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9篇

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9篇

时间:2022-10-01 19:45:04

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9篇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ReadandWritePeriodicalFebruary20212021年2月第18卷第02期Vol.18No.02读与写杂志小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9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9篇

篇一: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ad and Write Periodical February 20212021 年 2 月 第 18 卷 第 02 期Vol.18 No.02读 与 写 杂 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刘韩萱(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 浦江 322200)摘 要:在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进行道德成长,进行价值引领。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要创建符合教学的高效课堂,还要创建高效课程,以此来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价值,以下是本人就以小学四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深化课程改革进行探究。关键词:义务教育;高效课程;道德与法治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2-0219-01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涌现出诸多难题,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区域,采取了调查分析的方式对浦江县实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并以以小见大的方式找出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个分析,这些对下一步改进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课程改革之下的活动型学科课程1.1 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改革教师们在课程改革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较课程改革来说显得呆板,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们主要教授其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他们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我国课改之后,《道德与法治》这类科目变更为动性学科,活动型学科的课程大大丰富了课堂并且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1.2 道德与法治活动型教学开展工作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问题,本人将会用实际例子来进行说明。以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中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来说,该课程有两册,八个单元所组成,上册为:班级共成长,为父母分担,信息万花筒,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由此可见,其每个单元的标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这有利于教师们活动型课程的工作开展,以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课程来说,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例举父母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劳累,其后利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育他们要尊重长辈,随后提出活动型学科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们主动去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自己的家庭贡献出一份力量。从而引领学生们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那么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要求学生们参与活动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家务活,并用拍照或录像作证明,同时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对相应做到的同学可给予适当表扬。2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2.1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充分回归学生实际生活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其教学目的就在于将基本理论回归生活,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充分回归学生实际生活,进而实现生活化教学。例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日常购物的事例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与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和技巧,学会文明购物,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学生真正的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2.2 使教学模式开放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这类科目及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这类基础学科,基础学科需要有严格的思维与逻辑要求, 《道德与法治》处于一种开放式教育,重在学生们理解与实践。其内容偏向于自我型与生活型的,它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事情的对错以及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并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更好地融入他人和社会。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让他们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除外要多引申一些知识给他们,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认知,素养的形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与生活中进行一点点潜移默化的渗透。所以学生们的素养导向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们在该课程上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素养导向。2.3 使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学生核心能力除此之外,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效率的因素,还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改革,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逐渐引导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课堂、生活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核心能力,进而实现生活化教学。3 结语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易》。一件事到达一个阶段停滞不前时,就要想办法去变通,然后才能够发展久远。这种新模式的教学方式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这也需要老师和学生做好配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对知识的储备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老师平时也要多注意观察学习,把课程中所反映出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多维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幼年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的德智体美都全面地发展,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国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参考文献:[1] 青海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摘编)[J].2014(12):4-5.[2] 林仁玉.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9(4).[3] 冯元.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议题式教学[J].天津教育,2018(8).219 - -。

 。. .。

 。

篇二: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法治素养提升法治素养

 3

 • 4

 5

 6

 •

 ••

 7

 • •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社会主义法律资本主义法律 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21

 22

 23

 24

 25

 26

 3 /

 3

 4

 5

 6

 7

 8

 9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23

 24

 25

 26

 3

 4

 5

 6

 7

 8

 9

 10

 1153 22

 12

 13

 14

 5 /

 3

 4

 5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025=1 9.8 / 30 =294294 5665 5.45228.35= / =294/0.05 =5880 60016

 •

  87•

 2017 12 2981 133 1015.2 508671 1517

 18

 19

 20民用航空法价格法农业法节约能源法矿产资源法预算法反洗钱法种子法铁路法电力法铁路法公路法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6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自愿公开审判平等诉讼合法调解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3

 4

 5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6

 7

 司法守法执法8

 出示执法证件调查取证告知当事人事实理由和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作出处罚决定并交付回机关备案9

 10

 权力党内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36

 37

 。38

 39

 8

 3

 4

 5

 6

 7

 8

 9

 10

 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5

 7

 。8

 。9

 • 10

 11

 12

 13

 11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法律权威21作用力公信力影响力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篇三: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教育学报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ISSN 2095-8129,CN 50-1211/G4

  《教师教育学报》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解读 作者:

 李晓东,柯楠茜 网络首发日期:

 2022-06-28 引用格式:

 李晓东,柯楠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解读[J/OL].教师教育学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211.G4.20220624.1411.002.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书 书第 9 卷   第 4 期 教师教育学报2022 年 7 月Vol. 9 No. 4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Jul. , 2022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解读李 晓 东,柯 楠 茜(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根据,指明了方向。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背景,审视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深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进而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表现和育人价值进行了详细说明,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框架。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推动课程标准的实施,注重学生的学业质量,探寻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 - 8129 ( 2022 )

 04 - 00 - 07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CIEA2020027 ),项目负责人:李晓东。作者简介:

 李晓东,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柯楠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重核心素养培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标识。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标志着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贯彻到义务教育阶段,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的一致性要求。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是理解和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关键。因此,本文拟从整体把握、要素分析两个角度,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深化   如果将核心素养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具体描述,与之前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研究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要从整体上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首先必须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我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始于2013年开始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发布,成为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首个重要成果,网络首发时间:2022-06-28 17:38:50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211.G4.20220624.1411.002.html

 为其后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根据和基础。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发布,正式提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使核心素养培育从抽象理念变成了可以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

 2020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发布,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和实践拓展到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要求。其中“四层”之一就是指“学科素养”(这里的学科素养与前述几个标准所讲的核心素养有一定差异,需要明确区分,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2022 年 4 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布,将这种理念与实践要求贯彻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一致性要求。要理解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深化,就需要将该课程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联系起来,从而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深化、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推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深化。关于什么是核心素养,目前国内最早的权威界定是林崇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中提出的,即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 26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核心素养进一步与学科育人价值关联,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即“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 4 。这一表述在普通高中各门课程标准中都得到一致的体现,主要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课程标准沿用了这一界定。之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根据党和国家重大指导思想的新变化进行了一次修订。在修订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20年5月发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这一表述中的“正确价值观念”改为“正确价值观” [3 ] 4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所关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运用上述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深化,明确提出了对核心素养的最新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 16 门课程标准中,有关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体现出差异化。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地理、信息科技、艺术等课程将核心素养表述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 ] 5 这一表述基本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将“学科”调整为“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学科化特征的区别。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采用了基本类似的表述,但在“育人价值”方面沿用了高中阶段的相关表述,仍然使用了“学科育人价值”,而不是“课程育人价值”。义务教育语文、历史两门学科的相关表述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一致,但在顺序上将“课程育人价值”置于后面,而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置于前面。科学、生物学、劳动等课程在相关表述中将所属学科置于课程之前,特别是劳动课程还强调了“学习和劳动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相关表述突出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没有强调“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数学课程没有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而是直接以“核心素养构成”和“核心素养表现”分别说明学生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表现特征。从以上各门课程有关核心素养的差异化表述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坚持核心

 素养导向的同时,给予各门课程体现学科特性的更多空间,进而更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在各门课程中的差异化表现和侧重点。从高中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表述,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差异化表述,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深化以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差异化课程要求,使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更为准确和全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表述在体现课程性质方面有显著表现。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有关核心素养的界定相比 较,《义 务 教 育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标 准(2022 年版)》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延续了“育人价值的表现”和“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强调了核心素养培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更加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应该说,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涵盖多学科内容,因而也具有综合学科的属性。但从高中课程体系而言,使用“学科”区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差别还是比较明确的。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综合性上表现更为突出,更具有“跨学科”的属性,就这个方面来说,用“课程”比用“学科”更为准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有4处使用了“学科”,分别是“学科逻辑”“学科知识”(2 处)和“学科教育专家”,而使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多达24 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要素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按照“总述+分述”的形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并分别对各要素进行了说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总述”的形式,明确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1 )什么是核心素养;(2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要素;(3 )这些要素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何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4 ] 5针对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和育人价值三个方面分别细化了相应的要求。在核心素养要素部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采用“1+3 ”的方式,对 核 心 素 养 的 各 要 素 进 行 了 详 细 说 明。“1 ”为要素名称,“ 3 ”则是指各要素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和育人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 “3 ”所涉及的各部分内容中。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就要了解核心素养各要素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各要素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和育人价值以及确定各要素主要内容的学理依据。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 5 。政治认同这一要素的名称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政治认同”完全一致,相关表述更为凝练。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5 ] 30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政治认同”

 内涵的相关表述,其依据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 6 ] 74 的要求。政治认同的主要表现包括政治方...

篇四: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课时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端正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挖掘。陶行知理论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合生活,从根本出发,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应用与学习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如何基于陶行知理论来强化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 首先,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缺少一定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反复重复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课堂模式僵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其次,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和学生参与学习的唯一目标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的时候都不能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良性发展的意识,使得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较强的功利性,不能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中存在的实践性。

 最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此阶段的学生身心成长快,心理成分比较复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思想特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模式,把握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当前初中教师

 就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乏,课程设置缺乏经验的参照,过于依赖传统、可靠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的改善措施 1.优化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再单独追求考试成绩的增长,而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为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学习,在课堂引导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大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核心的地位,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传授,还要为学生设计学习和实践的目标,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例如:在锻炼培养学生的自立素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课堂中以任务为导向探索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教师站在课堂的中心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式的讲解,采用灌输式的方式给初中生产生了无形的压力,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尊重初中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布置任务或者是设计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学习,积极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困难。

篇五: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4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王有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笔者尝试构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以下简称“本学科”)“三点一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就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等进行了粗浅探索,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① 那么,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其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本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三点一心”。所谓“一心”,即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所谓“三点”,即本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三个基本点。本学科之所以以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为核心素养,是因为:第一,这是由本学科的宗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本学科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不同,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更为不同。本学科的宗旨是:“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 从这一宗旨可以看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可以概括为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我国教育发展确立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立德树人,首先要在德育课程中关注公民道德感的提升。③ 所以,本学科的首要核心素养就是道德品质。第二,这是由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所决定的。初中阶段,本学科的课程内容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虽然在我国国情内容中包含着党的领导、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发展战略等内容,但是着眼点仍然是让学生“明大德”,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不是像高中政治课那样,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如果在初中阶段人为拔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本学科把核心素养定位为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是符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的。本学科之所以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第一,这是由本学科的任务所决定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作者简介:王有鹏,山东省临沂实验中学,中学特级教师。【摘要】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笔者尝试构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三点一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就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等进行了粗浅探索。所谓“一心”,即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所谓“三点”,即本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三个基本点。【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

 道德品质

 健康生活

 法治观念

  105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③ 可见,不论是道德品质、健康生活,还是法治观念,都应该是指向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这一中心。第二,这是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决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责任担当”。在“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之一——“社会责任”中要培养的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而具体到本学科则是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一)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道德品质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两部分构成。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本学科要培养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点:

 明大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方能用得其所。”所谓大德,就是个体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以及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追求。明大德包括:第一,具有国家观念,热爱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第二,认同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第四,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第五,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守公德。所谓公德,就是公共领域、社会群体之间的道德,是指每一个公民在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守公德包括:第一,遵守公共秩序,有公共精神,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第二,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有团队合作精神,善于竞争,对自我和他人负责,有感恩之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第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追求绿色生活方式;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生态意识。第四,遵纪守法,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追求民主法治。严私德。所谓私德,是指存在于个人之间的道德或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在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省、自律与约束。严私德主要包括:第一,孝亲敬长,文明礼貌,严于律己,宽和待人,明辨是非。第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爱岗敬业。(二)健康生活所谓健康生活,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健康生活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基本要点。珍爱生命。珍爱生命就是重视、爱护、保护自己的生命。主要是:第一,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人生理想,崇尚奉献和创造。第二,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第三,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第一,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爱心和同情心;积极交往,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自我意识正确。有自我评价能力,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律自爱;有较强

 106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能较理智地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有独立自主意识,有责任心和义务感。第四,生活态度乐观向上。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坚韧乐观,意志坚强,自制力强,有抗挫折能力;有探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竞争进取精神;主动学习,喜欢学习。第五,情绪调控能力良好。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三)法治观念所谓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法治观念包括:尊法。尊法是指学生尊重法律,内心尊崇法治,认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具有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真正敬畏法律。尊法主要包括:崇尚宪法,尊崇法治,敬畏法律,自觉守法,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等。守法。守法是指学生遵守法律,严格自律,以宪法法律、纪律规则为准绳,时时处处守法,自觉在法律、纪律和规则的范围内活动。守法主要包括: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能力;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程序意识等。用法。用法是指学生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等。三、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注意之点第一,本学科核心素养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本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以生活为基础,是因为“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④ 道德与法治课程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毫无疑问,只有根深才能叶茂,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离开了初中学生活生生的生活,思想品德就丧失了形成的基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会落空。第二,本学科核心素养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我国为什么要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在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学生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教学的效果在于学生思想的端正、品德的改善和素养的提升。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没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结果就是失败的。第三,本学科核心素养以坚持“四性”为基本原则。所谓“四性”,即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培养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四性”为基本原则。思想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性质,也是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丧失了思想性,就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灵魂,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也就会落空。人文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性质,高扬人文性的根本目的,一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人文性是核心素养的应有之意,课堂教学如果缺失了人文性,也就是没有把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撑。离开了实践性,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质,它包括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生活领域综合和教学目标综合等三个方面的综合,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学科的教学追求,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① 朱明光.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5.②③④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⑤ 徐开颜. 蒙以养正,至圣之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 ·初中),2016(8):11.

篇六: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铸魂育人根基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 ) 》解读

  石芳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界定了课程性质,阐明了课程理念,凝练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同时,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还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研进行了具体论述。关键词:铸魂育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作者简介:石芳,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秘书;;韩震,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2011 年,教育部印发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余年来,2011 版课程标准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提升我

 国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推进,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2019 年 1 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在总结我国课程改革成功经验和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修订组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体化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由三本合为一本,统称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下主要从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与思路、主要内容与变化等方面进行解读,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领会和落实新课标。

 一、修订背景与思路 (一)体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6“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1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知、领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其后,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

 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等要求。2020 年 1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循序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围绕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问题,2019 年 9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力求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上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

 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统筹设计一至九年级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要积极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引导教师采用和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

 (三)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思政课积极回应和体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反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前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注重体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反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党的初心使命,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了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四)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自 20 世纪末以来,关于核心素养及其评价的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热点与潮流。时代在变化,知识形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时代,很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心指向了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韩国等,纷纷开启了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的素养框架模型,并启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教材和评价综合改革,开发了 PISA 等国际大型素养测评项目。

 二、主要内容与变化 (一)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确立了课程培养目标 2011 年版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的。新课标实现了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1.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上述五大核心素养是在深入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

 的基础上,总结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突出贡献后凝练而成的,体现了课程在促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的独特价值。“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课程标准对每个核心素养从内涵、主要表现和培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坚持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 从学段来看,在提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时,体现了一体化的设计思路。这五个核心素养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特征,同时也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有机衔接,体现出循序渐进性。具体如表 1 所示。

 表 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 道德修养 科学精神 法治观念 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 公共参与 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均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提出,体现了思政课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对思想更为复杂、行为更为独立的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形成进阶。此外,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本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描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建议和规定考试命题原则。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描述了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基于课程目标、依托课程内容,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刻画,形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原则,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在课

 程中的有效落实。

 4.体现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用具有统摄性、深刻性的大概念,描述了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级跨度大,为了更好地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帮助各学段明确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制定了学段目标,形成了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有效落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二)更新了课程内容,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框架 与 2011 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有较大变化。课程内容反映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框架和线索更加清晰,形成了学段间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1.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道德与法治课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呈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公共事务。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建立了主题鲜明、线索清晰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呈现教育主题。

 3.坚持一体化设计思路,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统筹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内容,构建起四个学段围绕主题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既避免了学段间的交叉重复,形成学段间层层深入的学习进阶,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机衔接,有效落实了思政课课

 程内容一体化的要求。

 (三)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2011 版课程标准没有学业质量内容,新课标则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

篇七: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这份职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需要有比较高的素质,这种素质既包括精神和思想上的素质还包括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工作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要。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过去那种一劳永逸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了。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教师要给学生的杯子填满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水桶变大变满。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基本素养问题。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和提高教学能力。

 工作十多年来,就我个人来讲已经赶上三次教材的改革了,每次改革教材的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方法主要来源就是学习。一直以来我在学习法律方面知识,五六年来一直没有间断,也碰巧我今年教八九年级两个学年,而且两个年级的教材也正好是新教材,我发现八九年级教材改革的最多的内容居然是法律,尤其是增加了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和习主席关于关于法治精神的讲话居多。平时的学习让我对法律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让我对新教材的使用也多了一分得心应手。有助我发现并解决不易于理解的问题,如果作为教师没有一定的法治素养,就很

 难理解书中的一些问题。

 其次,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听、说、读、认的能力等等。

 记得我加一次管局举行老师汇报课活动,有个农场的教师上课讲《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在讲到挫折时,这位教师一节课一直把“挫折”中的“挫”字的读音读成阴平,刚开始还有几名学生在回答这名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还用正确的诗音去声来读这个词语,可是过了半节课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这个词语中的“挫”字读成了阴平,而实际这个字的读音是去声。不知道是不是其他学生可能感觉是自己读错了,如果教师将读音读错,这样就容易误导学生,所以一名教师的语言功底也很重要,不可轻视之。

 教师还应该不断的阅读,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我们每个老师可能都经历过学生问与自己学科无关的情况,而很多情况我们都不太会,我也同样经历过,学生问过我其他学科知识,还有很多是课外知识。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回答不上来,就觉得很惋惜,所以即使我不会的时候,我也会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

 再次,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和教态。

 良好的仪表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印象,增加教师的亲合力。如果不注意形象这本身就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不尊重。同样是那次公开课,我当时也出了一节示范引领课,我在去参赛之前,特意准备好西服,可是我到了上课的会场,发现来到这个会场的几乎所有教师中,只有我一个人着正装来的,其他老师穿什么衣服的都有,除了我没有

 其他教师穿正装的。我觉得在正式场合穿正式的衣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尊重举办方的表现,即使在平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衣着。

 我想到这些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虽然我看大多数的教师不仅衣服很普通,可也有的教师就连首饰也比较夸张,我觉得这些都不适合老师的身份,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衣着,夸张的衣着和首饰与教育工作不相符合。有的女教师甚至过度烫发,这些更与教师的身份不想符合。

 第四,教师上课时应该有较强的亲合力。

 较强的亲合力,容易接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上课应该面带微笑。试想,如果一个教师整天冷着个脸上课,台下的学生们该多么的痛苦。在上课前准备好心情,带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微笑。千万别小看微笑的力量,他会使我们的孩子感到轻松快乐。即使我们成人面对一个冷冰冰的面孔也不是不舒服的。或者也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相处。

 老师要语言幽默、语气和善。幽默的语言、和善的语气,可以把冷冰冰的气氛、情绪、关系软化。它可以瞬间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只会生硬的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教师,一定会激起学生们的伤心感,而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 教师上课的时候要有激情。教师有了激情,就显得神采奕奕,定能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有了激情,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得心应手,妙语连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邃、豁达、智慧和仁爱,使学生既是在学习知识,又是一份享受;教师有了激情,才能细心地、亲切地善待每一个学生。

 第五,提高黑板书写能力。

 一提到教师板书的书写能力,是个老话题了,可是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好的黑板书写能力是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有些教师的粉笔字很难拿出手,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也与美学不符,好的板书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让很多的学生去临摹,接近师生的距离。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利用,有的教师在黑板的书写上,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视,忽视了对板书书写的重要性,然而板书还是具有着多媒体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必须重视每节课板书的精心设计和书写。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自己基本素养的提高。细节成就完美,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必须努力从生活中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篇八: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2022 版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 课程标准 》解读与梳理有理想信念/ / 有道德情操/ / 有扎实学识/ / 有仁爱之心

 前 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颁布,标准规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标准,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着力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行而不辍,不断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 五 大 ” 核 心 理 念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的 解 读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性 质目 目 录Contents01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五 个 方 面 培 养 目 标 的 概 述06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内 容 设 置 思 路 及 安 排02030405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性 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的性质第 一 部 分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性 质(一)关于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与法治教育 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淹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性 质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2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升 思想 政治质 素质 养 道德修养 法治素养 人格修养增强 志气 骨气 底气培养 有理想 有本领 有 担当1(二)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 五 大 ” 核 心 理 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大”核心 理念第 二 部 分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 五 大 ” 核 心 理 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 ,建立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01020304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05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理念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 五 大 ” 核 心 理 念(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二)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课程结构是以“ 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 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 五 大 ” 核 心 理 念(三)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 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 五 大 ” 核 心 理 念(四)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 统一建立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课程实施 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 规律。一是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 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二是 突出学生主体 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三是 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 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的 “ 五 大 ” 核 心 理 念(五)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 评价 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 要更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 评价 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合 五评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大” 核心 素养理念解 读第 三 部 分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 应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五大”核心素养01政治认同 ——思想前提02道德修养 ——立身之本03法治观念 ——行为指引04 健全人格 ——健康体现05 责任意识 ——内在要求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核心素养解读 —①政治认同内涵:

 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政治方向价值取向0102家国情怀 03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核心素养解读 —②道德修养内涵:

 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 于 心外 化于 行主要表现:个人品德 爱国奉献 明礼遵规 勤劳善良 宽厚正直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勤劳节俭 邻里互助0102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 相互尊重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03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内涵:

 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 —③法治观念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010203权利义务相统一04守法用法意识和 行为05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内涵:

 是指具备 正确的自我认知、 积极的思想品质和 健康的生活态度。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 —④健全人格自尊自信理性平和010203积极向上04友爱互助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课 程 “ 五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内涵:

 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 —⑤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010203有序参与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 培养 目标具体 内容第 四 部 分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总目标—— 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契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基本道德要求与规范具备基本规则和安全意识正确认识生命价值与具备理性和积极态度01020304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乐于奉献精神 05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政治认同学段目标—以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1.初步了解国情,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与行动,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初步认识重要历史事实,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积极践行。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道德修养学段目标—以第二学段(3-4年级)为例1.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关心公共卫生。2.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支持与帮助,诚实守信。3.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4.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5.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法 治 观 念 学 段 目 标 — 以 第 二 学 段 ( 3 - 4 年 级 )

 为 例1.具有规则意识并学会遵守规则。2.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树立平等意识,互相尊重。3.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健全人格学段目标—以第二学段(3-4年级)为例1.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2.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3.能够识别消极情绪,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4.做事有耐心,在克服困难中增强自信心。5.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责任意识学段目标—以第二学段(3-4年级)为例1.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承担家庭责任。2.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民主管理,有互助意识。3.初步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4.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资源。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第 五 部 分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总体设置思路导向 —— 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 01原点—— 成长中的我 02具体主题内容框架—— 自我认识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03编排特点不断扩展秩序渐进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主题设置基础 —— 道德与法治教育 01融入 02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强化 0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分学段主题设置—以第二学段(3-4年级)为例五大主题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分学段主题设置—以第二学段(3-4年级)为例针对内容的具体学业要求1.学生能够遵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掌握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调控情绪和与人沟通的方法,积极参加劳动和集体活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平等待人;2.能够了解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革命故事所体现的革命传统意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3.能够积极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认同感。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课程实施建议第 六 部 分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一)课程实施总的要求——八个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一)具体教学建议——四个实施原则立足核心素养,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反映 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01020304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二)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原则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0102坚持以关于促教03重视表现性评价 04坚持多主体评价 05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二)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内容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学习态度0102参于学习活动的程度 03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 04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二)评价建议教学评价方法观察访谈0102作业 03纸笔测试 04

 小 学 道 德 与 法 治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二)评价建议主要环节评价课堂评价作业评价0102期终评价 03

 感谢大家的聆听!

篇九: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思想道德与法治 》

 目 录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案例一:人脸识别案件频发,大众隐私谁来保护?《“刷脸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课程导入

 案例二:网络喷子怎么处罚?

 1 法律的含义2法律的历史发展

 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神明裁判强制性公平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 规范体系。1法律的含义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微动漫 | “十一个坚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纪律规范不同从“倒牛奶”到《反食品浪费法》严禁炒作“吃播”

 法律的历史发展人类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法律产生的原因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产品交换;私有制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思考: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 法律产生的原因阶级原因:

 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出现;阶级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文化原因:

 文字的出现及其广泛使用奴隶制法律通常采用最极端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有:

 一是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二是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三是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四是刑罚方式极其残酷。奴隶制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但”如果贵族阶级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合505克)。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则要遭割耳。”

 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一是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三是维护专制皇权;四是刑罚严酷。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四个原则 :一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二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三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四是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1842 年,马克思发表了 《论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在 “凡是在 法为私人利益制定了法律的地方,它都让私人利益为法制定法律。”

 要反对“法律万能论”和“法律虚无论”“但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马 克思

 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 。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为实现普遍意义的平等、自由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超越。社会主义法律

 1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是在占社会人口比重少于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占有社会大量财富的前提下的 “ 平等 ” ,其实质是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 即少数人的利益 。

 而社会主义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的经济前提是 “ 生产资料公有制 ” , 从而使得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具有实质性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性差异

 “移动微法院”平台引领移动电子诉讼发展潮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智慧法院成功经受考验,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解决纠纷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服务,促进矛盾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人民法院坚持深化司法公开,自觉接受监督,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成为展现中国司法公正的重要窗口,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制度自信。

 中国司法国际公信力、影响力日益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不断健全,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司法服务举措跟进完善。人民法院坚持深化国际司法交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

 从法的社会作用看, 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既解决案件“法结”,又化解群众心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司法腐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努力实现案件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上海警察“教科书式执法” 获赞 (2018.5)

 43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法律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回应经济社会生活新情况、新问题,有利于全面加强对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的保护,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完善。中国《民法典》的诞生历程

 法律执行(执法)在广义 上,法律执 行是指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及其公职 人员 ,在国家和公共事务 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 和程序,贯彻 和实 施法律的活动。

 。 在狭义 上,法律执 行则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法律适用1. 司法的主体: 人民法院-----审判权 人民检察院---监督权2. 司法公正的意义: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公正是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保障法律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2021年起这些行为都是犯罪!多学法律少吃亏,不要稀里糊涂坐牢!

 1. 守法的含义 :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 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 定行使权 力和权 利以及履行职责 和义务 的活动。

 。2. 守法的两个方面: 依法行使权 利、依法履行义务3. 守法的主体: 一切组织 和个人。《宪法》第5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法律遵守

 1.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2.谈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3. 结合自身实际 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知法、学法、守法?课后思考

 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模拟法庭,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解。拓展实践

 1.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20年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3.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共中央印发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2010版推荐书目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思想道德与法治 》

 目 录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三建设法治中国

 • 亚里士多德认为:“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何谓法治?• 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性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良好法律秩序形态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观念。何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六集专题记录片:《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系统地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飞跃。(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1. 历届党的会议有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深化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习近平法治思想再一次确立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路线

 ① ① 一个“ “总任务” ”,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总任务、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都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关联性和包含性。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提出,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2)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总目标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总目标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3)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深化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① ① 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

 ① ① 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坚持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第一,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思想宪法的权威地位和重要作用: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宪法对于治国理政的作用: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② 明确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获得通过,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宪法的权威地位是宪法的内容决定的。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2016年2 2月 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第二,关于法治权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用法治树立法治权威,就要坚持反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树立法治的权威,就要突出法律的实施。权威造就法治环境。

 ③ ③ 明确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④ 明确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016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2017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

推荐访问:道德与法治五大素养 五大 素养 法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