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柳的典故6篇

柳的典故6篇

时间:2022-09-30 09:50:03

柳的典故6篇柳的典故 柳下惠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r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的典故6篇,供大家参考。

柳的典故6篇

篇一:柳的典故

惠 柳下惠前 720—前 621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

 《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人物

  姬姓周朝前 1046~前 256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

 柳下惠 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建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弟名惠下柳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 769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 715 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编辑本段 事迹

 柳下惠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论语》记载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恨不得志。100 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国语》记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 631 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的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

 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巷伯》记载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纯正蒙求》记载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编辑本段 死后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墓和圣墓位于山东新泰之柳里以北。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编辑本段 评价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

 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编辑本段 百世之师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编辑本段 柳姓始祖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据当时存在的私家姓氏谱谍编撰而成的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

 编辑本段 年表

  公元前 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

 公元前 715 鲁隐公八年禽六岁。其父鲁大夫司空无骇卒。

 公元前 701 鲁桓公十一年禽二十岁。娶妻姜氏。

 公元前 695 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

 公元前 694 鲁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岁。仕鲁参末议。

  公元前 693 鲁庄公元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

 公元前 692 鲁庄公二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同年。生长子

 公元前 691 鲁庄公三年禽三十岁。其母卒。

 公元前 687 鲁庄公七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

 公元前 685 鲁庄公九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

 公元前 684 鲁庄公十年禽三十七岁。生次子。

 公元前 681 鲁庄公十三年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

 公元前 680 鲁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

 公元前 672 鲁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

 公元前 671 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公元前 667 鲁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

 公元前 665 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

 公元前 662 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

 公元前 657 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

 公元前 650 鲁僖公十年禽七十一岁。孙生。

 公元前 648 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终止。

 公元前 646 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诳也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亦臣之所难也。”

 公元前 645 鲁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岁。子椿卒

 公元前 643 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爰居禽力辨其非。

 公元前 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种柳树。

 公元前 634 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公元前 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

 公元前 625 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湣公之上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

 公元前 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

篇二:柳的典故

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诗词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如同碧玉妆扮着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条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剪裁出来的呢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鉴赏】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 “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 “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 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  “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 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 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 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篇三:柳的典故

卷第6 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 0 8 年12月V 0 1. 8N o . 6 JO U R N A LO FC H O N G Q IN GJIA O T O N GU N IV E R S IT Y ( S o cia l S c ie n c e sE d itio n )D ec. 20 0 8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分析张萧绎( 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系, 陕西汉中7 230 0 3)摘要:

 在李商隐诗歌中, 柳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意象频频出现, 且包含的情感内涵各有不同。

 李商隐笔下的柳意象按其生长的生态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新柳、 繁柳和表柳。

 按三种情况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r2具- . 体分析柳意袋在不同状态下所表达的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关键词:

 李商隐; 柳意象; 情感内涵中图分类号:

 1222. 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4 —0 29 7 【20 0 8 )0 6- 0 0 57 —0 3。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作家主观情思的结合物” 【“, 有。

 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州“, 柳因其婀娜多姿的身形、 婆娑起舞的动态之美以及飞絮的轻灵和游弋不定,契合了人生中的许多共同特征而千百年来成为诗人所讴歌、 吟颂的对象,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诗人通过咏柳、 颂柳或刻画柳树, 以寄托自己人生悲欢离合之际遇、 身世沉浮之感喟。

 在这些诗歌中, 柳树这一客观物象大致都可以做到和诗人浓烈情感的完美结合, 成功展示诗人们的情感波动以及内心世界, 李商隐笔下的柳更是如此。

 李商隐“以心象熔铸物象” "】

 , 采用比兴、 象征、 寄托的手法, 在精确刻画柳这一意象的同时, 将一位灵心善感而又毕生沉沦的诗人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古往今来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一、 新柳——以乐景写哀一般来说, 每当春天的气息临近, 和煦的春风柔和地吹拂山川大地时, 柳树总能最先感受到春的暗示, 并绽放自己的嫩芽以回报春天。

 因而。

 绿柳才黄半未匀” 的柳树在中国文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春的使者的神圣使命。

 卢照邻说:

 “鸟鸣知岁隔, 条变识春归” ( < 折杨柳> ); 李白说:“寒雪梅中尽, 春风柳上归” ( < 宫中行乐词> ); 元稹说:

 “何处生春早, 春生柳眼中” ( < 生春> )。

 柳眼就是早春初生的柳叶, 如人睡眼初展, 娇俏而夺人。

 所有这些柳和诗人们绸缪婉然、 千遇百转的心理一拍即合, 因而咏柳或借新柳这一美好事物来衬托自己的种种无奈成为诗人们普遍的爱好。

 对于仕宦无着、 一生沦落不偶、 俯仰异趣、 哀乐由人的诗人李商隐而言, 面对新柳, 除了柳自身所载的客观文化意蕴之外, 还深深地浸染灌注了诗人的主观情志。怅望西溪水, 潺凌奈尔何。

 不惊春物少. 只觉夕阳多。色染妖韶柳, 光含窈窕萝。人间从到海, 天上莫为河。

 凤女弹瑶瑟。

 龙孙褥玉珂。京华他夜梦。

 好好寄云波。( < 西溪))< 西溪)是诗人居蜀地梓州时的作品。

 “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萝” , 当一年春转, 嫩黄的柳叶展示妩媚美好的季节的时候, 诗人感到的却是“不惊春物少, 直觉夕阳多” , 新柳这么美好的事物, 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却是更加的伤感。一种年华迟暮之感, 一种萧瑟灰暗的心情, 在清晰的对比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之所以心情灰暗, 是因为其爱妻已卒, 阴阳相隔, 相见无因, 从而在诗尾顺理成章地引出悼亡这一主题。

 对于这首诗的主题, 历来众说不一:

 冯浩说这是怀念亡妻的作品14 1; 叶葱奇则认为是诗人久在幕府, 渴望返京的作品"’ ; 而刘学锴、 余恕诚则认为是“抒发悼亡之痛和对儿女的思念” ¨ ]。

 纵观诗意, 笔者认为冯浩的说法更为准确。

 因为诗中。

 人间从到海, 天上莫为河” , 显然是诗人由西溪水联想到了阻隔牛女的天河。

 牛女虽隔, 一年总还有一次见面的机会, 但是诗人与妻子是永生相隔,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京华他夜梦, 好好寄云波” , 这句诗和< 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写作手法一模一样, 都是以当前设想和希冀将来。

 诗人设想他日自己回到京城, 寄云波通意于自己的妻子, 因为永生相隔, 这云波只有在“梦” 中寄了。

 若言渴望返京, 那么诗人已经在京城, 还渴望返么?若言寄云波于儿女, 则更不通,诗人为什么不当面对儿女说呢?这个。

 梦” 字, 说明诗人怀念的恰好是他的妻子。

 爱妻已卒, 无由达意, 梦中寄云波与妻子致意, 合情合理。二月 二日江上行, 东风目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收稿日期:

 20 0 8 —0 6—23作者简介:

 张萧绎( 19 7 9 一), 男, 宁夏西吉人, 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魏晋隋唐文学研究。万方数据

 58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第8 卷, 紫堞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 二月 二日> )这是由一年东风日暖时, “花须柳眼” 之“可爱而恼人州3 3和由新花新柳而惊诧于时光的流失, 从而感到漂泊殊方既久, 人生无着, 引起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故诗中有“万里” 、 “三年” 等表明时空的词句, 而诗人的这种思归之情却不为东风、 太阳、 花絮、 柳眼、 紫蜂黄蝶、 新滩所理解, 因而更深深地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孤独和寂寞。短顾何由遂, 迟光且荚惊。

 莺能歌子夜, 蝶解舞宫城。柳讶眉伤浅, 桃猜粉太轻。

 年华有情状, 吾岂怯平生。( 《俳谐》 )“柳芽眉伤浅, 桃猜粉太轻” 。

 这里诗人以柳芽的刚刚生长, 来比喻自己声名未著之时, 这时的诗人已经“莺能歌子夜, 蝶解舞宫城” 了, 遗憾的是“短顾何由遂. 迟光且莫惊” , 迟光, 迟暮也, 一切莫惊’ 实际是说很可惊” [ 5]。

 失意之情溢于言表。江南江北雪初消, 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 楚宫先骋舞姬腰。清明带雨临官道, 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 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这首咏柳的诗“只咏柳并无寄托” "】

 , 诗人描写了春天到来时新柳的美好形象。

 大江南北, 春暖雪消, 淡黄嫩柔的新柳枝昭示了一年美好时光的到来, 在这样美好的日子, 诗人却无法排遣对家的思念, 对京城的眷恋。纵观上述, 李商隐笔下的新柳, 大多是以乐景写哀, 以美好的春色、 柔嫩的柳枝反衬自己的凄苦处境, 抒发对命运的深沉感叹, 对年华已逝、 生命摧颓的悲情吟唱,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对新柳巧妙运用的结果。二、 繁柳——离情与思归“柳贵乎垂, 不垂则无柳; 柳贵乎长, 不长则无婀娜之致。

 ” 【61欣欣向荣的繁柳因其枝条柔嫩细长, 随风翩翩起舞; 树叶墨绿稠密, 迎风飒飒有声等种种美好形象, 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渭城朝雨混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 王维《阳关曲》 )“团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 ( 王昌龄《闺怨')“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 李白《忆秦娥》 )李商隐毫无例外也热爱繁柳,他用繁柳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块垒。巴江可惜柳, 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 移阴入绮窗。( ( 巴江柳》 )诗人面对“绿侵江” 的巴江之柳, 想到自己漂泊无方,一身如寄, 从而渴望返京, “好向金銮殿, 移影入绮窗” 就是作者表明心机的句子。永定河边一行柳, 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 关f l杉P ))这里关门指潼关, 诗人以关门柳的年来绿转, 相较往年而春情依旧, 但是人间却人情淡薄, 没人会知道羁宦之人的愁情苦思, 纵有“清阴” 之美景, 也难挽留匆匆奔走不得一刻驻足的脚步。

 一种漂泊之怆感, 依然是沉沦之浩叹。冯浩说“说不为这片清阴而减少奔走。

 不说迫于衣食而说人情薄, 极婉曲有致。

 ” 【4 1诗人对奔波不直说迫于衣食而曲谓“人情薄” 。

 党争夹缝中的李商隐, 境况是可想而知的。柳映江滩底有情, 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 柳> )繁盛的柳条倒影在江水之中, 随江波轻轻摇曳, 江柳相悦, 脉脉有情, 使游子的客心陡惊于年华的转换, 故而把离京城千山万水之外的巴雷, 隐隐地听成长安街里疾驰而过的车马轰鸣之声。

 真所谓“写声写景, 遥情远思便自味之不尽” "】

 。暂凭樽酒送无惨,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这两首诗是在中国传统折柳赠别诗的继承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第一首言人世间最伤心的事除了死就是分别了。

 “别易会难, 古人所重” ( 颜之推), 因而诗中诗人劝人以珍重, 不要“损愁眉” 与“细腰” 。

 “愁眉” 与“细腰” 在这里指代所别之人, 是写人寓柳。

 既然离别如此令人心伤, 那么春风就不要吝惜那长长的柳条, 让离别的人们尽情地折吧!

 因为“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 刘禹锡《折杨柳词》 )。

 在第二首诗中, 诗人笔锋一转,写柳寓人, 由折柳赠别之愁情离绪转化成为盼望再次相逢的殷殷期待之情。

 诗中整个情绪完全为之一变, 一种强烈的企盼和美好祝愿代替了凄婉的哀伤之情。

 何焯说。

 人世” 一联是“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 川; 叶葱奇说:

 “两首紧合成一章, 婉转相生, 情韵深美, 这是商隐独创的一格。

 竹c副评价十分准确。其它诗如“已遭江映柳, 更被雪藏梅” ( <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 以柳自比, 言自己为群小所淹的无奈。

 “梅应未假雪, 柳自不胜烟” ( 《晓坐》 ), 说自己不胜党争之苦。

 除了这些有寄托的诗作以外, 还有些写柳的诗作是为了写景, 并没有寄托。

 如“春分二三月 , 柳密莺正飞” ( ( 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李商隐繁柳诗虽包含的意义多种多样, 但在这当中。占比例最大的遵循离别与思归这一主题的作品在艺术造诣上都要高得多。三、 衰柳——迟暮沉沦之感李商隐笔下的衰柳, 与其他作家比较, 也是独具一格万方数据

 张箫绎:

 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分析59的。

 在其他作家笔下, 更为常见的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柳树。

 如五柳先生“萦萦窗下兰, 密密堂前柳” ; 自居易的“白头种松桂, 早晚盼成林。

 不及栽杨柳, 明年便有荫”( 《种柳三吟> 之一)。

 有些虽然写到了枯柳, 那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客观事物来看待, 没有明显包含作者的情志。如阮璃< 驾出北郭门行> :

 “驾出北郭门, 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 仰折枯杨枝。

 ” 这里枯杨枝正如黄庭坚所说的“折柳当马策"【"的功用。

 李商隐继承了“昔年移柳, 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 凄怆江潭” ( 庾信< 枯树赋> )。

 这一传统开创了。

 沈园柳老不吹棉” ( 陆游< 沈园》 )、 明代高启< 秋柳诗》一路的借枯柳抒情的方式, 是李商隐对我国诗歌的又一大贡献。

 李商隐把自己一生悲惨的人生际遇深深地浸入衰柳这个意象中, 使得他笔下的衰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一种包含着人生普遍情感的艺术符号。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 柳))此诗前两句用柳树繁盛时于乐游春苑的大好时光里追逐东风、 喜拂舞筵来暗喻作者身世。

 诗人虽然一生蹉跎蹭蹬, 但前期曾中进士和两入秘书省, 这无论在外人还是诗人自己看来, 都是极为风光的。

 后二句则笔锋一转, 以处在夕阳秋风、 暮蝉哀鸣中的衰柳比作青春不再、 日渐迟暮的自己。

 这一蓦然回首, 诗人瞥见了自己一生前后两期的天渊之别。

 如此对比的手法, 更加突出了诗人后期凄凉的心情和悲惨的处境。

 诗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 句句咏物, 而句句自叹。柳枝井上蟠, 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 水陆有伤残。( < 柳枝五首)之四)< 柳枝五首> 是诗人为一名叫柳枝的伎女作的诗, 这是其中第四首。

 说的是柳枝为镇师所娶, 而镇师荒淫娇纵,转眼厌旧喜新, 把柳枝弃置空房, 致使柳枝年华虚度, 红颜衰老, 青春摧残。

 诗中以盘曲在井上的枯柳枝和浦中干枯的莲叶比喻柳枝所嫁非人, 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

 下二句则以水中的“锦鳞” 和陆上的“秀羽” 作比, 说无论水中还是陆上,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很可能会遭到摧残。庙列前辜迥, 楼开四望穷。

 岭鼷岚色外, 陂雁夕阳中。弱柳千条露, 衰荷一面风。

 壶关有狂孽, 速继老生功。( < 登霍山驿楼》 )这首诗是诗人于刘稹叛乱时经山西霍邑登楼远眺之作, 表明作者渴望削平叛乱、 恢复国家安宁的愿望。

 前二句说的是眺望的地点, 三四两句写景, 有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五六两句则用衰柳败荷在风霜的打击之下, 已经日薄西山, 奄奄一息, 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预示了刘稹叛军。

 小丑跳梁, 覆灭可待之意” "】

 。

 最后二句则用壶关代指刘稹, 用李渊灭隋时在天神的帮助下斩获隋将宋老生这一典故勉励将士一战而平叛。

 这首诗由写景突然转入祈愿, 看似突然, 跳跃性比较大, 其实不然。

 “弱柳千条露, 衰荷一面风” 在这里因为它的象征意义已在诗中取得了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 故而由景物到祈愿, 在深层次上、 在精神上是相连的。

 正如纪昀所说:

 。

 登高望远, 忽动于怀, 兴寄无端, 往往有此似突而究非突, 盖其转接之间以神不以迹也。

 ”李商隐的这些写衰柳的诗作, 对衰柳这一意象有所开拓, 他并不囿于一种意思、 一个范围, 而是灵活地运用它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有手到擒来之感, 这也是李商隐的过人之处。. 综上, 李商隐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予所咏的景物、 事物或历史人物, 使它( 他)们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 甚至是诗人的化身, 使诗歌意象呈现出物我不分的状态” 【9 】

 。

 这也是李商隐继承前人咏物诗尤其是咏柳诗, 并把他加以个人化所得的成果。

 所以李商隐的咏物诗在唐代甚至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 独具匠心。

 同时, 李商隐对以后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后的诗人们大量用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抒发自己的哀怨和不满, 不再拘泥于仅仅是描写柳树, 而是有所寄托。

 李商隐的一生也像一棵柳树, 有过早期的嫩绿, 但更多的是柳絮一般的漂泊无奈以至于渐渐衰老。

 最后, “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诗人终于在残阳暮蝉中寂寞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留给后人无尽的追念。参考文献:[ 1]文学百科大辞典[ M ].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 9 1.[ 2]韦勒克・沃伦. 文学原理[ M ]. 刘象愚. 等...

篇四:柳的典故

贺知章(公元 约 659─约 744), 字季真, 自号四明狂客, 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

 他与张若虚、张旭、 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他的写景诗清新通俗。

 他和李白是好朋友, 他们都是“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流传下来的诗不多, 收录于《全唐诗》 中的只有二十首。

 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 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 但仅仅在剩下的十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 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他的《咏柳》 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写柳的精品, 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句已成千古名句; 他的《回乡 偶书二首》, 感情真实自然, 语言朴实无华, 发自心底, 感人肺腑。

 特别是其中第一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 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 而其深情厚意却非人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

  公元 695 年, 贺知章进士及第, 后来官至秘书监。

 在大约公元 706 年前后, 他与包括张若虚、 包融在内的一批江南来京的文人相好, 以“文词俊秀, 名闻上京”。

  天宝元年(公元 742)时, 李白与道士吴筠一起在剡中隐居。

 吴筠奉皇上诏书进京, 李白也因吴筠举荐而一同前往, 后来被授予“翰林供奉”。其间他们拜访了贺知章。

 李白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给贺知章看。

 读了李白的《乌栖曲》 ( 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含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贺知章赞道, “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读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 后, 贺知章禁不住扬起眉毛对李白说道:“公非人世人, 岂非太白星精耶!” 读过了李白的诗文后, 贺知章感叹地说道, “子, 谪仙人也。” (你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啊。

 )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 修的是“真”, 不能说假话。

 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 诗文也很有名, 他不至于、 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

 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 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 “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

 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 成为好朋友, 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而从李白这边来说, 知音难得, 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 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 都是有名的“酒仙”。

 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 就象坐在船上一样。

 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 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

 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 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 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 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

 这杜甫也真会说话, 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 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

 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 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 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

 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 则是他多年修炼、 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 86 岁时得了一场大病, 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醒人事了。

 但后来死里逃生, 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 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

 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 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 还特地赐名“千秋”。

 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 让百官为之饯行。

 这还不算, 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

 诗的序言中说:

 “天宝二年, 太子宾客贺知章, ……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 用循挂冠之事, 俾遂赤松之游。

 正月五日, 将归会稽。

 遂饯东路, …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

 “遗荣期入道, 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 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 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 群英怅别深。” 大概是意犹未尽, 又写了第二首:

 “筵开百壶饯, 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 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 行路满光辉。” 在那个时代, 一个人看淡红尘、 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平常的事。

 但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 并且还写诗相赠、 以壮行色, 就很不一般了。

 实际上, 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 后的情况史载不详, 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

 其实, 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

 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 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 并且与之交谈, 甚至留下诗文,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注释] 咏柳:

 一作《柳枝词》。

  碧玉:

 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

 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 如同玉树一般。

  妆:

 装饰, 打扮。

  丝绦:

 丝带。

 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

 绦, 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

 农历二月, 正是仲春时节。

 [译诗、 诗意]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 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

 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 原来二月 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 该从哪儿着笔呢? 毫无疑问, 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 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丝丝下垂, 在春风吹拂中, 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 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 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 婀娜的腰支, 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 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一开始, 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 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 字, 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 下句的“垂” 字, 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 和“腰支” 字样, 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 却给写活了。《南史》 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 献蜀柳数株, “条甚长, 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 玩赏不置, 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 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 最后, 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 也被用“似剪刀” 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 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给大地换上了新妆,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 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 到“剪刀”,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 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 柳, 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 我想, 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 “碧” 和下句的“绿” 是互相生发、 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 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 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 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

 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 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 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 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 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 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 又是有联系的。(马茂元)

 《春日》

 诗人:

 朱熹 朝代:

 宋代 体裁 七绝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品评述

 注释:

 1、 胜日:

 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 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 寻芳:

 游览(河边)

 , 欣赏春花。

 3、 泗水滨:

 泗水, 河名, 在山东省; 滨, 水边。

 4、 一时:

 一下子。

 5、 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 寻常、 随便; 识得, 感觉到; 东风面, 春风的 面貌及其精神。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 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

 为什么? 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 东风催得百花齐放, 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同时也道出了“东风” 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 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 , “胜日” 指晴日, 点明天气。

 “泗水滨” 点明地点。“寻芳” , 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 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 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 , 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 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 , 既写出春回大地, 自然景物焕然一新, 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 , 句中的“识” 字承首句中的“寻” 字。

 “等闲识得” 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 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 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

 第三、 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 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 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 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 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 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 是暗指孔门, 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 泗之间弦歌讲学, 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 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 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 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篇五:柳的典故

与理解释 “垂杨” 与 “杨柳”◆师为公  唐代大诗人王维 《老将行》 诗 “昔时飞箭无全目 , 今日垂杨生左肘” 两句中, “垂杨”一词颇为费解, 至少需了解以下两层关系才能得其确诂 :首先要明白 , “垂杨” 是单音词“柳” 的同义代换词, 它是七言诗体形式要求的结果 ;因为古汉语中 “杨” 是柳的一种 ,“垂杨” 即 “垂柳” 。其次, “柳” 是 “瘤” 的通假字, 源出于 《庄子·至乐》 “俄而柳生其左肘” 句, 王诗第 二句化 用 《庄子》 文, 变“柳” 为双音词 “垂杨” , 故王先谦 《庄子集解》 说:“瘤作柳声 , 转借字 。” 其中第一层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 真正将它说清, 必须进入汉语、 汉文化的 “杨柳” 世界游弋一番!古今人说解王诗, 由于不得 “垂杨” 与“柳” 的词义关系要领, 生发出种种讹误。《清诗话续编·诗辩坻卷第三》 :“ 《庄子》`柳生其左肘" , 柳类是疮疡。摩诘误以为树 ,《老将行》 遂云 `今日垂杨生左肘" , 误矣 。”清人沈起凤 《谐铎·巾帼幕宾》 亦云:“ `垂杨生肘" , 《南华》 不妨错解 。” (案:《南华》 是《庄子》 的别名)王维是汉文化史上诗、 书 、画、 乐兼擅的旷世奇才、 天才 、 全才, 以常情度之 , 不应有清人上文所说的 “错” “误” 与硬伤 。其实, 反而是清代文学之士不治文字训诂之学, 少见多怪。朱东润先生主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杨和柳是同类植物, 这里因诗歌平仄声调的关系, 又改柳为杨 。” 此说有两点不妥 :“同类” 说是以今律古 , 因现代植物分类学上有 “杨柳科” 条 , 又分 “杨” 类、 “柳” 类两种 , 但是并不符合古人对 “杨”“柳” 概念的理解 。

 “平仄” 说从动机上探求改字原因亦误 ,因 《老将行》 是古体诗 , 似不需虑及于此 。同理 , 杨树达先生 《汉文文言修辞学》 从修辞角度说此例 :“变柳为杨 , 以叶音也。” 亦嫌牵强 。《唐诗鉴赏辞典》 认为 :“古人常以 `柳"谐 `瘤" , 并且 `杨" `柳" 通假 。在这里诗人以 `杨" 谐 `疡" (疮)是照顾到诗的平仄声调 。” 说 “杨”“柳” 通 假, 属想 当然 之词 ,“杨”“柳” 二字古今语音均相去甚远 。谐 “疡”谐 “瘤” 之说使语义重出, 莫衷一是 , 而且假借字与本字各自谐词生义的类型在汉语史上尚无用例 。

 (当然, “柳” “瘤” 通假是正确的 ,二字应为同源词 , 因柳树常生一种枝干结疙瘩的怪病 , 如人畜体外的附赘悬疣 。)在汉语史上, 从中古到晚近的漫长岁月中 , 辨析 “杨” “柳” 同异的文字训诂学家与日俱增, 至清代而集其大成, 考释最为详备 ,从中可以看出二字怎样从古汉语的同义词过渡到现代汉语的异义词。结合古代文献 , 梳理诸家学说 , 可得出以下结论:上古时 “杨” 是 “柳” 的一种, 其习性与功用是 :生于水浦, 枝条皮色赤 , 强劲而富有弹性 , 可以为箭。

 《尔雅·释木》 :“柽 , 河柳 ;旄 , 泽柳 ;杨 , 蒲柳 。” 这是汉语对柳树的最· 19 ·语文建设 1996 年第 10 期DOI :10.16412/j.cnki .1001 -8476.1996.10.008

 早分类 ;中古 《广韵》 :“杨 , 赤茎柳 。” 突出其色 。因此, “杨柳” 一词可理解为偏正短语 ,“杨” 为下位词 , “柳” 为上位词 。《诗·小雅·采薇》 “杨柳依依” 毛传:“杨柳 , 蒲柳也 。”亦可单称 “蒲”, 《诗·王风·扬之水》 “不流束蒲” 郑笺:“蒲 , 蒲柳 。” 《左传·宣公十二年》“而蒲之爱” 杜注: “蒲, 杨柳, 可以为箭 。”由于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作用, “杨” “柳” 在使用中词义有渗透与同化 , “柳” 亦可以 “杨”字训诂, 出现了二者同义互训的现象。《说文》“柳, 小杨也。” 段玉裁 “杨” 字注引晋·崔豹《古今注》 :“蒲柳生水边 。” “水杨 , 蒲杨也 ;枝劲细, 任矢用 。” 故郝懿行 《尔雅义疏》 说 :“ 《诗》 言 `杨柳依依" `有菀者柳 " `东门之杨" , 皆一物耳。

 《尔雅》 柽 、 旄 、 杨通谓之柳, 蒲柳又谓之杨, 是皆通名矣。”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亦云:“散文则 `杨" `柳" 亦通称耳, 《诗·采薇》 `杨柳依依" 传 `蒲柳也" , `有菀者柳" `东门之杨" 亦未必两物。”有了上述认识, 汉语汉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 。例如 , 《战国策·西周》 “楚有养由基者 , 善射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 百发百中” 的典故, 成语概括为 “百步穿杨” 。再如, 观音菩萨手持的插着柳枝的净瓶, 名为“杨枝净水瓶”;唐代刘禹锡受民歌影响创作的“杨柳枝词” 诗 , 又名 “柳枝词” 。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 , 古汉语中称 “白杨” “青杨” “天杨” “癷杨” 等 ,以别于单说的 “杨” 字。

 《渊鉴类函》 卷四百十五引崔豹 《古今注》 曰 :“白杨叶圆, 青杨叶长 , 柳叶亦长细;癷杨江东呼为夫癷 , 圆叶弱蒂 , 微风则大摇, 故名高飞 , 一曰独摇。蒲柳生水边, 叶似青杨, 亦曰癷柳 , 亦曰水杨 ,即蒲杨也。” 这段文字既划清了 “白杨” 与“蒲柳” 的界限 , 又指出了 “白杨” 的特点 :叶圆、 风响、 高大。至今俗间还有 “钻天杨”“鬼拍手” 等称呼, 分别突出白杨高大 、 随风沙沙响的特点 。到清代已分别 “杨” “柳” 为二物 ,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说 :“杨与柳别, 杨枝劲脆而短, 叶圆阔而尖 ;柳叶长而狭 , 枝软而韧 。” 近代汉语应是 “杨” 字词义转移的过渡期。上古书面语中 , “杨” 字单说或作词素出现的少数用例也有被人误解的 , 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认为 《左传·定公六年》“献杨螲六十” 及另一例 “则白杨、 青杨之属 ,非薄柳矣。” 其后的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则批评说 , “ 《左定六传》 `献杨螲六十" 注 :`杨, 木名 。" 此实柳也。”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推断 “癷字的词义为 “今之白杨树”, 亦聊备一说。中古时期已普遍使用 “白杨” “青杨” 等名词以区别于蒲柳之 “杨” , 但 “杨” 字的词义转移并未完成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杨”字在隋炀帝时又具有新的文化义项, 反而大大增强了它与 “柳” 的粘着性。

 《古谣谚》 卷九十引 《开河记》 说: “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 ,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 。上大喜 , 诏民间 , 有柳一株赏一缣, 百姓竞献之 。又令亲种, 帝自种一株 , 群臣次第种, 方及百姓 。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 然后百姓栽。" 栽毕 , 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 曰杨柳也。” 其后 《醒世恒言》 二十四卷 、 《隋唐演义》 四十回, 演绎了以上历史 。炀帝此举在汉语文化上有两个直接结果 ,一是使词汇学领域 “杨” “柳” 同义, “通名”得以持续延展 。例如 , 《全唐诗话·李泌》 引《邺侯家传》 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 , 岁宴复憔悴。" 国忠诉于明皇, 上曰 :`赋柳为讥卿 , 则赋李为讥朕可乎 ?" ” 可见“杨” “柳” 同义。又 《全唐诗话·滕迈》 :“滕郎中又云:`陶令门前薻接 , 亚夫营里拂旌旗 。" 但不言杨柳二字 , 最为妙也。” 陶令门前植柳, 号五柳先生;亚夫军细柳营:此是双音词 “杨柳” 词义为 “柳” 之证。二是使双音词“杨柳” 染上了六朝金粉的文化意蕴 , 成了一个独立的意象词 , 被唐宋文人频繁地写进怀古或写景的作品 , 形成了唐宋两朝的 “杨柳”热 。《渊鉴类函》 “杨柳” 条目下收罗古诗文用例十分丰富 , “杨柳” 词义均解为 “柳” 。最新的 《汉语大词典》 收录以 “杨柳” 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 义皆指 “柳” ;如 “杨柳腰” ,· 20 ·语文建设 1996 年第 10 期

 就是 “柳腰” 的同义词。还应该指出, 炀帝御赐的 “杨柳” 本专指垂柳 , 所以唐宋文人作品中的 “杨柳” 均有旖旎柔媚的脂粉气, 因而俞文豹 《吹剑录》 说 :“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岁女郎 , 执红牙板 , 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深得其意境 。“垂柳” , 郝懿行 《尔雅义疏》 认为即 “旄柳” 。他说 :“旄象毛发下垂, 今之垂丝柳, 枝叶阿傩如将委地, 尤宜近水 , 郭注 `生泽中"也。今东齐人或谓之麻柳, 麻旄声相转 。” 它又名 “垂杨” “垂杨柳”, 而现代汉语中的杨树绝无 “垂” 的形象 。梁元帝 《折杨柳枝》 诗“巫山巫峡长 , 垂柳复垂杨” (见 《渊鉴类函》), 后句用 “复” 字而不用 “间” 字等, 说明是同类重复出现。《水浒传》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一节十分精彩 , 那就是一棵垂柳 。杜甫《隋堤柳》 “夹岸垂杨三百里, 癨应图画最相宜” , 李商隐 《隋宫》 “于今腐草无萤火 , 终古垂杨有暮鸦” , 显而易见 , “隋堤柳” “垂杨”即 “垂柳” “杨柳” 之别名。唐代长安有折柳送别之俗 , 刘禹锡诗句 “长安陌上无穷树, 惟有垂杨绾别离” , 从民俗学角度再证 “垂杨”即 “柳” 。如果我们继续探寻可知, 今人所说的柳絮, 俗称柳绵, 古汉语中说成 “柳花” “杨柳花” “杨花” , 而且以 “杨花” 使用频率最高 ,因 “杨” 谐 “扬” , 易于联想出柳絮飞帘扑幕而无孔不入的恼人景象。

 《世说新语》 “谢絮”之典 , 唐·姚合写入 《杨柳枝词五首》 之四说 :“二月杨花触处飞, 悠悠漠漠自东西 。谢家咏雪徒相比 , 吹落庭前便作泥。” 宋·陈岩肖 《庚溪诗话》 卷下:“六一居士 《诗话》 载:梅圣俞 《赋河豚鱼》 诗云:`春洲生荻芽, 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 贵不数鱼虾 。" 此鱼常出于春暮, 食柳絮而肥 , 南人多以荻芽为羹, 最美。” 明·谢榛 《咏春柳》 诗:“黄鹂时复唤春游, 陌上杨花漫不休 。” 上述诸例 , “杨花” 即“柳絮” 甚明。《渊鉴类函》 及唐诗宋词中大量用例 , 概作此解 。青杨、 白杨是无花的 , 其吐叶时的伴生落蕊状如毛毛虫, 体重不能飘飞 。故又可从常识帮助理解词义 。还应指出, “杨” 字单说, 尤其是与 “柳”对言时, 在中古已渐渐可理解为 “白杨”, 如柳永 《少年游》 :“衰杨古柳 , 几经攀折, 憔悴楚宫腰 。” 正如索绪尔所说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 语言与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据上所述 , 我们对王维 《老将行》 诗的“垂杨” 一词及与此相关的诸多疑惑 , 就可以涣然冰释了 。◆陈霞村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标题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 、 历史家魏征曾于贞观十三年 (公元 639 年)上疏唐太宗, 对唐太宗执政后期生活上日趋骄奢 , 政治上任情赏罚 ,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并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 发出 “居安思危” “慎始敬终”· 21 ·语文建设 1996 年第 10 期

篇六:柳的典故

经初步研究 ,笔者认为这个现象应与南京有关。

 为们明主 明末清初以柳树 为主体的瓷画主要有两种类 型:一种 是画一棵大柳树 ,树下坐一人物 ;

 样画 的是 一种是画一处水湾 ,

 岸边长一株高大的柳树。那么,它f『 】

 的寓意是什么呢? 先来看第一种类型 ( 图l 一9 ) 。这种纹样南 京有专家 清起瓷关 曾经认为是在讽刺天启年问的阉臣魏忠 贤.其文i兑:图中 上 性 .探 器 景中 、

 瓷 背画注 “弯曲盘虬之树长成了个 ‘ 委 ’ 字 ,旁边坐了个人的写法是 ‘ 委 ’ 旁着一 ‘ 鬼’ 字 ,这画分明是暗喻魏忠贤 是 ‘ 恶鬼’ ’’ 。笔者觉得这种解读似乎有些勉强= 且不说 镀角竞现 魏字 从多幅同类瓷画比较来看 ,看不出柳树有象形 “委” 字 的 用意 ,更何况天启年问魏忠贤当道专横跋扈气焰熏天 ,何 人敢作瓷画讽刺 他 年复社那些士子们的羡慕 、散意和期待 笔者反倒 以为,它是在表达对崇祯初 崇祯 初年 ,有一 个凶科 举考试 出名的文 人社团存 社 会上影响极大,那就是复社。复社的来历是这样的:从万 历 、天启开始 ,江南地区陆续 出现 许多文人结社 社成立的主要 目的是组织成员聚在一起揣摩八股 ,切磋学 这些 文 问,提高科举考试的成功率 张采为首的复社,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儿社等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张溥、

 崇祯 初年朝廷重振科举之时,复社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二年 ( 1629 ) ,复社二张联合江南各地十儿个文社 .成立 崇祯 了一个人数达两 三千人的庞大社 团,仍称 “复社” 此 时 的复社成员在政治上主张继承东林党事业,清算魏忠贤阉 党势力;在科考上求师访友,相互提携 ,以成就功名 共 7 1 人 配树的 有 的柳讨 明中 些得 .面一

 值 纹 在 初 这 见 般常清 未:

 一

 角 作 它在的 枝 柳 在 ,但面 画 、存 了 树 的作成 " _I I J

  同的追求使复社不但凝聚了各地的优秀人才 ,还吸引许多 名门之后,如 “明季四公子” 方以智、陈贞慧、侯朝宗、

 冒辟疆等纷纷加入。原东林党成 员的子弟,如周茂兰 、魏 学濂 、黄宗羲等人 ,也与复社交往密切。

 复社 曾于崇祯二年 、三年 、六年组织过三次大集会 ,

 全国各地赶去聚会的成 员每次有数千 名之多 而那JL年 ,

 复社成员经科 考入仕者众 ,

 此 成了全社会羡慕的榜样。

 瓷画工匠也不失时机创作 样 ,来迎合这 种羡慕。这种纹样表现复社才俊的具体办法 本文讨论的第一种类型柳树纹 是 :首先 ,此类型瓷画中必定有一个人物 ,这个人物笔墨 虽然 简单 ,但头上必定束着士子特有的头巾,这明显是在 示意他们的身份 为书生士子 。其次 ,这些士子盘坐在一棵 柳树下 ,是以此比喻他们堪称 “柳下惠” 。

 柳下惠是春秋 时期的一个正人君子 ,

 “坐怀不乱 ” 是他最有 名的典故 。

 以人物坐于柳树下表示 “柳下惠” .正可表示主人公是正 人君子之意。因此 ,这幅图姑且称之为 “柳下惠图” 。

 除此之外,

 “柳下惠图” 中的柳树还有更深的一层寓 意 ,那就是指 代南京秦淮河畔的 “白『 J柳” 。秦淮河北岸 是南京贡院 ,明代士子参加乡试 、会试的地方 。每逢会 试 之期 ,从各地来到南京的举人 ,除了参加考试 ,还 与秦淮 河南岸的 “白¨ 棚 l’’ 交往频密,打得火热。清初孔尚任的 《 桃花扇》,讲的就是明末复社名士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李 香君交往的故事。凶此 ,将柳树与士子组合,正可以用来 暗指那些当年到南京贡院参加会试的复社成员。

 由上述可知 .第一种类型柳树纹样实际上是一幅有着 双关寓意的瓷画:一是特指在秦淮河贡院参加会试,同时 与 “ 白门柳” 们打得火热的那些复社才俊;二是暗指复社 才俊是 “柳下惠” 般 的正人君子 ,或者说是期望他们成为 Z2 走肯

 ≮ 文

 匡扶社稷的正人君子。

 复社虽然盛极一时 ,但衰败也快 。其原因 :一是复社 领袖张溥去世过早。复社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社团组织 ,

 张溥死后 ,复社的凝聚力大大下降。二是复社成 员卷入 了

 新的党争 。那些未能参加复社的人 ,对复社的拉 帮结派产 生怨恨 ,联合起来与复社作对 .如阮大铖 、马士英之流 。

 三是农民起义与清军南下颠覆了整个明王朝。覆巢之下,

 岂有完卵。明亡 后,复社成员有的抵抗清军 ,有 的走避山 林,也有的投靠清廷,很快就处于瓦解之 中了 正是 由于 明末 时势变化 太怏 ,瓷画 中与复社相 关的 “柳 下惠 朝 ,当满清统治开始时 ,它已经沦为历史遗物了。

 ” 存世时 也不长 。这种纹样 只流行于崇祯一 “柳下惠图” 虽然退 出了历史舞台,但柳树作为南京 的一种意象 ,却在人们的心 目中继续潜伏 了下来 。这种意 象会在适当的机缘下被重新诠释 ,再次出现于瓷画之中。

 清初不久 ,民窑瓷器上果然出现 了第二种类型以柳树 为主体的纹样 ( 图1()一 18 ) :画面的背景是 一处水湾 ;水 湾的近处岸边有 一株格外醒 目的大柳树 ;柳树之下一般不 画人物 ,但也有 画点景人物的 ,这种可有可无的人物 ,应 该没有 “柳下惠” 那样的特指含义。

 笔者以为,这样一幅瓷画要表述的正是 “柳树湾” ,

 我们可以称之为 “柳树湾图” 。欲知其详,我们先来i兑说 “柳树湾” 这个地名的历史。

 “柳树湾” 是南京的一个古 地名,它的位置在南京城的东南部。明朝立国前.柳树湾 还是白下门外的一片荒郊,那里有一条河湾,可能因岸边 植有柳树,得名 “柳树湾” 。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开始大规模扩建都城 ,柳树湾被幽 到城里来了。当时在南京城东新圈的城区里,以承天门为

 中心 ,其北 兴建皇宫和太 庙 、社稷坛等 ,其 南修一条御道 街,街两侧建瓦府、六部 、九卿等中央行政机构。柳树湾 一带正是 中央机构所在地 。后来明成祖迁部北京 ,南京作 为留都 ,皇宫和中央机构仍被保留着。清初清军 占领南京 后,柳树湾一带被划归八旗驻防营地 此后 ,

 的明 代衙署被改建 、拆毁 ,这个地 名渐渐被 “蓝旗街” 这 “柳树湾” 样的 新地 名取代 到明朝建都前那样的荒芜状态。

 “柳树 湾” 这 个地 纪明代时是很 响亮的 ,自清代以后 辛亥革命后 ,旗营 瓦解 ,柳树湾又 复 逐渐湮灭 ,民国时期L 大 j旗营的荒废更是很少有人知道 了。

 但到 1983年时 ,

 年,云南弥勒县给南京有关部¨ 去信,说他们那里有许多 汉族人声称祖 先是从南京 “柳树湾” 迁过去的 ,要求 帮助 “柳树湾 ” 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 一 查找 “柳树湾” 。南京专家经过考证,确定了 “柳树湾” 的位置 、变迁历史以及与云南汉人的关 系。专家得 出结 论 说,南京 “柳树湾 ” 一带很可能因为在明初和清初有 大量 人 口迁徙 去了云南 ,所 以才有云南 汉族人 认南 京 “柳树 湾” 为祖宗之根的说法 南京 “柳树湾 ” 在清初汉人的心 N 中应该是个 具有特 殊意义的地 名。有 了这样的情 感基础 ,

 在文学、艺术等等作品中,被用来隐晦地指代已经消逝的 “柳树湾” 就可 以 明王朝 清初 _ f 士祯创作的名涛 《 秋柳 》,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此涛在促使 “柳树湾” 最终成为明遗民怀旧对象 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I{{:

 王士祯 ( 1634一 】

 711 ) ,原 名士稹 .号渔 洋山人 。

 他是清初著名的文坛盟主,也曾官至刑部尚书 首 》是 于士祯顺治十四年 ( 1657 ) 23岁时的作品。据王士 《 秋柳四 祯自撰 《 年谱》说,那一年八月,他到济南游大明湖,邀 请当时正好 在济南参加 乡试的渚位 名士到大明湖水面亭 聚 会。席 问,王士祯看到水面亭 下有一大片柳树 ,

 “披拂水 际 ,绰约近人 ,叶始徽黄 ,乍染秋色 .若有摇落之 态 怅然有感,赋涛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 柳 》涛在感慨什么呢? 他没有明 i兑。但我们从涛的I大 j容和 予 ” 王士祯赋 《 秋 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想见 .王士祯是在借 “秋柳” 表达 自

 己对明亡之遗恨。

 王士祯的 《 秋柳四章 》 ·出,酬唱应和者甚众 部学 着绕弯子 说活 .还 自呜得意以为创新了艺术』 xL格 、王

 人家 士祯在其 《 渔洋诗活 》里说:

 秋柳 四章 ,一时和者甚众 。后 三年官扬州 ,则江 南北和者 “余少在济南明湖水面亭赋 前此 已数十家 ,闺秀也 多和作。” 这些与 柳” 者竟然成了清初一大文学流派 ,号称 “秋柳涛社” 士}!; {应和 “秋 秋柳涛社的兴起 ,对清初社会大众的心理产生巨人的 影响 ,而影响的根本来源是涛作的中心意象 “秋柳” 、诗 人们对 《 秋柳 》的唱和,将明遗民心 中的那份悯怅反复催 化 ,使之膨胀成了一股冲击力巨大的集体心理意识 . 当我们能够理解 《 秋柳 》涛作在清初汉族 丈人心 的共鸣 ,就能够理解瓷 画 “柳树湾 中必 定也引起 了同样的共鸣 中 ” 在清初普通 民众心 看到这样 一幅瓷画,心 中就 会荡漾起对往 日生活的追忆 ,爱恨情仇、 兑 不清 、 理还乱 瓷画 “柳树 湾图” 的出现 与今天云南汉族人认南京柳 树湾 为祖宗之 根是否有关系?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于瓷画 “柳树湾图” 在清初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云南汉 鉴 族人以 “柳树湾” 为根的观念很可能与之有关 、究竟是先 有瓷画 “柳树湾图” ,再有移民集体认同南京柳树湾为祖 宗之根? 还是先有南京移民去云南,自称他们的根在南京 柳树湾,再有瓷画 “柳树湾图” ? 孰先孰后目前还很难说 7 3

 清楚,也许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 ,人们对现实的关注终究会占据生活 的主导地位,对旧王朝的思念淡漠下去。因此,

 图” 流行一时之后 ,也会从瓷画的舞台上逐渐退 出。康熙 “柳树湾 中期以后,瓷器上就几乎再也看不到 “柳树湾图” 了。

 在明末清初 的瓷 画中 ,柳树扮演 了两种 角色 ,蕴 含 着两种极不相同的寓意。而作为艺术手法,两类柳树纹样 也差异极大 紧扣画意 = . 柳树代表什么 ,人物 代表什么 ,画者唯恐观者 “柳下惠 ” 是一种意象画,画面中的物象 不知,尽量突现物象的特征以体现画意。

 “柳树湾图” !J{IJ 是一种神韵画,追求的是画的多义性 、弦外之音 树,各自理解, 这正与 《 秋柳》诗的追求相 一株柳 、

推荐访问:柳的典故 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