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8篇

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8篇

时间:2022-10-01 14:20:05

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8篇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2022年版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导向意味着什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8篇,供大家参考。

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8篇

篇一: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22 年版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导向意味着什么?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对普通高中课程和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时代。核心素养导向意味着什么?它到底为学校教学预设了什么? 一、转向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具体个人,对时代新人形象进行具体刻画 “每个时代都有发展其教育的梦想,并赋予这些梦想新的形式。”核心素养导向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表达。它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形象进行了具体刻画,在刻画和描述方法论上发生了从抽象的人到具体情境中的人、从面面俱到到关键要素、从即时效应到持久价值的视角转换。

 一是从抽象的人到具体情境中的人,更加关注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一项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心理学经典实验“棉花糖实验”。实验者给 3—5 岁幼儿一块棉花糖,让孩子选择:可以马上吃掉;或者等待 15 分钟,就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该实验将孩子忍耐不吃棉花糖的时间作为其自制力高低的指标,认为无法耐心等待更多棉花糖的孩子自制力薄弱,在未来生活中容易失败。其实,包括“棉花糖实验”在内的众多实验室研究存在着

 明显的情境缺失问题。一个在流浪者收容所的志愿者在听到“棉花糖实验”后说,“我的第一反应是,所有在收容所里的孩子都会马上吃掉棉花糖”,否则棉花糖很可能被其他孩子抢走。[2]

 心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个人对情境的识别、选择、调适与意义创生根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只是自制力,人的价值观、品质和能力离开了具体情境,就很难得到准确解释说明。

 其实,每个人的发展就是他与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互动过程。世界更像一个语境、一个舞台、一个背景,核心素养与特定的语境、舞台、背景相关联,是个人与具体语境、舞台、背景互动的结晶,闪烁着时代的光泽。核心素养导向要求结合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理解人的发展,关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个人,关注个人与情境的互动过程。比如将人的素养研究置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多维视角,注重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等领域或情境的重大变化(包括个人家庭、健康、消费、休闲、职场、教育与训练,以及社区和公共领域等),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研究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成长特别要学会面对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小到特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互动规则,大到社群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机制。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培养时代新人就是要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

 梦想之中。

 二是从面面俱到到关键要素,聚焦回应挑战性情境的实践智慧。核心素养导向强调不同生活领域、不同情境中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关键要素,集中体现时代要求,为日常琐碎的教学活动铸魂。在理论思维中,我们把核心素养分解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某一学科、某门课程的素养要求,借以澄清内涵,把握要点。而在教学实践中,应对多维度、多要素进行必要整合,如整合为不确定性情境特别是挑战性情境中的实践智慧,避免对现实的、整体的人进行不当肢解。

 值得注意的是,应对挑战性情境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往往是跨学科性质的。这并不是说学科教学不重要,学科教学乃是中小学教学之常态。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除非没有入门)。那些跨学科素养,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家国情怀等,并未独立设置相应课程,而需要通过优化相关学科教学过程有意识加以培养,否则极有可能被长期忽略。核心素养导向注重通过学科教学提升跨学科素养水平,发挥学科课程的综合育人效应,这本身就是一个智慧选择。

 三是从即时效应到持久价值,真正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后天素养与先天潜能相关联。任何素养发展都既无绝对零点,也没有什么终结,而贯穿人的一生,需要持之以恒加以培养。从应对未来挑战出发,中小学到底能给孩子的终身发展留下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话题。近现代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实利主义,

 直接为职场服务。其实,职场、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效,强调让专业人干专业事,鼓励人在某项特定技能或概念上集中练习,超常发挥,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而基础教育学校存在的意义价值在于育人,使人成为人,成为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核心素养导向体现培育完整的人的视角,关注持久价值,而非职场专业化方式。

 与此相关的是素养发展进阶问题。核心素养导向要求对不同学段进行贯通设计,明确核心素养不同的发展水平、突出表现,为不同学段、年级的教学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转向“做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在不确定性情境中定义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导向不能停留在确立方向、目标层面,还必须明晰实施路径及实现方式,否则无法落地。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也就意味着它是在特定情境的应对中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不确定性情境中定义问题和任务,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一是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广泛连接,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或背景。

 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某篇课文、学会使用某些单词,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练习。这依据的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行为及习惯上。如此学习行为与条件反射没

 有什么两样。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者的理解上,关注信息搜索、编码、储存、结构化、迁移等内在认知加工过程,尤其是高阶思维,那么也许所谓深度学习才是最好的办法,它依据的是认知学习理论。如此学习过程与人工智能是相通的,而在认知学习的许多方面,最终胜出的一定是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超级智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主张把学习视为对社会文化情境的调适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是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参与,将关注重点从学习者内在的认知过程转向学生作为家庭、学校、社区成员的参与实践,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广泛连接,注重学生在校遇到的问题和参与的实践能够与其今后在校外遭遇情境的直接关联,以提升学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情境的意识和能力。它依据的主要是情境学习理论,情境成了教学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情境问题上,研究者比较多地关注它的真实属性,所谓“真实情境”“真实世界问题”。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真实,可能真的说不清。在情境学习中,我更强调它的意义属性,即情境中与日常生活、社会现实、职业世界、学科领域等直接相关联,有待学习者探索、体验、领悟的东西,它产生在心灵里,根源于超越个体的文化系统。在意义的判断上通常不用“真假”这把尺子,而强调它的“有无”: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意义之“有”,不是已成定局的“实有”,而是伴随着学习者精神活动指向有待生成之“有”,是需要学习者不断探寻、主动建构的隐而不显之“有”。

 生命正是通过与学科世界的连接、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互动,才共同创造了意义。进一步讲,情境的意义关联在于一方面使学习者有机会直接面对个人生涯、社会生活、职业世界的挑战,而不再是反复求解教科书上人为编造的练习题;另一方面为学习者主动建构学科核心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跨学科概念,超越常识世界图景提供可能性。

 二是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生成问题解决方案并行动,强调“做中学”。

 每个人至少存在于这样四个世界中:一个是物的世界,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自然或物理世界;另一个是由语词和语句所组成的语言世界;再一个是由观念和意象所组成的所思世界;还有一个是由人所为之事所组成的事的世界。[3] 对“我”来说,物的世界是给定的,语言世界、所思世界是派生的,唯有“我”所创造的事的世界,或者说实践行动的世界才是“我”自身存在的根基。物的世界、语言世界、所思世界均因事的世界与人发生关联,成为事的世界的一部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基本方式是讲授,学校育人的基本方式是讲课,而且是一堂接着一堂、一周接着一周、一学期接着一学期地讲,这对师生双方的智力和意志都是一个巨大考验。目前的大单元设计把“一节一节地上课”变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上课”,但实践中很可能是原有讲课方式的延续。素养导向的教学不应是原有讲课方式的改良,而要求学生从静听记诵转向实践参与,创造“事的世界”。它不只是把外部

 世界作为学习的对象,而是坚定地将学生定位为家庭、学校与社区生活的一员,帮助学生通过发现并界定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完成相关任务,学会与麻烦共处,与挑战共存,自觉融入到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近年来中小学各学科课标不仅明确“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规定“能做什么”。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学习任务群呈现课程内容,规定了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应做事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课程内容要求 124 条,其中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做中学的 40 条,占比约 32%;另有样例和活动建议 150 条,其中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 112 条,占比约 75%。这些都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实践导向。

 从上述意义上讲,学习即实践参与。学校课堂情境下的实践参与与社会情境下的实践参与本质上是相通的。一是在场性质,即处在一定场域、场景、情境之中。“此处此时”是事的世界永远无法回避的。场域也好,情境也罢,一方面给以事的启示,这种启示通常不是来自个别事物,而是来自万物之间不断展开的关系,来自“我”与他人不断展开的共在关系;另一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制约,在许多情况下,情境力量可能超出了个体力量。正是在场性质赋予学习行为以实际意义和责任感,而非主体缺席状态的逃避。二是理性决策。实践参与是以情境的诊断和决策为核心,注重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提出并界定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生成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案。它要求学习者学会就正在做的

 事件提问,花更多的时间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去做。现实问题通常多种因素缠绕在一起,是结构不明的,因此准确界定问题、明确任务成为关键。这与一般的解题过程不一样。三是成果导向。实践参与不能满足于纸上谈兵,要求付诸行动,并有着明确的成果导向:整理文献或数据、收集事实或证据、开发和使用模型、进行设计制作、提供某种服务等。

 学校课堂情境下的实践参与与社会情境下的实践参与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更多从尝试错误中学习,注重育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追求活动效益;关注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特别是学科核心知识的连接;在模拟情境下展开行动,善于觉察那些意向缺席之对象,跨越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差异。

 三、注重与现实生活世界需要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学会学习 一定情境脉络中发现界定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讲,这时候的知识不再是外在的、缺乏内涵的符号形式,也不再是缺乏活力的惰性知识,而是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知识,与个人生活经历或经验连接的、活的知识,是人类社会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内化、积淀,集中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智慧。也就是说,知识技能与素养不再是分离的两个实体,不再是对立的两个端点,而是整合为个体生命力:素养即知识技能的活化,知识技能即素养活力的结晶。

 如果说课程建设更多关注什么样的知识才有力量,关注如何

 从促进人的素养发展角度遴选并组织知识的话,那么教学改革则更多关注如何将知识技能真正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农业时代财富的最大支撑是土地,一寸土地一寸金;到了工业时代,财富所依赖的重要资源不限于土地,而扩展到矿藏、人力等各个方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财富是知识,知识生产成为财富创造的中心。从个体角度看,知识作为财富不同于土地和其他物质资源,不会贬值,不会因为使用而被消耗,相反却可以不断再生。而这一切离不开个人的学习。对每个人来说,知识无法直接购买,不能直接拿来使用,而必须花功夫学习。学会学习,你才能拥有知识,进而拥有更为强大的创造财富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的,是在人有效面对现代职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问题中发挥作用的。与其说是知识重要,不如说是人对知识的学习重要,落脚点是如何学习。没有有效的学习,知识永远不可能成为自身的财富,成为可以立身的资本。

 在知识储存上,人不如计算机,不只是储存量有限,而且人不可能像计算机那样永不停歇、始终如一地进行运算。生命有限,知识无限。如同蜜蜂采花粉酿蜜一样,知识成为个体性力量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选择、加工、吸收。当然,这一比喻也是不恰切的,因为蜜蜂采花粉重在结果,把蜜酿出来。人的学习不只是产生新知,更注重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身心组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便今后能更好地采花粉,酿出不一样的蜜。知识最为重要的力量是对人身心潜能的激发与学习机制的改造,

 是对人性、人的精神世界的涵养,是对人自身素养的改进。这时候,知识的内涵也从写在书本上的形式化的概念、原理、公式,变成了人与社会现实互动中的视野、立场、方法,变成了人发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智慧、胆识。唯其如此,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个体性力量。知识技能在特定情境中潜移默化成做事的智识、做人的准则,即所谓核心素养。

篇二: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

 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新课标体现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为主要说明,但从该版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

 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 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 2 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 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 2022 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

 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

 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相较于 2011 版美术课程标准,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保留了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增了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中旧版课标中的视觉性、愉悦性特点被涵括于新课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之中。情感对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应当高度地协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达成感的作用机制。从中不难发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相较于旧版课标,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艺术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了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强化育人导向。重视艺术体验和突出课程综合。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都开始聚焦于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概念,设置真实任务问题情景,形成单元化教学,驱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近日,期待已久的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已经印发。细心研读这一百多页的内容让我体会到时代在快速进步的同时,时代下的教改也随之而来。

 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新课标又为教育界带来了哪些变

 化呢?以义务阶段美术学科为例: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新课标中注重艺术学科间的融合这一指导观点。艺术学科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在以往的课标中艺术各学科是相互独立存在与教学的,联系较少。而新课标中强调艺术学科整合的概念,艺术教师可参照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跨学科教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提升了教学效率。

 此外,耕读新课标的内容也使我倍受启示,我也并为之思考1、新时代下的美术老师应该怎么做?2、美术学科应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认为,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是引航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当下,目光长远做具有前瞻性的教师是我们应意识到的。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新课标强调要重视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强调的即是“过程”,突显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因此应着重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培养出健全、具有良好品格、能独立适应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篇三: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学习心得体会感想领悟 6 篇

 (一)

 2022 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的变化:

 一、立德树人,凸显美育功能 对比 201 1 版课标,新课标在课程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凝练核心素养,遵循学科规律 《艺术课标(2022 年版)》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指明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在遵循艺术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守正创新,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始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三、突出课程综合,挖掘育人价值 新课标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实行先综合后分项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现幼小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改变了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也更加遵循了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研制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两个部分,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到学到什么程度,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不同课程目标,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

 ( 二 )

 近期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的专家老师们主讲的《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项目》相关课程,收获颇丰。十一个小时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美育迎来了百年未遇之大变革。最大的亮点是美术与音乐学科综合为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美术学科看本次艺术新课标改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几点:

 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培训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突出了美育的功能性。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了解到整个小学各阶段的学习任务递进式的提到了“体验传统”、“学做传统”、“传承传统”,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世界艺术文化的多样性,还应该逐渐增加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内容,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内涵。

 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艺术新课标最大的亮点,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我们要和国际接轨,既有民族也放眼世界。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能一个学科单打独斗,需要综合和跨学科教学。这次改革强调音乐、美术仍然是中国艺术教育的支柱,并且增加了戏剧、舞蹈和影视学科,丰富了艺术修养,也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

 本次学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美育即将迎来一场新的挑战,我们挑战的不仅是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更要努力向着创

 新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艺术需求与修养。

  ( 三 )

 2022 年 4 月 21 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艺术课程标准》,通过认真研读了解到,文件的内容从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出发,以新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为前提基础,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立德树人,明确教育任务 《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在前言的培养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二、坚持以美育人,明确设计理念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在艺术教育中,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强调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

 优秀文化成果。

 2.注重艺术体验 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开展的博物馆课程、研学课程、学校美育文化项目等课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应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体现学科融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各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其中关于课程内容结构是这样描述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将美术语言贯穿到每个学习任务中,既体现了不同课型的侧重,又有明确了不同课型之间梯度的关联。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掌握,课程以大单元为结构,注重学科联系,提倡跨学科融合。可以看出,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融合,这美术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坚持以生为本,明确设计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

 本次艺术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就是优化了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把握在低年级学习段的兴趣的引导;中高年级学段的兴趣的深化、创造力的培养,美术生活化的关注与个性化的展现;高年级学段艺术实践的加强、交流合作的强化、文化自信的增强。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2.聚焦核心素养 《艺术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聚焦核心素养。

 在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中指出: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根本依据和最终落脚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所确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体化和细化,是将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体现在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艺术学科提炼了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学科核心素养。这四个素养统摄了《艺术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等课程要素的关键内容。也就是说,《艺术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等描述都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并能找出相应的对应关系。如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1-2 年级)学业质量的描述:能从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方面欣赏、评述周边环境中各种自然物与人造物,学会发现、感受、欣赏其中的美。此条对应审美感知;能根据教师提出的主题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用美术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 1-2 件富有创意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美术作品(如绘画、泥塑、定格动画等)。

 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艺术课程标准中起到主导和统摄的作用,属于总揽性的表述。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当然,聚焦核心素养,并不是摒弃“三维目标”。相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三维目标”,更强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三维目标”的总结与提升。

 3.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体现学科特点,优化评价机制中指出:围绕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艺术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建议,提出了四个原则: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

 坚持多主体评价。很显然,无论评价的方式、方法和主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使课堂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尊重学生选择,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准确制定评价量化等级,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四、坚持创新导向,深化课程改革 1.关注学科大概念 《艺术课程标准》 (2022 版)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概念”这样的词汇,但在美术学科学习内容中已经采用大概念式的描述。如第一学段关于欣赏·评述类课程学习任务是:欣赏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就是学科大概念了,它就是要求学生在观赏周边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树木、花草、动物、识别学校或社区公共场所中常见的标识、观赏中外表现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时能感知其形状美、色彩美和肌理美,体会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之中,理解标识的用途和所传递的信息,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以及对称、重复等形式原理,欣赏、评述中外儿童美术作品。同样,3-5 年级,提炼了“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装点我们的生活”“学做传统工艺”以及“融入跨学科学习”等 5 个学科大概念。整个 3-5 年级都是围绕这 5个学科大概念组织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表现期望,使学生的艺术素养随着学习阶段的延伸实现连贯一致的进阶发展,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当然,理解这些“大概念”不能停留在字面上,需

 要不断地与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的互动、体验和持续理解,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2.体现问题导向探究学习 教师要改变原来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问题情境为美术学习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应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实现主题化单元教学 虽然义务阶段的美术新教材尚未出版发行,但《艺术课程标准》对未来教材的框架却已勾画出蓝图。课标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第 3 条优化组织结构是这样描述的:鼓励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艺术教材的框架和内容,突出主题化、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单元的大小应根据不同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从整体到细节,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并形成有特色的组织结构。要精心组织和设计学习任务,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提高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

 从这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主题式、项目式的单元化教学是未来美术的发展方向。

 五、坚持不忘初心,加强学习领悟 如何实现美术课标中提出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学科间的知识融合,跨学科间的研究学习,培养适合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正确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培养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是艺术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寻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积极参加新课标学习培训的各项活动。明确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彻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技能”教学为“素养”教学,为适应美术教学的变革,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初心。

 总之,新《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美术教师理念的更新。理解《艺术课程标准》的精神,也会有一个过程,这个既有学习领悟的过程,也有实践检验的过程,相信,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新课程的落实,艺术教育一定会迎来...

篇四: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22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锚定以美育人、启智润心新航标 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健全人格、发展创造潜力,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价值,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2022 年 4 月,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标(2022 年版)》)强调艺术课程的育人取向,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突出课程综合性,强调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与生活、自然、社会、科技等的关联,成为落实艺术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航标。

 一、艺术课程定位的新发展——凸显育人价值 1.指向立德树人:涵养情操、塑造心灵 《艺术课标(2022 年版)》提出“艺术课程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1]1 确了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和塑造,最终达到育人要求,实现全面发展,这就为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的教育,更是道德、情操和心灵的教育。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内蕴智育、美育、德育的内涵。[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论语》中对艺术教育的生动阐释。新课标也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智慧、道德、情感、意志、品格、审美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醒目的理性,又有丰富的情感,为人善解人意、做事合情合理,有灵性的高尚的人。

 2.聚焦核心素养:以美育人、以美润心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1]5-6 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理解、创造,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也具有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共同推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

 以美术学科五年级融入跨学科学习的《艺茶艺趣》单元为例,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茶的种类特点、种植流程,增强对气候、节气、农耕等相关知识的融合运用;感知制茶工艺师的匠人精神,提高劳动意识、生活创造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理解中国茶文化所蕴

 含的价值追求、修身养德、陶冶情操、文明传播等意义,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课程以茶为载体架起育人的桥梁,使学生明白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的反映,知道中国茶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提升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润心的价值与目的。

 二、艺术课标落地的新挑战——彰显实践导向 1.专业迭代:提升教师实施艺术教育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艺术教师通过专业迭代与更新,努力成为富有创造精神、具有使命担当的新时代“大先生”。首先,教师要坚定育人立场,通过专业培训、课堂磨砺、团队协作等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专业过硬、道德高尚、富有社会责任与理想情怀的艺术教师;要树立自身职业使命感,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重视自身价值观的发展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其次,教师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提升对艺术理念、思维、价值的理解,提升人文、艺术、道德等多方位素养。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艺术专业的“武林高手”,还要是育人层面的“心灵捕手”。

 2.立德铸魂:激发艺术与德育的深度融通 艺术教育有道德教育的内涵,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有很宽泛且很强的交融性。在德育中导入艺术教育,可以使道德教育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艺术课标(2022 年版)》提出,要借助各种健康向

 上的艺术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淡化德育的痕迹,增添人文色彩,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心灵,弥补课堂教育、思想引领中的不足,为德育工作提供条件,增强以美辅德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优势,通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自然融入,在艺术学习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培养具有开放的思想、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平衡的身心、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一代新人能够起到独特作用。艺术课程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在艺术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中,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逐步实现立德铸魂的育人目标。

 3.学科实践:彰显艺术与学生生命体的联动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审美的方式就是“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3]审美活动与生命的旨趣、人生的价值密不可分,艺术以形式与节奏表现生命内部“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艺术教学赋予学生知识、情感与温度。“品德塑造生命,艺术丰富生命”,《艺术课标(2022 年版)》的理念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艺术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与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在欣赏、表现、创造、融合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艺术课程的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

 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基于艺术体验基础上的生命与价值的联动生发。

 三、艺术课程实施的新路径——坚持素养立意 1.坚持素养立意,设计逻辑清晰的综合性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艺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预期与方向,是所有艺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设计具体主题的教学目标时,要始终坚持素养立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素养发展、情感态度变化等方面,设计符合学生个人成长、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发挥艺术教学的最大成效。

 《艺术课标(2022 年版)》明确规定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厘清了各目标的层次逻辑,以学段目标的层层递进实现课程总目标的有效落实。如“总目标”中对“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1]5-6“学段目标”中对各个学段、各艺术学科做具体的目标描述,如音乐学科第一学段的“审美感知”素养培养目标是:“能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体验中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身边人的友爱之情。”[1]7-8 虽然在艺术新课标中四大核心素养是分条阐述的,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贯穿在艺术学习的整个过程。艺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对照新课标中相应的学段目标进行解读,聚焦素养

 立意,明确具体要求,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并注重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对应性、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匹配性。如北京人大附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陈老师在执教七年级舞蹈即兴表演学习任务中《变化多样的生活造型》一课时,依据新课标中舞蹈学科的学段目标,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几个维度设置了教学目标。其中围绕“艺术表现”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尝试用身体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表现对生活中直线与曲线的探索和想象;在小组合作中探索身体的多种可能性,认识到身体造型的情绪体验与情感表达。

 2.依托真实情境,助推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建立关联 艺术课程蕴含的育人价值要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紧密联系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艺术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要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在内容结构上要增强主题与育人目标的联系。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将知识、技能、思想、行为、信念的学习嵌入具体的主题任务中。

 首先,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新课标要求教师以任务、主题或项目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等融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关联和建构,形成深层次的联结,以单元性艺术实践构建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如在戏剧学科的编演故事脚本学习任务《以道交友》教学中,内容设置为卖场交友、民族古寨、民族时装,最终演绎民族大融合活动,教学过程

 以“绘制交换的商品”“绘制藏族建筑群设置”“服饰制作”“舞台剧展示”等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与“人”紧密关联,层层深入。

 其次,依托真实情境连接内容。《艺术课标(2022 年版)》指明了“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方向,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焕发情绪、激发情感、启迪心智、唤醒生命,在解决问题中,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结与贯通,明确“为什么学艺术”的意义和艺术实践的价值,最终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

 3.调动深层体验,促进教学过程与育人价值相融合 艺术是一门具有体验性与趣味性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艺术独特的价值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内化的协调发展。《艺术课标(2022 年版)》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各种媒材,发挥多种媒材的特性,展现多样的表现形式、形象与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促进学生对艺术的深层体验,丰富其精神世界。

 以影视学科八年级记录生活学习任务中《为东阳竹工艺代言》教学为例,教师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现场拍摄并剪辑完成《我是竹工艺代言人》宣传短片,上传网络平台后与大家分享,由学生对宣传短片进行评价;聚焦作品拍摄中“主题如何确定?”“转场如何实施?”两个核心问题,通过分享央视新闻官方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其点赞量高的原因与转场艺术处理,鼓励学生分析自己拍摄视频

 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二次拍摄和剪辑。作品完成后重新上传平台,宣传短片的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与肯定。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通过躬行实践,激发学习主体“内在的生长”。学生不仅在视频制作技能上得到提升,而且在宣传东阳竹工艺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

 4.衡量学业质量,保障教学评价服务于立德树人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艺术课程,其教学评价必然指向“人”,培养对象不是个别人,而是所有人,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又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课标(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1]3-4 同时建立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习内容—学业质量”的课程设计逻辑。学业质量的确定明确了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有力保障。学校和教师要以学业质量为标准,通过多元评价,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反馈、导向、改进功能,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不同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进而改进学习,同时促使教师在评价中实现教学改进。

 如在《为东阳竹工艺代言》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互联网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将新媒体的力量运用到课堂中,将学生、教师、社会力量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各方面的需求,听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从而对作品进行二次修改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的最终指向是促进学生责任意识、新媒体技能的发展,以及知识、审美、道德水平的提升。

篇五: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解读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讲人:XXX

 时间:20XX.XX(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22前言

 33《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目录一二三四

 44《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指导思想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导思想

 66《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修订原则第二部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修订原则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修订原则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99《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主要变化第三部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主要变化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主要变化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414《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方案内容第四部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前言

 《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1616课标目录一二三五六七四

 《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1717课程性质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课 程 性 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课 程 性 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2020课程理念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课 程 理 念

 《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2222设计思路三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人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设 计 思 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人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设 计 思 路

 《 义 务 教 育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 2 2 0 2 2 年 版 )

 》2525课程目标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2.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3.创意实践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4.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艺术课程的4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二)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丰富想象力,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形象思维创作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三)学段目标在各艺术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探究、体验、领会艺术的魅力,积极、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用有组织、有意义的音乐语言表达思想,用视觉媒介和技术创造形象,用舞蹈语言抒发情感,通过扮演戏剧角色品味丰富的人生,运用现代媒介和数字媒体技术再现与表现世界,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依据课程分段设计思路,在学段划分上将第二阶段细化为两个学段,形成四个学段,分别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1)唱游•音乐•能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体验中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身边人的友爱之情。•能积极参与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享受艺术表现的乐趣,在各种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对音乐有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对身边的音乐和音乐现象感兴趣,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2)造型•美术•能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能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从外观和使用功能等方面了解物品的特点,能针对某件物品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进行装饰和美化,初步形成设计•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工艺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能积极参与班级或小组开展的美术与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造型游戏活动,初步形成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第二学段(3、5年级)(1)音乐•具有丰富的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中焕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感知、体验、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能对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增强对音乐的兴趣。•能自信、自然地进行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志力等,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对音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即兴表演和编创等艺术创造活动中展现个性和创意。•增进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之情,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开阔文化视野。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音乐现象,对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有初步的了解。(2)美术•能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欣赏、评述艺术家的作品,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魅力。•能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为班级、学校的活动设计物品,体会设计能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制作传统工艺品,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相融合,探究各种问题,提高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课 程 目 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版)第三学段(6、7年级)(1)音乐•领悟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加深对音乐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音乐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音乐有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多种与音乐相关的艺术表现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创意,在实践中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养成守规则、负责任等良好品质。•能选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编创与展示简单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六: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解读

 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变革的“指南针”,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对教材教参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位列其中,对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课程教学起到了“定向、定标、定准”作用,对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较于前一版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时隔十余年后修订的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和亮点?在“十四五”发展元年和“美育”新时代,新课标的出台又释放了哪些学校美育方面的课程改革信号?从基层教育实践角度而言,如何做好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系列跟进?经过认真研读,笔者尝试对新课标做出归纳和梳理,并对以上问题做出个人解析。

 一、理念与方向——要强化育人导向,坚持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前言首段旗帜鲜明地为我们指明了课程的导向,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艺术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使命

 ——“义务教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文件中的上述文字,诠释了艺术课程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凸显了艺术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导向。艺术课程以独特的视角体现着人类文明精华,传递和渗透着人性的真善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落实和显现。对此,学校音乐、美术学科等课程教学需要把握艺术教育的育人导向,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新课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种文化”在艺术课程中得到有机渗透和体现,如强调经典美术作品中对革命文化和历史的呈现等,这都体现了艺术教育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具体到美术课程,新课标是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做了系统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统整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资源等要素,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并获得有益知识和信息;联系生活艺术进行艺术表现,增强将情感、想象、思想和知识可视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意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识丰富的文化现象,获得基于学科的文化理解力;坚定文化自信,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更全

 面地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且体现了学科的鲜明特质。

 整体而言,新课标整体上是基于核心素养来确立课程目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遴选课程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新使命、新任务。

 二、优化与变革——要明确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及其结构 在明确艺术课程价值观导向和独特育人作用的基础上,新课标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重大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进行选择开设。基于此,新课标提炼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并以此为主线对艺术课程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一)创造性地提出艺术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以此统筹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 与2001年和2011年版义务段美术课标相比较,新课标提出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是在以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下形成的,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方面内容。基于此,艺术课程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功能。

 就美术课程而言,区别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新课标中美术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被统合在“审美感知”中,“美术表现”应包含在“艺术表现”里,“创意实践”

 和“文化理解”则延续保留。新课标力求保持原有课程的重要内容,并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精神与要求,进一步地调整、充实、完善了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一学段均设置5项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嵌入学习任务中。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在框架上将美术学科本体的美术语言和学生学习任务相连接,同时又将学习任务与艺术实践相连接,划分了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四个学段。学习任务设计中,体现了学段之间的内容联系、难易度和任务主题的承上启下,兼顾美术语言和艺术实践的关联和把握,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这四类艺术实践活动细化了美术本体的课程内容。这种划分能让教师更清晰明了地理解课程及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总体来看,美术课程内容结构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群的方式遴选课程内容,既具有统整性,又不乏内容、学习任务的精确指向。

 (二) 突出不同学段美术学习的特征,以学习领域、任务群等重构课程内容

 新课标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准绳,且着力突出不同学段美术学习的特征:第一学段(1-2年级)以造型游戏突出美术课程的趣味性、生活性,强调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艺术体验,注重幼小衔接;第二学段(3-5年级)由趣味性、生活化逐步进入美术学科领域;第三学段(6-7年级)强调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和学科理解力的发展;第四学段(8-9年级)进一步发展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学科思维和行为能力,并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每个学段课程内容均突出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学习活动,其间注重贯穿对美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强调了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笔者根据新课标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用表1来说明美术课程的艺术实践在不同学段及在四大学习领域统领下所设置的学习任务。

 (三)增强美术学科理解力,以实践活动融合多种课程观念和内容 “追求理解的教学”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学科教育的重要趋势。对此,新课标中美术课程内容部分,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生需要知道的事实性知识、需要理解的学科大观念等。基于育人的根本目标,在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新课程以主题单元、问题导向、项目式、任务式等方式,融入价值观、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动能力的培养要求和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这些都指向通过实践

 的方式来达成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度理解,形成艺术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表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佳(2022年版)》美术课程艺术实残内容与学习任务

  艺 术 实践 欣赏·评述 学生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理解美术及其发展概况。

 造型·表现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围绕题材,提炼主题,采用平面、立体或动态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 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传承和创造。

 综合·探索 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提升核心素养。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5年级) 第三学段(6-7年 级) 第四学段(8-9年 级) 学 习 任务1 欣棠身边的美 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 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 概览中外美术史。

 学 习 任务2 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想法 传递我们的创意 表现无限创意 学 习 任务3 改进生活用品 装点我们的生活 营造环境 我们与设计同行 学 习 任务4 体验传统工艺 学做传统工艺品 传承传统工艺 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遗产 学 习 任务 5 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融入跨学科学习 创编校园微电影 理解美术的贡献 以上每个学段5个学习任务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每一学段和每一学习任务都有详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其中又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

 细读每个学习任务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可以看出,艺术实践伴随艺术学习探究过程的始终,注重实践和学习活动的策略和引导。例如,在第四学段(8-9年级)学习任务5“理解美术的贡献”中,其主题虽大但实践指向明确,内容中的学习和实践方式多元且可供学生选择。例如,在该任务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创作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图画书、视觉笔记、动画、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在课程标准中都被提及。这区别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和机械认知,使得学生通过艺术实践的方式来强化对“美术贡献”的独特理解,彰显了美术学科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质。

 (四)开展美术主导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内容,体现融合教育理念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及“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应成为重要的美育教学方向,对此需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上述理念诉求在新课标里就有直接的体现。如在第二学段(3-5年级)学习任务5“融入跨学科学习”中,其教学策略的建议是:联系3-5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选择“美术与自然”“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等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体验化教学、具身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地域特色,探究美术与身边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与编程相结合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可以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这些内容都强

 化了“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并强化了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社会生活以及美术与科技等多领域内容的融通,设置了以美术为主导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新艺术课程教学还特别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

 三、创新与改进——要调整与完善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基于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组织相一致的教学方式改革 新课标中教学提示分为“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相较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的课程内容表述方式与体例,新课标在基于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组织相一致的教学方式表述上,在每个学段5个学习任务后都给出了详尽的教学提示,提出的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非常具体,对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指导性强,提升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新艺术课程教学的方式总体上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学习方式方面,“通过大观念引导深度学习”“基于问题式”“项目化”“主题单元式”等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融入,均着力于学生思维养成、能力形成和素养培育,给予了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强化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在基于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教学之下,这些都为美术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

 新课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三条主要思路,细化了育人目标,明确了实施要求,深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新艺术课程教学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且促进学段衔接、减负提质,切实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二)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机会,倡导在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由于素养是一种复杂、高级、人性化的能力,其形成和发展需要诉诸真实的情境中。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从自我实现的人格理论出发,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

篇七: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22年版义教课程方案及标准解读(上)总第 321 期572019年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部署、指导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历时近三年,研制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深入梳理反映21世纪以来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借鉴吸收国际艺术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力争将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指导义务教育学校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推进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学校美育发展。一、以美育人,修订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2001及2011年教育部两次印发的义务教* 杜宏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音乐教研员。聚焦核心素养

 凸显美育功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杜宏斌*□

 艺术摘

 要:本文从课程标准的思想与价值取向、主要的内容变化及实施的重难点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解读,剖析了课程标准在新时代要求下的修订依据,阐释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具体主旨与变化,揭示了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难点与重点。关键词:义教课标修订

  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学校美育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15(2022)09-0057-08

 582022.5( 上 )育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指导了我国二十年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实践。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广大艺术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推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引领了艺术课程学业评价改革,有效提高了义务教育艺术教学质量,特别是发挥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成效明显。但总体上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艺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艺术各领域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等。因此,在坚持改革方向、传承原标准中经实践证明对一线教学有较强指导作用的内容基础上,依据新时代国家对学校美育教育的新要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加强艺术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凸显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共同要求,《2022年版课标》中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构成“艺术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总体要求,使其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走向保持一致,并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际。本次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一)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突出素养导向,促进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2022年版课标》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之中,强调在夯实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促进知识、技能在真实和复杂情境中的迁移和实践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实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三)强化学生主体,推动艺术课程育人方式变革《2022年版课标》遵循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强调学习主体在场与具身参与,以核心素

 2022年版义教课程方案及标准解读(上)总第 321 期59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养为导向,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大观念引领下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任务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信表现、主动创造,不断增强其艺术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四)优化课程内容,体现课程融合发展趋势及其育人价值根据艺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学习内容、合理设置学业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22年版课标》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真实情境,将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中,改变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五)体现艺术特点,一体化构建艺术课程学习体系《2022年版课标》突出艺术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学习规律,一体化构建1-9年级艺术课程体系,既丰富了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又较好地做到了幼小衔接以及与高中多模块选学艺术课程的衔接。二、 守正创新,修订的主要变化与突破(一)提炼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设计课程标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艺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艺术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

 602022.5( 上 )育工作的意见》,基于艺术课程本质特点和独特育人价值,《2022年版课标》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作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明确阐释了其内涵、表现特征和具体内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为集中、统一,指明了艺术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是《2022年版课标》的一大重要突破。课标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设置学业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基于核心素养表现特征的学业质量和学业评价,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贯穿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明确课程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转化课程目标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特征而提出,并且体现学科内容、活动特征与学段特点等。艺术课程总目标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将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进行了具体转化:第一方面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获得审美体验为重点,从艺术美到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的感知,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双能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和耳朵,侧重指向有关审美感知的核心素养。第二、三方面以培养学生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表现的能力,以及能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侧重指向有关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第四方面主要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形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为目标,侧重指向有关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在聚焦核心素养的同时,课程目标也融入了在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中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规则意识、责任担当、人际交往、合作交流、学会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育人要求。在总目标统领下,各艺术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学段拟定了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在表述中既突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共同目标,又根据各艺术学科独特的艺术形式、课程内容和学习特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相互关联、适度递进。(三)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艺术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与设计《2022年版课标》中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内容以“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为统领,涵盖具体的学习内容,通过分学段设置不同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

 2022年版义教课程方案及标准解读(上)总第 321 期61表现 创造联系/融合 欣赏四类艺术实践中,以结构化的方式整体呈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以艺术实践统领艺术课程的全部内容,凸显艺术课程的实践性。艺术课程的本质就是艺术的实践活动,尽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都需要经历创造(创作)—表现(表演、呈现、制作等)—欣赏的过程。艺术实践的每个过程必然都融入了将艺术活动或作品与个人观点和相关文化相联系的行为,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这种联系必然突破学科的局限,使其成为一种将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二是将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课程基本的学习内容,强化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各艺术学科都梳理并遴选了本学科必需的基本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并能有效运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将来指导教材编写和教学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在《2022年版课标》中,学习内容与相关艺术实践对应,并列呈现,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三是通过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基于现实生活或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解决的问题等,它是艺术实践活动和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具体化。为了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情境性、具身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将原本静态的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内容,以多种学习任务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体现学科特点的主题式、生活化、情境化、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加强课程内容与艺术实践、学生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科逻辑,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和艺术课程实践性等特点。这些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知识、技能、经验等)有关,但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需要运用和培育怎样的知识与技能,应由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作适当的选择,宗旨在于让学生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在一切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之中。给予教师和学生自主决定的弹性是本次修订重要的观念转变,因为我们认识到,相对于可作为教学内容的无限的知识而言,在有限的课程内,我们的教学应着重关注学生学到多少,而不仅是教师教了多少。同时,

 622022.5( 上 )学习任务不是简单按四个艺术实践分类来确定的,这是因为学习任务也不一定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艺术实践,它既可以涉及一种艺术实践,也可以涉及多个艺术实践。四是实行先综合后分项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2022年版课标》规定,在1-9年级开设的艺术课程,具体科目设置为:1-2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3-7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内容;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每位学生至少选择2项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级开设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供学生选择。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四)指导学业评价,完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两个部分,两者都是对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某个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描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提供依据。学业要求是针对内容单位的基本学习要求,侧重指向学生学习学科内容后形成的学科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所以与内容要求中的学习内容一一对应。学业要求既是对特定课程内容在学段学习目标上的具体化,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在相关课程内容学习中的具体化,体现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在自身形成“核心素养”的某些具体表现特征。8-9年级3-7年级1-2年级• 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 开设音乐、美术,以音乐、美术为 主 , 融 入 舞 蹈 、 戏 剧( 含 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级开设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供学生选择。• 开设艺术选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每位学生至少选择2项学习。

 2022年版义教课程方案及标准解读(上)总第 321 期63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其侧重点在于对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总体刻画,旨在描述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水平表现。《2022年版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各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应达到的合格水平要求。相比于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更侧重体现核心素养表现特征在“质性”上的规定性,质量标准可以让人们知道怎样才是好的或是合格的,是在“需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知道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的表现特征。学段间也是更多体现素养表现特征之间的质性差异,而不是“量”上的要求和差异性。艺术课程学业质量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结合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分学段对学生学业成就及...

篇八: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22 艺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2022 年 4 月 21 日,2022 艺术课程新课标颁布,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成武县郜城第二实验小学艺体组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和探讨。

 艺术新课标优化了课程方案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艺术课程。

 我们学习到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确立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此次艺术课程标准的变化有:

 一、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教什么)

 1.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 2.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 3.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二、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教到什么程度)

 1.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2.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三、增强了指导性(怎么教)

 1.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2.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 3.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 四、新标准多角度落实“双减”精神(对教学进度、学生考核评价、考试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增加学业质量标准这一部分: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避免学的过多过难)课标的评价建议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 五、作业怎么设计? 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作业,丰富作业的类型,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六、改革考试的评价 增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课程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进一步凸显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一读艺术课程标准我感觉核心素养一定要贯穿始终,学会知识要把知识运用起来,接下来我会带领艺体组全体老师紧抓核心素养,深入学习艺术课程标准,扎实本校原有的音体美“N+1”课程体系,完善口风琴、空灵鼓、泥塑、扎染、中华响扇、体育健身等特色课程与新课程标准的融合,我深知作为人民教师要不断学习,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跟上国家和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推荐访问:2022艺术课程新课改解读 解读 新课改 课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