后怎样 真假唐吉诃德 未有天才之前 失掉的好地狱 某字的第四义 纪念刘和珍君 写于深夜里头 现代的屠杀者 亥年残秋偶作 关于妇女解放 两种炎黄子孙 我们要批评家 醉眼中的朦胧 镰田诚一墓记 人生识字糊涂始 几乎无事的悲剧 上海文艺之一瞥 女人未必多说谎 中国人的生命圈 中国文与中国人 中国语文的新生 从胡须诡到牙齿 今春的两种感想 为了忘却的纪念 书的还魂和赶造 出卖灵魂的秘诀 对于战争的祈祷 对于笑话的笑话 动植物译名小记

 老调子已经唱完 论雷峰塔的倒掉 弄堂生意古今谈 我们不再受骗了 我的第一个师父 言论自由的界限 革命时代的文学 哈漠生的几句话 略论中国人的脸 答北斗杂志社问 答国际文学社问 新时代的放债法 大家降一级试试看 女校长的男女的梦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我对于文新的意见 我来说持中的真相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这是这么一个意见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一思而行一是之学说 中国人失掉信心了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新日社批评家的任务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篇三: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散文诗集是?

 散文诗集;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其中著作600 万字!”》《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癿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丏介亭杂文二集》《丏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癿自撰文《鲁迅自传》;散文集,辑校和书信400 万字。

 鲁迅在 1918 年 5 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日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 1000万字、上海、广州;文集《丏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 《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癿杰作 《白光》 《端午节》 《风波》《敀乡》《孔乙己》。

 1918 年 5 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癿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 Q 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俄《野草》《敀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代表作有 小说集。

 鲁迅先生癿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文集选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癿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丏介亭杂文集》《丏介亭杂文二集》《丏介亭杂文末编》等 18 部、纪念馆等,同时他癿作品被译成英《呐喊》《彷徨》《敀事新编》;(《阿 Q 正传》等皀收亍《呐喊》中)

 &quot、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西《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quot,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癿敀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癿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癿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乊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乊前》《论雷峰塔癿倒掉》《再论雷峰塔癿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乊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癿,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癿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鲁迅散文集 散文 散文诗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16 部。

 鲁迅癿散文作品收录在他癿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癿有《范爱农》《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兔》《无常》《二十四孝图》《阿长不山海经》《五猖会》《琐忆》这几篇。

  ...

 【鲁迅癿散文集】鲁迅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有哪些?

 《野草》题辞 8 秋夜 9 影癿告别 11 求乞者 13 我癿失恋 15 复仇(一)

 17复仇(二)

 19 希望 21 雪 23 风筝 25 好癿敀事 27 过客 29 死 火 35 狗癿驳诘 37 失掉癿好地狱 38 墓碣文 40 颓败线癿颤动 41 立论 44 死后 45 这样癿战士 48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50腊叶 52淡淡癿血痕中 53一觉 55 《朝花夕拾》小引 56 狗?猫?鼠 58 阿长不《山海经》

 鲁迅在 1918 年到 1926 年乊间,发表了哪些小说,杂文,散文诗集,回...

 1、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2、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乊花》、《孔雀胆》、《南冝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3、 回忆录 《洪波曲》 4、评论集 《雄鸡集》 5、与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文研究》、 《卜辞研究》、 《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 卷)等。

 6、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斲笃谟著、不钱君胥合译,1921 年,泰尔 《少年维特乊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 年,泰东 《社会组织

 不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 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 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 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 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兊莱著,1928 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兊思著,1921 年,神州 《战争不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 年,光明书局 《艺术癿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兊思著,1947 年,群益 7、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女神》(诗集)1921 年,泰东 《瓶》(诗集)1927 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 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 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 年,创造社 《我癿幼年》(自传)1929 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 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 年,新兴书店 《黑猫不塔》(小说、散文集)1931 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 年,光华 《黑猫不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 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 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 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 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 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 年,丌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 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乊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斱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

  群益 《南冝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癿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癿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 卷)1957 一 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不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学编 l—5 卷)1982 一 1987,人文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斲笃谟著、不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乊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不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兊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兊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不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癿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兊思著,1947,群益

 鲁迅癿代表小说集,散文集和散文诗集。

 丌知道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 一 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 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不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于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敀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丏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丏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丏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丏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 一 20 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癿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 (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

 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 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

 (1 一 2 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癿历史癿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 1381 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 8 册,日记 6 册)1978 一 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 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敀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丏介亭杂文 丏介亭杂文二集 丏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赞同 0| 评论

 2011-11-19 12:12 苍天啊大地啊嗷 | 二级 《呐喊》《中国小说史略》《热风》《彷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野草》 《朝花夕拾》《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鲁迅自选集》《两地书》(书信集)《伪自由书》《鲁迅杂感选集》 《南腔北调集》《拾零集》《准风月谈》 《集外集》《门外文谈》《敀事新编》《花边文学》《丏介亭杂文》 《夜记》《丏介亭杂文二集》《丏介亭杂

 文末编》《鲁迅书简》《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补遗》《鲁迅书简》《鲁迅日记》《鲁迅选集》《鲁迅小说集》《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鲁迅书简补遗》《鲁迅全集》 《鲁迅选集》《中国小说癿历史癿变迁》《鲁迅选集》《鲁迅书简》《鲁迅诗稿》 《鲁迅书信集》《鲁迅佚文集》报社 《鲁迅书简》 《鲁迅手稿全集》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鲁迅全集》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希望能帮到你!o(∩_∩)o 赞同 0| 评论

 2011-11-19 15:28 热心网友 小说集《呐喊》《彷徨》《敀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展开

 鲁迅癿小说集散文诗集杂文集都收录在哪?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敀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集外集》《花边文学》等。

 补充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癿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癿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癿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癿重要参不者,中国现代文学癿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癿斱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癿斱向”。

  ...

 鲁迅癿文学集,散文集,杂文集中癿各个代表作品是什么?

 鲁迅著作《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是鲁迅第一部小说,其中收集 1981 年至 1922 年间所写癿《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敀乡》,《阿Q 正传》等 14 篇,原题是“自序”。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 一 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华盖集续编补编》(杂文集)《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192 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不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于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敀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丏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丏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丏介亭...

篇四: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国 现 代 文 学 史第七章20年代散文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第三节鲁迅的散文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自言自语》 简介:191 9年连载于《国民公报》 “新文艺”栏上。与《新青年》 “随感录” 的社会评论文字大致同时推出。“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

 ” ——鲁迅谈《野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自言自语》 的艺术特点:1 . 篇幅短小。2. 有感而发。3. 言之有物。4. 重视抒情。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自言自语》 的文学史意义:就文体而言, 它是散文诗集《野草》 的胚胎;其中的《火与冰》 和《我的兄弟》比之《野草》 中的《死火》 和《风筝》 , 已是具体而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什么是散文诗?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野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野草》 收录的23篇散文诗的篇目:《希望》 《过客》 《秋夜》 《死火》 《死后》《影的告别》 《这样的战士》 《颓败线的颤动》 《墓碣文》 《求乞者》 《好的故事》《复仇》 《复仇(其二)

 》 《雪》 《风筝》《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淡淡的血痕中》 《立论》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 《一觉》 《我的失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五四以后不久, 《新青年》 的团体解散了, 有的高升, 有的退隐, 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有了小感触, 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 谓之《野草》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当我沉默着的时候, 我觉得充实; 我将开口, 同时感到空虚。野草, 根本不深, 花叶不美, 然而吸取露, 吸取水,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 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 还是将遭践踏, 将遭删刈, 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为我自己, 为友与仇, 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 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 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一九二七年四月 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野草》 创作背景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传达出这个时期鲁迅精神苦闷。个人生活方面来说, 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所以, 在《野草》 和《彷徨》 中, 我们可以嗅到同一种精神气息, 那就是被悲哀、 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凉。

 《野草》 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 的“惨白色的小花”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野草》 的创作主题:《野草》 把 “ 反抗 ” 作为个体无可逃脱的历史责任, 把义无返顾执着于现实斗争作为人生存的内在需要, 从而使人通过反抗而体验并赋予人生以创造。它首先诘问的是生命个体自身 , 是决绝激切地要脱出与既往历史联系的个体 , 怎样在痛苦中返向自己的内在生命 , 探究存在的根源 , 寻求生命的依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希望是什么? 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 而“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 于是“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虚空中的暗夜了, 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 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 对“希望”与“绝望” 进行双重的抗战。

 这是鲁迅哲学的精髓所在, 也是《野草》 的精髓所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主要内容:一、 经历巨大人生痛苦体验后升华出来的哲学和诗, 《过客》 、《这样的战士》 等。二、 抨击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失掉的好地狱》 、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三、 思想苦闷与彷徨, 《希望》 、 《死火》 、 《影的告别》 、《墓碣文》 等 。四、 清新明丽、 寄意深远,《好的故事》 、 《雪》 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野草》 的精神主旨:战斗性。自我解剖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野草》 ——“独语体” 散文一、 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前提。二、 艺术的精心创造。三、 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和解剖, 个体本真的诗化的生存体验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艺术成就:一、 大胆采撷异域花果, 为新文学增添新的艺术方法——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二、 思维的辩证性, 句式回环往复, 言尽而意永。三、 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 引人深思。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野草》 的启示与意义 :鲁迅杂糅中外象征艺术和理性启悟, 充分吸收融汇, 又发挥自己的天资才情, 以独特的艺术笔触, 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微妙难言的感觉、 直觉或潜意识, 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探险” 与哲理考辨, 并寓之于生动新奇的具象描绘中, 从而展现出鲁迅式的现代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鲁迅式的美学风格。

 这正是凝聚了“五四” 时代精神和民族化意识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风格精髓。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朝花夕拾》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朝花夕拾》 简介 :写于1 926年2月 至11 月 间;最初连载于《莽原》“从记忆中抄出来” ;原题《旧事重提》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朝花夕 拾》 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主要内容:一、 爱憎鲜明、 旨在社会批判的《无常》 、 《狗·猫·鼠》 、 《二十四孝图》 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主要内容:二、 亲切动人、 描绘风俗世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五猖会》 、 《阿长与山海经》 、 《父亲的病》 、 《琐记》 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主要内容:三、 境界开阔、 记叙海外生活与革命友人的《藤野先生》 、 《范爱农》 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艺术特色: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 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 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的思想批判; 墨淡意浓、 深情平易的语言格调。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朝花夕拾》 ——“闲话体” 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分清是非,忆与感想、 抒情与幽默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回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其他回忆性散文:《我的种痘》 、 《我的第一个师父》 、 《女吊》 、 《为了忘却的记念》 、 《忆韦素园君》 、 《忆刘半农君》 、 《写于深夜里》 、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等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的杂文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 、 《热风》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篇》 、 《而已集》 这五本杂文集中。1 928年以后的杂文主要收入如下集子:《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 谈》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判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

 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 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是贯穿鲁迅杂文始终的灵魂。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 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

 鲁迅的杂文越到后来创作数量越多。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的杂文越到后来创作数量越多?一、 30年代严峻的文化环境决定的。二、 杂文的文体特点。三、 创作主体思想上的更加成熟, 对社会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杂文的主要内容:一是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二是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 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一、 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二、 艺术形式上, 析理严密, 行文舒卷,于清峻中寓朴茂, 于简约中见恣放, 大抵受有魏晋文章的影响 。三、 善于抓取类型, 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四、 篇幅短小精悍, 笔墨凝练犀利, 锐利如匕首投枪。五、 语言形式上, 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

 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 。六、 丰富的理论含量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讨论:

 鲁迅放弃虚构文学的创作, 一心经营杂感文是不是值得惋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 能以寸铁杀人, 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 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这是鲁迅作文的秘诀。

 ” 幽默也“是辛辣干脆, 全近讽刺。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战斗的文章, 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 最久的业绩”——《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对章太炎的这一评价, 其实也适用于他自己。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鲁迅杂文的意义:具有强烈批判倾向、 论战色彩的感想性文字,对中国社会、 文化以及人类内心的黑暗进行了坚决的攻击和解剖, 那是一个灵魂批评家对于一切丑恶现象所进行的文本细读式的批评。

 尽管中国文学史具有昌盛繁荣的小品文传统, 但一般都认为鲁迅式的杂感是他独创的文体, 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别收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参考文献资料:孙玉石:

 《<野草>研究》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汪晖: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吴小美:

 《一部旧中国的特别的‘人史’ ——再论鲁迅杂文对奴性和奴才传统的批判》张梦阳:

 《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 》

篇五: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p>

 闲 集 无 声 的 中 国 \ 122 “ 醉 眼 ” 中 的 朦 胧 \ 129 太 平 歌 诀 \ 137 我 的 态 度 气 量 和 年 纪 \ 140 流 氓 的 变 迁 \ 150

  无声的中国 ①

 ——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 ②

  讲以我这样没有什么可听的无聊的讲演,又在这样大雨的时候,竟还有这许多来听的诸君,我首先应当声明我的郑重的感谢。

 我现在所讲的题目是:《无声的中国》。

 现在,浙江,陕西,都在打仗,那里的人民哭着呢还是笑着呢,我们不知道。香港似乎很太平,住在这里的中国人,舒服呢还是不很舒服呢,别人也不知道。

 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大家知道的是要用文章的,然而拿文章来达意,现在一般的中国人还做不到。这也怪不得我们; 因为那文字,先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可怕的遗产。人们费了多年的工夫,还是难于运用。因为难,许多人便不理它

 ①本篇最初刊于香港报纸 (报纸名称及日期未详)。

 ②青年会:即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进行社会文化活动的机构之一。

 126

 了,甚至于连自己的姓也写不清是张还是章,或者简直不会写, 或者说道:Chang。虽然能说话,而只有几个人听到,远处的人们便不知道,结果也等于无声。又因为难,有些人便当作宝贝, 像玩把戏似的,之乎者也,只有几个人懂,——其实是不知道可真懂,而大多数的人们却不懂得,结果也等于无声。

 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别,其一,是文明人有文字,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感情,藉此传给大众,传给将来。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 所有的声音, 都是过去的, 都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

 将文章当作古董,以不能使人认识,使人懂得为好,也许是有趣的事罢。但是,结果怎样呢?是我们已经不能将我们想说的话说出来。我们受了损害,受了侮辱,总是不能说出些应说的话。拿最近的事情来说,如中日战争 ① ,拳匪事件 ② ,民元革命 ③ 这些大事件,一直到现在,我们可有一部像样的著作?民国以来,也还是谁也不作声。反而在外国,倒常有说起中国的, 但那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是别人的声音。

 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 ①中日战争:指 1894 年 (甲午)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而引起的战争。

 ②拳匪事件:指1900 年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③民元革命:即1911 年 (辛亥)

 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

 127

 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 ① 。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有些新意,也还是不行的;不是学韩,便是学苏。韩愈苏轼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文章来说当时要说的话,那当然可以的。我们却并非唐宋时人,怎么做和我们毫无关系的时候的文章呢。即使做得像,也是唐宋时代的声音,韩愈苏轼的声音,而不是我们现代的声音。然而直到现在,中国人却还耍着这样的旧戏法。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

 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掉的人道:“你活过来!”我虽然并不懂得宗教,但我以为正如想出现一个宗教上之所谓“奇迹”一样。

 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革命”这两个字,在这里不知道可害怕, 有些地方是一听到就害怕的。但这和文学两字连起来的“革命”,却没有法国革命② 的“革命”那么可怕,不过是革新,改换一个字,就很平和了,我们就称为“文学革新”罢,中国 ①指清初统治者多次施于汉族人民的文字狱。

 ②法国革命:指1789 年至1794 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28

 文字上, 这样的花样是很多的。那大意也并不可怕, 不过说:

 我们不必再去费尽心机,学说古代的死人的话,要说现代的活人的话; 不要将文章看作古董, 要做容易懂得的白话的文章。然而, 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 因为腐败思想, 能用古文做, 也能用白话做。所以后来就有人提倡思想革新。思想革新的结果,是发生社会革新运动。这运动一发生,自然一面就发生反动,于是便酿成战斗……。

 但是,在中国,刚刚提起文学革新,就有反动了。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不大受阻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 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 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其实,文言和白话的优劣的讨论,本该早已过去了,但中国是总不肯早早解决的, 到现在还有许多无谓的议论。例如, 有的说:古文各省人都能懂,白话就各处不同,反而不能互相

 129

 了解了。殊不知这只要教育普及和交通发达就好,那时就人人都能懂较为易解的白话文;至于古文,何尝各省人都能懂,便是一省里, 也没有许多人懂得的。有的说:

 如果都用白话文, 人们便不能看古书,中国的文化就灭亡了。其实呢,现在的人们大可以不必看古书,即使古书里真有好东西,也可以用白话来译出的,用不着那么心惊胆战。他们又有人说,外国尚且译中国书, 足见其好, 我们自己倒不看么? 殊不知埃及的古书, 外国人也译, 非洲黑人的神话, 外国人也译, 他们别有用意, 即使译出,也算不了怎样光荣的事的。近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思想革新紧要,文字改革倒在其次,所以不如用浅显的文言来作新思想的文章,可以少招一重反对。这话似乎也有理。然而我们知道,连他长指甲都不肯剪去的人,是决不肯剪去他的辫子的。

 因为我们说着古代的话, 说着大家不明白, 不听见的话, 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时代不同, 情形也两样, 孔子时代的香港不这样, 孔子口调的“ 香港论” 是无从做起的,“吁嗟阔哉香港也”,不过是笑话。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但是,这也要受前辈先生非笑的。他们说白话文卑鄙,没有价值;他们说年青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我们中国能做文言的有多少呢,其余的都只能说白话,难

 130

 道这许多中国人,就都是卑鄙,没有价值的么?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 正如孩子对于老人, 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 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我们试想现在没有声音的民族是那几种民族。我们可听到埃及人的声音? 可听到安南, 朝鲜的声音? 印度除了泰戈尔, 别的声音可还有? 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131

  赏 赏

 析 析

 1927 年 2 月,应香港青年会的邀请,鲁迅先生乘船由广州前 往,向香港青年发表了这篇讲演。

 讲演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现实眼光,从当时中国的思想 文化现实出发,清理了历史的陈账与积垢,指明问题与症结,提出了现实的迫切任务。文章本身正是“无声的中国”里新的思想与声音,是处于被压抑、遭摧残而喑哑、沉闷时代的战斗之声。革命的炮声、爆炸声和工农民众的怒吼声已经响起。人民的心声也发出来 了。鲁迅的这篇讲演,可以说是无声中的巨响和新声的号角。

 这篇以学术讲演形式写出的杂文名篇,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见解。作为民族文化的新调子,不仅有认识价值和鼓舞的力量,而且在艺术上给人诸多审美启发。

 此外,文章语言所体现的气势、魄力和富有韵律感的“穿透力”,也是耐人咀嚼的、启人心智的。

 132

 “醉眼”中的朦胧 ①

 旧历和新历的今年似乎于上海的文艺家们特别有着刺激力, 接连的两个新正一过,期刊便纷纷而出了。他们大抵将全力用尽在伟大或尊严的名目上,不惜将内容压杀。连产生了不止一年的刊物,也显出拚命的挣扎和突变来。作者呢,有几个是初见的名字,有许多却还是看熟的,虽然有时觉得有些生疏,但那是因为停笔了一年半载的缘故。他们先前在做什么,为什么今年一齐动笔了?说起来怕话长。要而言之,就因为先前可以不动笔,现在却只好来动笔,仍如旧日的无聊的文人,文人的无聊一模一样。这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大家都有些自觉的, 所以总要向读者声明“将来”:不是“出国”,“进研究室”,便是“取得民众”。功业不在目前,一旦回国,出室,得民之后, 那可是非同小可了。自然,倘有远识的人,小心的人,怕事的人,投机的人,最好是此刻豫致“革命的敬礼”。一到将来,就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28 年3 月12 日《语丝》。

 133

 要“悔之晚矣”了。

 然而各种刊物, 无论措辞怎样不同, 都有一个共通之点, 就是:有些朦胧。这朦胧的发祥地,由我看来,——虽然是冯乃超的所谓“醉眼陶然”——也还在那有人爱,也有人憎的官僚和军阀。和他们已有瓜葛,或想有瓜葛的,笔下便往往笑迷迷, 向大家表示和气, 然而有远见, 梦中又害怕铁锤和镰刀, 因此也不敢分明恭维现在的主子, 于是在这里留着一点朦胧。和他们瓜葛已断,或则并无瓜葛,走向大众去的,本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话了,但笔下即使雄赳赳,对大家显英雄,会忘却了他们的指挥刀的傻子是究竟不多的, 这里也就留着一点朦胧。于是想要朦胧而终于透漏色彩的,想显色彩而终于不免朦胧的, 便都在同地同时出现了。

 其实朦胧也不关怎样紧要。便在最革命的国度里,文艺方面也何尝不带些朦胧。然而革命者决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敢于明言。惟有中国特别,知道跟着人称托尔斯泰为“卑污的说教人”了,而对于中国“目前的情状”,却只觉得在 “事实上,社会各方面亦正受着乌云密布的势力的支配”,连他的 “剥去政府的暴力,裁判行政的喜剧的假面”的勇气的几分之一也没有;知道人道主义不彻底了,但当“杀人如草不闻声” ① 的

 ① 杀人如草不闻声:

 语见明代沈明臣作 《铙歌十章· 凯歌》。原是歌颂战功的,这里用以指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血腥罪行。

 134

 时候, 连人道主义式的抗争也没有。剥去和抗争, 也不过是“咬文嚼字”,并非“直接行动”。我并不希望做文章的人去直接行动,我知道做文章的人是大概只能做文章的。

 可惜略迟了一点,创造社前年招股本,去年请律师,今年才揭起“革命文学”的旗子,复活的批评家成仿吾总算离开守护“艺术之宫”的职掌,要去“获得大众”,并且给革命文学家 “保障最后的胜利”了。这飞跃也可以说是必然的。弄文艺的人们大抵敏感,时时也感到,而且防着自己的没落,如漂浮在大海里一般,拼命向各处抓攫。二十世纪以来的表现主义 ① ,踏踏主义 ② ,什么什么主义的此兴彼衰,便是这透露的消息。现在则已是大时代,动摇的时代,转换的时代,中国以外,阶级的对立大抵已经十分锐利化,农工大众日日显得着重,倘要将自己从没落救出,当然应该向他们去了。何况“呜呼!小资产阶级原有两个灵魂。……”虽然也可以向资产阶级去,但也能够向无产阶级去的呢。

 这类事情,中国还在萌芽,所以见得新奇,须做《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那样的大题目,但在工业发达,贫富悬隔的国度里,却已是平常的事情。或者因为看准了将来的天下,是

 ①表现主义:20 世纪初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的资产阶级文艺流派。

 ②踏踏主义:通称达达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于瑞士、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文艺流派。

 135

 劳动者的天下,跑过去了;或者因为倘帮强者,宁帮弱者,跑过去了;或者两样都有,错综地作用着,跑过去了。也可以说, 或者因为恐怖,或者因为良心。成仿吾教人克服小资产阶级根性, 拉“ 大众” 来作“ 给与” 和“ 维持” 的材料, 文章完了, 却正留下一个不小的问题:倘若难于“保障最后的胜利”,你去不去呢? 这实在还不如在成仿吾的祝贺之下,也从今年产生的《文化批判》 上的李初梨的文章,索性主张无产阶级文学,但无须无产者自己来写;无论出身是什么阶级,无论所处是什么环境, 只要“以无产阶级的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的斗争的文学”就 是,直截爽快得多了。但他一看见“以趣味为中心”的可恶的 “语丝派”的人名就不免曲折,仍旧“要问甘人君,鲁迅是第几阶级的人?”我的阶级已由成仿吾判定:“他们所矜持的是‘闲 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他们是代表着有闲的资产阶级,或者 睡在鼓里的小资产阶级。……如果北京的乌烟瘴气不用十万两 无烟火药炸开的时候,他们也许永远这样过活的罢。”我们的批判者才将创造社的功业写出,加以“否定的否定”,要去“获得 大众”的时候,便已梦想“十万两无烟火药”,并且似乎要将我 挤进“资产阶级”去 (因为“有闲就是有钱”云),我倒颇也觉得危险了。后来...

篇六: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文章赏 析

  随感录 65 暴君的臣民

  《热风》

 拿“残酷” 做娱乐, 拿“他人的苦” 做赏玩, 做慰安。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语丝》

 《坟》

 雷峰塔倒掉了, 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

 为什么倒掉的? “因为乡 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 可以“逢凶化吉” , 你挖他也挖, “挖之久久, 便倒了 ” 。

 于是人们再三叹息:

 “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

 ” 倒掉的原因以及人们所发的感慨也并无不平常之处。

 然而, 恰恰在这些平常的现象后面, 作者看出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象” :

 守旧、 维持现状、 惧怕变动。

 作者称之为“十景病” , 并以此为出发点, 联系与之相类似的事, 说明这正是统治阶级维持统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守旧复古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

 “十景病” 必然阻碍创新和变革, 阻碍社会的发展。

 医治“十景病” 的惟一办法是“破坏” , 但作者指出, “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 , “破坏” 有“革新的破坏者” 和“寇盗式破坏者” 、 “奴才式的破坏者” 三种, 我们所需要的, 是“革新的破坏者” , “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

 作者于文章结尾点出了主旨。

 这篇杂文的高明之处, 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问题, 又能以艺术的手段加以深化、 强调、 突出。

 作者借助于联想, 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许多零碎的现象缀合在一起, 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 显豁, 凸现它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

 春末闲谈

  《莽原》

 《坟》

 《春末闲谈》 是鲁迅杂文中最好看的篇章, 文字从容洒脱, 笔力却非常遒劲, 通篇透出一种深沉透彻的神采, 那种纵笔挥洒的气势和笔力, 无人可学, 无人可比。

 在《春末闲谈》 中, 鲁迅以一种闲谈的方式, 将自然景物人格化, 通过形象化的说理, 揭露了 统治阶级“治术” 的险恶实质, 对阻挠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派进行了强烈抨击。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用神奇的毒针蜇入青虫, 使其不死不活, 不动不烂, 以保新鲜。

 然后再由细腰蜂毒针的麻醉作用, 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种种麻痹手段和各种“治术” , 他们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 将“治术” 合法化, 迷惑人民, 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 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 目的只有一个,让统治者的地位永久稳固。

 文章最后指出, 人们的思想终究是无法禁止的, 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种种“治术” 终将失败, 人民群众必定会觉省, 并起来抗争, 奋战到底。

 1. 《春末闲谈》 的知识性、 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 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 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 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 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 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 都为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 这一中心论点, 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 说理透彻生动, 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2. 《春末闲谈》 的幽默风趣、 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 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 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 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 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 行嘲弄和讽刺之实。

 幽默风趣, 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 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 读来趣味盎然。

 灯下漫笔

  发表于《莽原》 , 收入《坟》

 《灯下漫笔》 是《春末闲谈》 的姊妹篇, 出自杂文集《坟》 。

 既曰漫笔, 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 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 引入本题, 然后抓住论题, 联想广泛, 引用丰富, 层层剥笋, 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

 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 生动描写了 这场风波, 细致表现了 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 然后笔锋一转, 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 的精辟议论, 犹如横云断岭, 使文章迭起奇峰, 别开生面。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 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 奴隶的时代, 从而高度概括、 准确鲜明地揭示了 “一治一乱” 的历史循环规律,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 军阀混战, 兼并鲸吞, 弱肉强食的时代, 往往出现杀人如麻, 流血盈野的惨象。暂时做稳了 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 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 重视生产, 奖励农桑, 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

 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 毕竟还有口饭吃。

 1925 年的中国究竟处于哪一时代, 鲁迅并不点明。

 因为他希望结束以上两种时代, 创造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种时代。

 鲁迅认为革命者也是不满于现状的, 但无须反顾, 不能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 要探索前面的新路, 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 这就是他观察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得出的结论。

 论睁了眼看

  发表于《语丝》 , 收入《坟》

 第一部分:

 (1—5 自然段)

 先写为文的缘起, 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 3 自然段。

 下文一转:

 “(第 3 自然段)

 中国的文人, 对于人生, ——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 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 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

 国民性或民族性, 就是国民素质, 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 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 价值尺度、 性格特质、 道德规范、 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 风俗习

 惯等等。

 ” )

 , 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 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 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 的文艺思想, 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 (让学生回答? “瞒和骗” 文中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

 )

 , 在这里点题且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

 (6—11 自然段)

 首先, 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 , 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 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

 其次, 从《红楼梦》 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

 再次, 以宣扬“善有善报” 的元杂剧为例, 对“大团圆” 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 。

 最后, 指出关羽、 岳飞的被杀, 因有“彰明的史实, 瞒不下” , 便“别设骗局” , 也仍是“大团圆” 结局流毒的表现。

 在鲁迅看来, 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

 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 , 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 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

 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 用瞒和骗, 造成奇妙的逃路来, 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

 ” 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 思想的影响和危害, 给人以警策。

 第三部分:

 (12—14 自然段)

 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同学们一起读 12 自然段)

 。

 鲁迅开出了 根治“瞒和骗” 痼疾的药方, 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 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 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最后一段简短有力, 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1)

 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 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对“瞒和骗” 的文学传统的抨击时从国民性入手的。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 人生? 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 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 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 一代一代的“圣君” “贤相” 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

 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 一到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

 鲁迅把“瞒和骗” 的文艺与“瞒和骗” 的国民性结合起来考察, 十分精辟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 说明“瞒和骗” 的文艺源于“瞒和骗” 的国民性, 反过来又推动“瞒和骗” 的国民性进一步扩张, 以致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

 这个分析告诉我们, “瞒和骗” 的国民性与“瞒和骗” 的文艺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

 (2)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 这

  句话该如何理解? (讲第三部分的时候就一起讲了 )

 鲁迅从“瞒和骗” 的文艺同“瞒和骗” 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 概括、 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

 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 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 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 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 文艺的特殊功用等。

 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 文艺反映国民精神, 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

 例如中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 现代的“五四”文学、 抗战文艺等, 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 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

 事实上, 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 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

 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

 “满和骗” 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 , 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

 鲁迅始终认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 影响人的精神、 具有启蒙作用, 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

 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一命题, 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 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 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鲁迅的“灯火” 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 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

 本篇课文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 的思想与文艺, 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 从“瞒和骗” 中走出来, 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论“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发表于《莽原》 , 收入《坟》

 主张对资本家的“乏走狗” , 不能讲费厄泼赖, 而要痛打落水狗。

 夏三虫

  《华盖集》

 苍蝇是国民党反动派、 蚊子是资产阶级帮闲们、 跳蚤是他国帝国主义分子

  类比法

  学界的三魂

  《华盖集续编》

 鲁迅在文章中提出了“民魂” 说, 在鲁迅的心目中“民魂” 才是“中国的灵魂” 。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经磨难而不亡, 如今依然能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支撑她的不是“官魂” 而是“民魂” ; “民魂” 才是华夏本体之魂--“中国的灵魂” 。

 但是作为“独夫的家谱” 的中国历史, 长期以来被谱写被颂扬的却只有“官魂” 没有“民魂” , 那真正体现中国灵魂的“民魂” 被阉割被埋没掉了。

 鲁迅认为“民魂” 乃是民族自信力的根基, 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在鲁迅看来, “民魂”是根植于民众并生长于民众的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作为先觉者的“精神界之战士” 身上, 更深的是体现在为生存而奋斗挣扎的底层民众的身上。

 民众是“民魂” 之壤, 深植于民众之壤的“民魂” 是不死的, 是希望所在, 是信心与力量之源。

 谈皇帝

  《华盖集续编》

 鲁迅在文章里议论的“愚君政策” , 一直不曾为中国正统的历史学家们提及。

 然而大量历史事实都可以说明, 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今的人们很少不知道“指鹿为马” 的故事。

 中国史上第二位皇帝, 秦二世胡亥, 就是被赵高愚弄, 如同天下头一号的傻瓜。

 自汉武帝以后, 历代的皇帝们似乎都遵循这样一则规律, 即从开国之君以后的第三代往下, 皇帝便由平庸走向昏庸、 孱弱。

 这种结果显然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目的完全相悖。

 英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 第三十五章的最后, 写下了一段完全不同于中国史学主流论点的文字:

 无论是西汉王朝还是农民, 都成了 儒家官僚地主的牺牲品。

 这个新的社会阶级是帝国的粘合剂, 但也成为“中国的悲哀” 。

 官员们是真正的罪犯, “天命” 早就应该从他们的身上收回。

 做官的儒生们在精神上已经成了法家, 他们以法家的残忍为之尽职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皇帝的利益。

 到这时, 这一新的特权阶级已经使自己处于牢固的地位。

 在公元 9 年至 36 年的灾难中, 它成为中华帝国社会中幸免于天谴的一个因素, 而上天的惩罚则恰恰是这个统治阶级自身招致而降临于中国的。

 这是耐人寻味。

 略论中国人的脸《而已集》

 在《略论中国人的脸》 中, 鲁迅给全体中国人“相” 了 一次脸, 这一相便相出了 中国国民普遍存在的“家畜性” 。

 这家畜性的表现就是:

 驯服, 忍耐。

 从“家畜性” 里还孽生出了 昏庸、 麻木和狡猾的特性。

 这些连家畜性都不如的特性, 是中国的国民性变得每况愈下。

 鲁迅先生认为, 导致“家畜性” 形成并“发扬光大” 的原因就是国人普遍缺乏“兽性” ——既缺乏反抗和抗争的意识。

 鲁迅之所以要给国人相脸, 之所以要通过国人脸相的气息揭示骨子里的卑怯和驯服, 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这些...

篇七: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迅文章篇目

 火 礼 死 冲 坟 沙 药 扁 梦 雪 推 路 踢 一觉 人话 寸铁 女吊 无常 无题 不满 王化 反刍 内外 日记 长城 风波 风筝 水性 书信 扑空 正误 示众 归厚 出关 立论 白光 白事 圣武 死火 死地 死后 死所 过年 过客 吃教 伤逝 自传 自嘲 杂忆 杂语 杂感 名字 导师 观斗 运命 更正 来了 呐喊 伸冤 希望 怀旧 弟兄 社戏 补天 补白 启事 阿金 玩具 奔月 奇怪 非攻 明天 所闻 采薇 朋友 肥皂 夜颂 庚子 空谈 经验 故乡

 秋夜 复仇 选本 保留 音乐 祝福 桃花 垫风 透底 倒提 颂萧 离婚 琐记 理水 黄祸 聊答 夜草 崇实 偶成 偶感 谚语 隐士 续记 指油 喝茶 赌咒 铸剑 腊叶 隔膜 碎话 零食 新药 谨启 聚珍 算帐 儒术 起死 人与时 三闲集 大小骗 小杂感 不是信 五猖会 "与幼者" 长明灯 风马牛 孔乙己 可恶罪 记发薪 记谈话 反"漫谈" 什么话 而已集 吊与贺 华盖集 论讽刺 论重议 狗.猫.鼠 寻开心 两地书 抒论言 求乞者 听说梦 估学衡 迎头经 忧天乳 现代史 范爱农 兔和猫 孤独者 革首领 查旧帐 怎么写 说不出 说面子 说胡须 祝涛声 莲蓬人 夏三虫 牺牲谟 爱之神 读书忌 谈皇帝 谈蝙蝠 推背图 做文章 悼丁君 悼杨铨 随感录 答客诮 答兼示 集外集 湘灵歌 骗月亮 墓碣文 辞大义 端午节 赠画师 赠蓬子 一件小事 一点比喻 二丑艺术 人之历史 人心很古 文人相轻 大小奇迹 大衍发微 大雪纷飞 上海所感 上海通信 "小童挡驾" 门外文谈 马上日记 天上地下 不求甚解 不通两种 "天生蛮性" 王道诗话 太平歌诀 止哭文学 中秋二愿 化名新法 父亲的病 公民科歌 文人无文 文坛三户 文床秋梦 双十怀古 以夷制夷 以眼还眼 以脚报国 打听印象 正是时侯 本刊小信 世故三味 北京通信 田园思想 由聋而哑 电的利弊 外国也有 生命之路 立此存照 半夏小集 考场三丑 再论重议 再来一次 再谈香港 有天相通 有不为斋 在钟楼上 在酒楼上 光明所到 吃白相饭 曲的解放 伪自由书 自言自语 自题小像 多难之月 灯下漫笔 并非闲话 关于女人 关于租人 关于翻译 论语一年 论* * *

 好东西歌 好的故事 再谈保留 花边文学 我才知道 我观北大 我的失恋 我要骗人 作文秘诀 狂人日记 辛亥游圣 序的解放 阿Q 正传 招帖即扯 非所计也 势所必至 理有固然 知了世界 知难行难 所谓国学 狗的驳诘 忽然想到 送灶即事 学界的魂 诗和豫言 诗歌之敌 南京民谣 革命文学 某笔两篇 战略关系 点句的难 咬嚼之余 咬文嚼字 秋夜有感 秋夜记游 看书琐记 看图识字 看变戏法 看镜有感 重三感旧 皇汉医学 逃的辩护 恨恨而死 柔石小传 桃色的云 莎士比亚 破恶声论 捣鬼心传

 匪笔三篇 鸭的喜剧 哭范爱农 拿来主义 病后杂谈 准风月谈 海上通信 读书杂谈 谁在没落 谁的矛盾 谈金圣叹 难得糊涂 推已及人 推的余谈 略谈香港 铲共大观 晨凉漫记 脸谱臆测 祭书神文 高老夫子 商定文豪 望勿纠正 惜花四律 烽话五则 清明时节 敬贺新喜 朝花夕拾 厦门通信 答KS 君 智识过剩 鲁迅启事 鲁迅自传 谣言世家 编完写起 碰壁之后 感旧之后 碰壁之余 新的女将 新的蔷薇 新秋杂识 漫谈漫画 寡妇主义 蜜蜂与蜜 影的告别 靠天吃饭 赠邬其山 赠人二首 藤野先生 二十四孝图 二心集序言 儿歌的反动 三月的租界 上海的儿童 习惯与改革 马上之日记 无声的中国 无花的蔷薇 不懂的音译 友邦惊诧论 中国的奇想 文艺和革命 文化偏至论 文学和出汗 文章与题目 文学救国法 文坛的掌故 水灾即建园 书籍和财色 古书与白话 古小说钩沉 未来的光荣 可惨与可笑 北人与南人 卢梭与胃口 且介亭杂文 电影的教训 他们的花园 生降死不降 头发的故事 有趣的消息 同意和解释 名人和名言 安贫乐道法 关于新文字 论人言可畏 论睁了眼看 论第三种人 论照相之类 论辩的灵魂 好政府主义 男人的进化 我之节烈观 迎神和咬人 这个与那个 这也是生活 这样的战士 沉滓的泛起 评文心雕龙 青年与老子 青年必读书 幸福的家庭 奇怪的日历 周豫才告白 京派与海派 法令和歌剧 学生和玉佛 春未来闲谈 帮闲法发隐 南腔北调集 革命咖啡店 战士和苍蝇 骂杀与捧杀 哀范君三章 洋服的没落 宣传与做戏 送灶日漫谈 祝文学社信 流言与谎话 流氓的变迁 拳术与拳匪 难行和不信 难答的问题 城外小说集 野兽训练法 商贾的批评 淡淡血痕中 斯巴达之魂 趋时和复古 答有恒先生 答世界社问 智识即罪恶 渡河与引路 登龙术拾遗 登错的文章 禁用和自造 豪语的折扣 漫画与漫骂 暴君的臣民 摩罗诗力说 赠日本歌人 辩文人无行 一二八战后作 二十二年元旦 大观园的人才 九一八刀"式"辩 漫画而又漫画 不应该那么写 小品文的生机 又论"第三种人" 小品文的危机 文学上的折扣 中国小说史略 "日本研究"之外 中国地质略论 古人并不纯厚 非有复译不可 十四年的"读经" 从讽刺到幽默 从幽默到正经 最艺术的国家 又是"古已有之" 事实胜于雄辩 从帮闲到扯谈 文艺的大众化 又是"莎士比亚" 黄花节的杂感 作杂文也不易 文摊秘诀十条 几条"顺"的翻译 航空救国三愿 娘儿们也不行 文学的阶级性 从"别字"说开去 娜拉去后怎样 真假唐吉诃德 未有天才之前 失掉的好地狱 某字的第四义 纪念刘和珍君 写于深夜里头 现代的屠杀者 亥年残秋偶作 关于妇女解放 两种炎黄子孙 我们要批评家 醉眼中的朦胧 镰田诚一墓记 人生识字糊涂始 几乎无事的悲剧 上海文艺之一瞥 女人未必多说谎 中国人的生命圈 中国文与中国人 中国语文的新生 从胡须诡到牙齿 今春的两种感想 为了忘却的纪念 书的还魂和赶造 出卖灵魂的秘诀 对于战争的祈祷 对于笑话的笑话 动植物译名小记

 老调子已经唱完 论雷峰塔的倒掉 弄堂生意古今谈 我们不再受骗了 我的第一个师父 言论自由的界限 革命时代的文学 哈漠生的几句话 略论中国人的脸 答北斗杂志社问 答国际文学社问 新时代的放债法 大家降一级试试看 女校长的男女的梦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我对于文新的意见 我来说持中的真相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这是这么一个意见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一思而行一是之学说 中国人失掉信心了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新日社批评家的任务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篇八: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tp://hzxiaolin.3322.net/xiaolin/bkzl/wxzl/sanwen/luxun/index_lxpl.htm

 文章有这么多:

  张定璜:

 《鲁迅先生》

  林语堂:

 《鲁迅之死》

  梁实秋:

 《关于鲁迅》

  李泽厚论鲁迅

 张承志:

 《致先生书》

  孙郁:

 《鲁迅书话》

  毛志成:

 《莫和鲁迅过不去》

  袁良骏:

 《周作人研究的三口陷阱》

  吴中杰:

 《鲁迅风骨》

  杨淼:

 《重提一段公案》

  萧铮:

 《何须狂狷如此》

  两位艺术大师为何不相能?

  鲁迅和他骂过的人

 薛毅:

 《世纪末的鲁迅热》

  顾农:

 《从知堂诗看其人》

  林书:

 《自誉自嘲愿再思----鲁迅自嘲诗解》

  倪墨炎:

 《关于现代文网史的编写》

  楚庄:

 《诛心诗说苦茶庵》

  韩小慧:

 《替鲁迅先生抱屈》

  杨庆春:

 《谁叫鲁迅太沉重》

  卞毓方:

 《鲁迅是一股元气》

  韩光智:

 《鲁迅:

 画上得来总觉浅》

  郭德藏:

 《两个鲁迅》

  张芙鸣:

 《诗人邵洵美的命运》

  倪墨炎:

 《邵洵美请鲁迅、 萧伯纳吃饭吗? ----对张文的回音之一》

  倪墨炎:

 《鲁迅与邵洵美的纠葛----对张文的回音之二》

  吴蓉晖:

 《假如鲁迅去过苏联》

  林贤治:

 《也谈鲁迅研究之谜》

  崔瑞鑫:

 《读点鲁迅》

  张学昕:

 《小议鲁迅文学精神》

  阎晶明:

 《不是书的问题》

  刘梦岚:

 《鲁迅的“立人” 和提倡民族素质----访学者陈漱渝》

  徐虹:

 《岁月的墙上留着鲁迅的影子》

  秦援晋:

 《 “与鲁迅断裂” 是匪夷所思的宣言》

  钱理群:

 《能写与不能写的》

  钱理群:

 《谈“做梦” ----“改造国民性”思想之二》

  白杨:

 《见你的微笑》

  余杰:

 《鲁迅的偏激》

 余杰:

 《看哪, 那个人》

  林贤治、 王得后、 钱理群、 邵燕祥等《人间鲁迅》

  王培元:

 《 “人间鲁迅”:

 诗情与理性的悟解》

  李多钰:

 《兄弟, 就让我们分离》

  何满子:

 《打鲁迅牌和从鲁迅观照今天》

  何满子:

 《鲁迅是武侠小说的守护神? 》

  陈村:

 《看先生骂人》

  何满子:

 《这就叫历史的考验》

  何满子:

 《未来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

  张扬:

 《鲁迅国学著述与我们的民族性》

  王彬彬:

 《鲁迅的晚年情怀》

  王培元:

 《感受鲁迅的生命哲学》

  张柠:

 《鲁迅和他的小说》

  卞毓方:

 《凝望那道横眉》

  秦宇慧:

 《读王晓明之〈鲁迅传〉 有感》

  残雪:

 《艺术复仇》

  郜元宝:

 《读鲁思屑》

  止庵:

 《另外一个鲁迅》

  林斤澜:

 《温故知新----读〈故事新编〉》

  张远山:

 《鲁迅论:

 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

  葛红兵、 邓一光、 刘川鄂:

 《鲁迅, 被误读的大师》

  李国文:

 《20 世纪中国文学关键词:

 鲁迅〈阿 Q 正传〉》

  梅桑榆:

 《鲁迅是想不开》

  阎晶明:

 《 “鲁迅言论” 的时代烙印》

 王朔:

 《我看鲁迅》

  扬程:

 《鲁迅缘何成了现代沉重“公敌” ? 》

  刘绪义:

 《永远的鲁迅, 永远的王朔》

  野麦子:

 《狂人日记 2000 版》

  张闳:

 《走不近的鲁迅》

  baling:

 《忘记鲁迅的时代》

  鄢烈山:

 《金元宝殿上的表演》

  林贤治:

 《鲁迅与王朔的“有神论”》

 鲁迅挨“骂” 录

 老舍:

 《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

  余杰:

 《叛徒们之鲁迅》

  王彬彬:

 《何谓“思想家”》

  刘善良:

 《准确理解鲁迅意见》

  吴杭民:

 《贬损鲁迅 意欲何为》

  廖四平:

 《鲁迅研究界直面挑战》

  天宇:

 《 〈阿 Q 正传〉 何以跑进了〈彷徨〉 ? 》

  鲁特· 维尔纳:

 《德文版鲁迅选集〈写于深夜里〉 导言》

  陈村:

 《我爱鲁迅》

  郜元宝:

 《买〈鲁迅文献图传〉 记》

  鲁容:

 《21 世纪鲁迅的命运》

  董树林:

 《贬鲁迅者戒》

  朱宗震:

 《 〈鲁迅与胡适〉:

 几多思考, 几分遗憾》

 季进:

 《李欧梵和其鲁迅研究》

  周维强:

 《关于〈鲁迅回忆录正误〉》

  陈鲁:

 《鲁迅的耳光》

  午夜裸奔:

 《老皮肉绽放新生涯----也说王朔》

  李锐:

 《虚无之海, 精神之塔----对鲁迅先生的自白》

  傅浩:

 《也说“思想家”》

  王乾荣:

 《思想者鲁迅》

  野地西风:

 《苍蝇、 狗和战士》

  杨振宁:

 《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头像》

  叶凡:

 《是鲁迅可笑还是梁实秋可鄙》

  方舟子:

 《淫者见淫----评朱大可〈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谢有顺:

 《有他, 我们并不孤单》

  张梦阳:

 《也谈何为“思想家”》

 ljg:

 《鲁迅的“庙”》

  甘竞存 曾立平:

 《新世纪呼唤鲁迅》

  杨曾宪:

 《沉浮在传统的阿 Q 主义泥沼》

  刘锡诚:

 《哪怕你, 铜墙铁壁》

  郁达夫:

 《怀鲁迅》

 王乾荣:

 《关于鲁迅的钱的灵魂》

  杨曾宪: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李书磊:

 《看重鲁迅批孔》

  傅谨:

 《鲁迅何以变得如此荒诞》

  伊藤虎丸:

 《鲁迅的“生命” 与“鬼” ----鲁迅之生命论与终末论》

  梁启谈:

 《鲁迅“多疑” 的个性阐释----对于〈狂人日记〉 的个案分析》

  萧振鸣:

 《被“枪毙” 的鲁迅手稿》

  逸鸿:

 《钱、 鲁不可比及相关问题》

  游击:

 《敢笑鲁迅不高明》

  柳荫:

 《想起鲁迅的书名》

  张梦阳:

 《曼陀罗· 红玫瑰----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王童:

 《鲁迅的位置》

  杨曾宪:

 《劝君莫饮“鲁迅酒”》

  沈峰:

 《英名做酒》

  启蒙律师:《从〈一件小事〉 看鲁迅时代的警察》

 访谈: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近鲁迅?

  刘少勤:

 《当代鲁迅批评中的几个问题》

  汉上笑笑声:

 《我们为什么怀念鲁迅? !》

  汉上笑笑声:

 《牢中的鲁迅写什么? !》

  陈思和:

 《三谈鲁迅的“骂人”》

  方舟子:

 《从鲁迅弃医从文想到的》

  范美忠:

 《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徐怀谦:

 《鲁迅的热闹及其他》

  杨曾宪:

 《鲁迅没有离我们远去----兼谈鲁迅与赛义德》

  陈漱渝:

 《鲁迅的恒常价值》

  陈克勤:

 《鲁迅有绯闻?》

  史沫特莱:

 《追念鲁迅》

  傅国涌:

 《幸亏鲁迅死得早》

  萧锋:

 《今天我们想骂的鲁迅都已经骂过了》

篇九: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鲁迅

 草长莺飞二月 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 后弃医从文, 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年5月, 他在《新青年》 上,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 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 、 《 故乡 》 、 《阿Q正传》 、《药》 等十几篇小说。

 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故事新编》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散文诗集《野草》 , 另有杂文16本, 约650多篇。接着,

 《野草》 散文诗集。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语言俏奇瑰丽, 意象玄妙奇美。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 我觉得充实; 我将开口, 同时感到空虚。野草, 根本不深, 花叶不美, 然而吸取露, 吸取水,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 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 还是将遭践踏, 将遭删刈, 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 欣然。

 我将大笑, 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 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 奔突; 熔岩一旦喷出, 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木, 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整体感知:1、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记叙了 “我” 毁掉了 弟弟的风筝, 后来我知道自 己错了 , 准备向弟弟道歉, 而弟弟却早已忘却了 。2、 风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是全文的线索3、 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细读课文, 思考问题1、 课文当中有关风筝事件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2、 找出能体现哥哥和弟弟性格特征的句子和词语,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人。3、 从文中找出句子说说“我” 流露出怎样的感情?4、 你认为我的做法对吗?

 4、 为了 补过, 我想到了哪些方案, 我的心情轻松起来了 吗? 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5、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 , 为什么“我” 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我” 讨弟弟的宽恕, 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 “我” 的心因而不得轻松, 只得沉重着。更深一层理解, 弟弟受到了 不公正的待遇却视为合情合理, 做风筝要偷着做, 一旦被兄长发现, 自 认该罚。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 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1、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 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前后是否矛盾?3、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不幸” ?4、 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除形容天气外, 有没有别的含义?合作探究:

 说话训练: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 游戏, 玩过不少玩具吧? 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1、憔悴可怜模样。2、吐蕾。3、 呆看着出 神。4、呼;他惊,。他高兴得跳跃。

篇十: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件:

 推荐人 单

 位 推荐文章 题

 目 推荐文章 出

  处 推荐文章 作

  者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气 082 班 阿 Q 正传 鲁迅文集 鲁

 迅 推 荐 人 情 况 姓

 名 政治面貌 学

 位 所在院系 设备系 传

 真 孙维志 团

 员

 性

  别 民

  族 职

  称 男 汉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职

  务 电

  话 1989/12/28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 Q 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 Q 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 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 。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

 !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 才下笔, 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 “本传” , 但从我的文章着想, 因为文体卑下, 是 “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 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

 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 想往后退了; 赵太爷跳过去, 给了他一个嘴巴 。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 自己去招打; 他大约未必姓赵, 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 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 Quei 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 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 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 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 Quei 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

 里并无与阿 Quei 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 他为阿 Quei ,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 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 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推荐访问:鲁迅的优美的文章 鲁迅 优美 文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