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5篇

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5篇

时间:2022-10-04 10:50:05

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5篇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 。试题发布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本试题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工卷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5篇,供大家参考。

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5篇

篇一: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

题发布20 1 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四)本试题分第1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表达题) 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工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报告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土壤里生长出的文学根苗。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推进,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存在密切联系。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报告文学表现的多样性。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题材对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态。像《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和《西长城》这样具有明显“ 史志” 品格的报告文学,都是文学视野下的历史政治文化观察和表达,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记忆往往会给人带来多样的感受。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时常同人们的关注热点焦点同一。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与新闻式的直接表达等同。温故而知新,也时常是报告文学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关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让报告文学始终与人民、与大地、与时代精神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拥有鲜活的社会生活气息和现实力量。像裔兆宏用真实生动的事实故事,描述霍岱珊为了减轻和消除淮河水污染,甘愿放弃工作,经受各种艰难风险,义务投入巡查监督并对各种污染行为坚决斗争的《淮河赤子情》;像徐富敏通过追踪太行山上一个山村的变迁史,以一个村支书的人生奋斗和经历来表现山村不断富裕起来的《太行山上》等,都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出感动和欣喜的内容。这些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社会造福的故事,正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宣示。但是,社会生活是一个矛盾多样性的呈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给人鼓舞和喜悦的现象,自然也会存在不少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像陈廷一满怀忧虑地追踪中国大面积遭遇雾霾天气,由此产生污染灾难的《2013,雾霾挑战中国》;像张敏宴大胆揭露相关医疗单位借着治病的名义而过度用药,不顾患者健康利益,追求经济利润的丑陋现象的《吸血的血透》;杨晓升在《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对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反思等,都是在不同的社会矛盾表现中产生的文学叙述,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此前报告文学创作中那种凛然的诘问如今似乎少了。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也同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欠缺有关。因此,多年来,报告文学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丑陋、痛心现象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像杨守松的《大美昆曲》和向思宇的《流浪的川剧》对昆曲和川剧面临生存发展艰难尴尬局面的描述等,都会使人产生一种传统文化前景困顿的感觉。报告文学原本是一个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表达方式。但是,因为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为约束,报告文学在这个方面表现薄弱,存在遗憾。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丰富的一种表现,也是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万方数据

 试题发布开阔境域的努力。报告文学也像生活一样在波澜不惊中存在和发展着。但报告文学创作也和其他文学形式的状况相似,存在着“ 有高原、缺高峰” 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对报告文学而言更是难得的机缘,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节选自2015年1月12日《光明日报》)1.关于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文学视野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历史政治文化等的观察和表达,是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体裁。B.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同社会的关注热点焦点一致,这并不是简单地与新闻式的直接表达等同。C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关注,其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是温故而知新。D.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社会变革对报告文学而言更是难得的机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创作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题材对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态,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B.《淮河赤子情》和《太行山上》中那些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社会造福的故事传递出感动和欣喜的内容,正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展现。C.社会生活是一个矛盾多样性的呈现,自然也会存在不少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D.报告文学在波澜不惊中存在和发展着,在创作中存在着“ 有高原、缺高峰” 的问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张敏宴作品中反映的大胆揭露相关医疗单位借着治病的名义而过度用药,追求经济利润的丑陋现象,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B.如今的报告文学创作似乎缺少那种凛然的诘问,于是一些报告文学作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C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了,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有欠缺。D.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希望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剌史。擒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拜都督、新安太守,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加上仪同,拜永州刺吏。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又从宇文忻平合州。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拜为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晋王遣行军万方数据

 。试题发布总管杜彦与擒合军,步骑二万,陈叔宝遣领军蔡徵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捣之日:“ 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 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高祖下优诏于擒、弼日:“ 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乱旬日廓清,皆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逖听①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及至京,弼与擒争功于上前,弼日:“ 臣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略不交阵,岂臣之比! ” 擒日:“ 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 上日:“ 二将俱合上勋。” 于是进位上柱国。先是,江东有谣歌日:“ 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涣。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日:“ 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 对日:“ 闻之。” 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日:“ 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日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日:“ 我欲谒王。” 左右问日:“ 何王也?” 答日:“ 阎罗王。” 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日:“ 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 因寝疾,数日竞卒,时年五十五。(选自《隋书· 韩擒虎传》,有删改)【注】①逖听:犹听闻。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A.以胆略见称 见:被B.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C次于新林 次:驻扎D.又有人疾笃 笃:紧急5.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八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H/我来迎王B.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日我来迎王C.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日/我来迎王D.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日我来迎王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八韩擒出身名门,自幼性格豪爽,凭借胆识被人称道,后来深得周太祖赏识。B.韩擒曾和高祖杨坚同朝为官,曾多次打败陈国的军队。高祖特别赏识他,即位后对他委以重任。C韩擒骁勇善战,率五百轻骑渡河击陈,攻下采石,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大为惊骇,不战而降。D.韩擒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充满传奇色彩。曾有一个得了重病的人突然跑到韩擒家门前,认他作阎罗王,对此韩擒表示认同,不久就病重而亡。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捣之日:“ 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 (5分)(2)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万方数据

 试题发布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 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送严士元①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阅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士元去湖南。②“ 青袍” ,青色的袍子。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I".-1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8.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5分)9.说说“ 草绿湖南万里情” 一句中的“ 情” 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分)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离骚》中以雄鹰不同于凡鸟来比喻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写出生命短暂、渺小的两句是“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两句写出了春夏两季鲜花芳香、树木繁茂的美丽景致。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o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挂鸟刘 泷夜来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他叫她“ 老伴” ,她叫他“ 当家的” 。这么多年,习惯了。见他扫雪呢,她嗔道:“ 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生?⋯‘ 是呢! ” 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来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来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来乌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 爸,妈,精心些,有飞乌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来,他说:“ 老伴,你看呢?” 她说:“ 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万方数据

 @试题发布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 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似乎被捉奸挣脱了一般,仓皇地钻入云层里。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他把八哥捧回家,给它的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来。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竞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 好! 好! ” 他说:“ 怪,它不走了! ” 她说:“ 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来,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竞摔倒在地面上,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 好! 好! ”...

篇二: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

1 页 共 4 页 文艺报/2015 年/2 月/27 日/第 002 版 文学评论

 2014 年报告文学:融媒体时代的生态、守正与新变

  王晖

 丁晓原

 对身处融媒体时代的当下报告文学而言,惟有守正与新变,才有生路。守正的含义在于,坚持以真实性、现实性、反思性为核心的文体规范,凸显文体特质,承继经典报告文学所创造的传统,秉持为人民的创作导向。新变的涵义在于,强化跨文体优势,利用融媒体平台,彰显文体的存在感、在场性和影响力。

  王

 晖:对于报告文学创作生态来说,2014 年应该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年份。这一年,报告文学获得的聚焦不少。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先后颁奖,比较全面地代表了近几年中国报告文学的成就。此外,中国作协开办首届青年报告文学作家高研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青年创作委员会,这两个关乎“青年”的举措,无疑是在力图推进报告文学后继有人的可持续发展。2014 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和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年会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带来许多新鲜气息。临近岁末,李冰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关于报告文学的卮言散议》的文章,成为这一年聚焦报告文学的最后亮点。

  丁晓原:是的,2014 年是报告文学活跃而有为的一年。这一年评选的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其中的图书类获奖作品 28 种,包括《国家记忆》《梦想照亮生活》《玉米人》《瓷上中国》《百年钟声》《国家的儿子》《淬火青春》等 10 部报告文学,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报告文学不仅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直接传输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凝聚社会正能量的独特的国家文体。当然,评奖不是估价文学的主要尺度,但是它至少也是我们认知文学存在的一个重要维度。

  生态:跨越卡夫丁峡谷

  王

 晖:光阴如箭,岁月如梭。没有记错的话,这是我们在《文艺报》进行年度报告文学对话的第十个年头。在近十年来的对话中,我们曾不止一次地谈到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态问题。现在看来,伴随报告文学前行的,已经不仅仅有来自文学内部的异声,还有近十余年来由单一纸媒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等公共空间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对身处融媒体时代的当下报告文学而言,惟有守正与新变,才有生路。守正的含义在于,坚持以真实性、现实性、反思性为核心的文体规范,凸显文体特质,承继经典报告文学所创造的传统,秉持为人民的创作导向。新变的涵义在于,强化跨文体优势,利用融媒体平台,彰显文体的存在感、在场性和影响力。“守正”的问题,我们倒一直在提倡、在强调。但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文学生态的新变,坦率地说,报告文学界还没有完全做到“有备而来”、“应对自如”,还需要进行艰辛的探索。

  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年会上,有学者谈到大数据时代与报告文学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通过网络等平台将传统纸媒文体的优势放大,密切关注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诉求,使新世纪的新青年们不要忘怀这一现实文体。其实,报告文学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能够体现“为人民”方向的。这个“人民”当然也要包涵“80 后”、“90 后”,甚至“00 后”新青年。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一个有点自说自话的创作和评论的小圈子,而要将视野扩大,将肚量扩大,以海纳百川之势,致力于报告文学的创作、评论和研究,跨越报告文学发展的卡夫丁峡谷。

  丁晓原:你说的“融媒体时代的生态”,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的文体,时代独特的文化生态必然会影响到它的发展。这里,我想到了时下一个经济学的热词“新常态”。新常态条件的经济发展由原先更多依赖资源消耗、忽视环境承载力的要素驱动,转型为主要以科技支撑发展的创新驱动。在我看来,融媒体时代就是报告文学的“新常态”。融媒体时代

  第 2 页 共 4 页 的报告文学,它原有的“新闻性”红利大为减少,文体一般的新闻优势已不存在,这种情势必然需要报告文学在坚守中创新。在题材新闻性弱化的条件下,报告文学更需要借取新媒体的新优势,丰富报告文学的表现方式,吸引新的读者关注阅读作品。同时,报告文学还需要进一步激活内在的叙事魅力,建构非虚构叙事独特的优势。

  我倒不认为融媒体时代对于报告文学是一个“卡夫丁峡谷”。一方面融媒体可以倒逼报告文学设法从困厄中获得新生,另一方面报告文学还可以从中借势,扬长避短。2014 年一些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点。李春雷是这一年度最为活跃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他的《朋友》《赶考》《党参沟纪事》等是报告文学从新闻回到文学的成功范例。作者善于以文学的思维、文学的方式、文学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地再现对象,使作品尽显非虚构叙事之美。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所写题材并没有更多的新闻性,作者着力于以纪实之“全”,对题材进行深度的、多维度的开掘。作品适时地在首个“国家公祭日”之前推出,反响很大。没有了题材新闻性优势的报告文学写作,需要作者更智慧地从时代和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小叙事”构思营篇。丰收的《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是 2014 年度一部重要的作品。“共和国六分之一的疆域”,兵团人“六十载艰难辉煌”,时空开阔,题材重大。但作者不作正面“强攻”,而能够宏大中取微细,“酒与水”、“家国·女人”、“西部的浪漫”等篇章,以别具滋味的“小叙事”写出了兵团人在历史运衍中的命运,他们的创造、牺牲和奉献,可读而耐读。铁流、徐锦庚的《国家记忆》也是,作品写的是《共产党宣言》初译本传播的故事,题材正大不言而喻。但作者对题材不作一般的历史叙事,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注意挖掘其中的“传奇性”。题材内含的特殊意义和作品“传奇性”的叙事,生成了对读者强烈的吸附力。

  守正:在场书写与历史回溯

  王

 晖: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出的“2014 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排行榜”上榜作品基本可以作为 2014 年报告文学作品的代表。延续报告文学现实性和真实性传统,再现多彩的中国故事,表达对于重大现实和历史的关切,强化作家书写的在场感和存在感,成为 2014 年报告文学创作“守正”的突出特点。这中间,有从时间之轴再现 20 世纪以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事件的描述,如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铁流、徐锦庚的《国家记忆》,丰收的《西长城》,全景再现上世纪 60 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中国红旗渠》(郑雄),描摹广交会今昔的《逐梦世界》(喻季欣),作为亲历者记录中国高铁建设的《最完美的抵达》(戴荣里),写上世纪 70 年代广东逃港潮的《历史绕不过的“逃港”》(周敏)等。还有诸多聚焦人物的作品,譬如李春雷再现习近平与贾大山真挚友谊的《朋友》、余艳描述毛泽东与杨开慧真挚情感的《杨开慧》,以及对各路具有“正能量”意义的英雄模范、改革者、善行者、科学家、学者的表现与褒扬,如李朝全的《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马娜的《天路上的吐尔库》、王国平的《纵使负累也轻盈》、朱晓军和梁春芳的《天地良心》、傅宁军的《长江星辰》、孙晶岩的《西望胡杨》、郝敬堂的《大海作证》、王贤根和吴潮海的《千古长城义乌兵》、紫金的《泣血长城》、朝煜的《面对大海的述说》、杜文娟的《雪山上的苹果》、刘先琴的《玉米人》、谭楷的《让兰辉告诉世界》和薛晓康的《悲怆莲花路》等等。

  丁晓原:“守正”是一种文体得其体要的关键,它规定着文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是文体存在的前提,是文体实现其功能的根本;与其相反的异化则无疑取消了文体的存在。报告文学之“正”主要有非虚构性、时代性、思想性和文学性。非虚构是报告文学的底线,时代性和思想性规定了题材选取的要求和题旨表达的取向,文学性则表示报告文学也需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写作。报告文学是一种特别强调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2014 年度的孙晶岩《西望胡杨》、马娜《天路上的吐尔库》、朝煜《面对大海的述说》、王成章《国家责任》、徐富敏《太行山上》、唐晓玲《逐梦之城》、董晨鹏《我的兄弟,我的姐妹》、徐锦庚《“懒汉”治村》等作品,从不同侧面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体现中国力量、反映中国精神的各式人物,他们岗位不同,成就大小也不一,但他们共同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工作。作品通过对人物故事和精神的叙说,形象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

  第 3 页 共 4 页 义核心价值观。融媒体时代,虽然报告文学题材的新闻优势并不明显,但这并不表示作者对于题材新鲜度敏感的忽视。新鲜的题材是报告文学吸引读者的要素。比如,电商和快递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孙侃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快递》以题材开新取胜,作品记写“从大山深处走来,奔跑在都市的大道上”桐庐帮快递公司的创业人物、创业故事,别有胜景。王贤根、吴潮海的长篇报告文学《千古长城义乌兵》,将义乌与长城关联起来,“抗倭寇,戚继光义乌招兵”、“守长城,义乌兵千里北上”、“保护长城是天职”,在历史与现实的书写中,讲述了一个绵延数百年的故事。题材之异,故事之新,生成了作品特殊的价值。

  王

 晖:这一年,报告文学没有忘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譬如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陈廷一以《2013,雾霾挑战中国》直击中国城市的雾霾现象,徐刚写下了《森林九章》,裔兆宏则在《淮河赤子情》中,将笔力集中于揭露污染真相和拯救行动的环保独行侠霍岱珊。泽津、嘉孝的《中国家庭浪费警示录》检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奢侈浪费陋习,杨晓升的《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以独子女夭折带给家庭的痛楚来审视当代家庭问题。与之相联系的,还有李琭璐聚焦农村留守老人的《落寞夕阳》,方格子在《农村留守妇女》中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苦衷和情感世界的真情描摹。马语以《消逝在酒馆里的岁月》写酒徒、酒桌、酒文化、酒驾等现象,活画出一个酒徒的忏悔。

  丁晓原:介入社会是报告文学的重要品格,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报告文学的“体”中应有之义。2014 年度的“问题报告文学”除了你所列举的重要作品外,还有的一些作品尽管不是直接正面地言说问题,但其中的问题意识也值得关注。如杨守松的《大美昆曲》,这部作品之所以以昆曲为书写对象,并极言昆曲之美,这里包含了作者先在的问题意识。在杨守松看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伟大的历史进步,但“经济中心主义”导致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商品大潮席卷华夏的当今,文化的迷失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有的则心甘情愿成为‘工具’,并且以文化的名义破坏文化攫取私利”。“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疏远灵魂则脊梁不正”,“脊梁不正则灵魂出窍”。由此可见,杨守松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问题意识选择题材和开掘题旨的。

  新变:前行动力与挑战

  王

 晖:纸媒作品如何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也许还没有到“生存,还是死亡?”的两难抉择地步,但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是必须的。“守正”与“新变”看上去有些矛盾,但其实惟有这样的矛盾运动,报告文学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2014 年报告文学在“新变”之路上有所动作,赵瑜这一年除了出版六卷文集《独立调查启示录》外,还写下了《野人山淘金记》。这部作品记录的是改革开放背景之下,中国的冒险家亲往缅甸淘金的故事。看似一个“猎奇”的题材,但它背后的东西仍然是对于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映,譬如新阶层的新诉求、人性善恶、生命与自然等等。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其图文报告文学形式的探索,作者受一部名为《新传媒环境下的摄影》论文集的启发,将报告文学与纪实摄影结合,“思量我们报告文学的前景与新生”、“有利于文体创新”。这样一种并非插图、而是记录行动过程的连续性画面的加入,使作品图文并茂,让读者感受到图片与文字带来的“双重”真实感。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表现出有别于以往同题材纪实作品的视角的出新,即除了受害者、外国友人的叙述,还加入大量新发现的“加害者”日军日记、日志、文章、笔录等,力图多视角呈现大屠杀事实。王兆军《问故乡》的结构采取了“天干集”和“地支集”两部分,即来自“官场”的全景式宏观讲述与来自“民间”的微观口述,以此记录、感知、发现故乡,在释放乡愁的同时,再现乡村的疲惫、苦闷和焦躁。《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中,作者董晨鹏的角色是多重的——他是单位工会领导,也是以“家访”形式出现的田野调查者、记录者和书写者,将口述和现场采访相结合,使作品对于企业基层职工的表现生动自然。题材的系列性也透射出某种“新变”的意味,譬如张敏宴的《吸血的血透》继续追踪反腐医生陈晓兰通过血液透析来揭秘过度医疗的乱局与黑幕。李鸣生和纪红建的《发现龙门山》则以描述龙门山地区震后重建的状况,延续了作家关注汶川大地震的

  第 4 页 共 4 页 话题,是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后续观察。

  丁晓原:报告文学的“新变”有内在的,也有外显的。内在的是指作品由重视新闻性书写、重视政论性表达,转为对于对象内在叙事的重视。“非虚构”写作中剔除“非虚构小说”,其中许多重视作者见证亲验的写作,体现着报告文学回到非虚构叙事本身的内在变化。外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赵瑜的《野人山淘金记》,赵瑜是一位文体意识强、文体创新意识强的报告文学作家。融媒体时代是读图的时代,图文叙事在赵瑜这里完全是自觉的、预设的,“《野人山淘金记》是一次有意识的图文试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创作的篇幅比较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故事,成为一部完整的图文交融之作,图与文,不是外...

篇三: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

山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读报告文学《永远的李保国》

  2016 年 9 月 20 日,话剧《李保国》在河北省邢台市举行首场演出。作品从“农民李保国”“教授李保国”“亲人李保国”三个方面,塑造了李保国的光辉形象。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近期读到两部叙写农业科技专家的报告文学,各得其神,自具特色,我以为是近年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收获,值得一读。一部是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年 12月出版),另一部是徐富敏的《永远的李保国》(作家出版社2017 年 6 月出版)。《袁隆平的世界》中的人物,是“世界的”袁隆平,早已享誉中外。作者从“人就像是一粒种子”起笔,真实地、气韵生动地呈现出袁隆平这一座“稻田里的雕像”。《永远的李保国》写的是河北农业大学已故教授李保国。这是一位普通得像农民一样寻常的科技工作者。太行山作家徐富敏以报告文

 学作者特有的敏锐和热忱,用质朴而又厚重的笔力,在人物故事的叙述中,写真写实了李保国精神品格的“永远”。

  《哥德巴赫猜想》《祖国高于一切》《大雁情》等作品通过大写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新时期报告文学大潮,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范至今依然让读者感到振奋。今天的社会语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科技强国、创新转型,更需要科技工作者立诚报国、精进科学。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涌现出了许多这样的专家学者。李保国、黄大年等就是其中的典型。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已大不同于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从报告文学到“非虚构”,显示着这一文体表达社会生活内容具有无限的广阔性。但作为时代文体的报告文学,真实地报告李保国这样的时代典型,以此弘扬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是这一文体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基本选项。仅从这一点看,徐富敏的写作就很有意义。

  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规定了它的报告对象对于作品价值生成具有某种前置性的影响。作为作品叙写客体的李保国本身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时代典型。李保国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体现着“心系群众、抓实苦干、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写的先进模范人物。而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的最终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作品具体生动丰满的非虚构表达,将生活中的真实典型,坐实为具有纪实美学价值的文学形象。徐富敏的《永远的李保国》,在将生活中的人物转化为非虚构作品

 中主人公的过程中,是用心用力的。作品对李保国的形象再现,真实可感,真切感人。

  空洞无“我”,是先进模范人物写作一个普遍的不足,这影响到这类作品的读者接受和传播效果。所谓“无‘我’”,一是作品不见所写人物“这一个”的“我”,所说套话空话“普通话”比较多;二是缺乏作者之“我”对于所写人物独特的认知感悟和思考把握。这样生活中的人物自然就不会在作品中站立起来,更不要说感染读者。徐富敏是一个有经验的作者,他自觉注意规避这些问题。读《永远的李保国》,我觉得作品在写人夯实、叙事落细、矛盾存真这三个方面是很见叙事意义的。这三点共同指向报告文学文体立命的真实。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其价值生成的前提,是报告文学有“我”的关键,是作品接地气、聚人气的保障。

  李保国教授坚持 35 年,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太行山区的科技务农富民和生态建设,这是现今许多同行难以做到的,而这也正是他独特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基点。是什么支撑着李保国的人生选择?对这一有关人物价值取向的“大逻辑”,作品给予了充分的叙写。李保国心系太行,源自 1981 年春天大学刚毕业随专家考察太行山的所见,“那个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太行山老革命根据地:黑洞洞的土坯屋,拉满蛛网的房梁,打满了锔子的水瓮,一张破席的土炕,鱼鳞状的被子,苦涩的糊糊”。李保国深受触动,他说:“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

 国科技务农,不把服务作为生财之道,“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正所谓“理想成就事业,境界决定高度”。这是李保国“这一个”思想的独特,精神的独特。有了这样的独特,人物的人生行旅自然与众不同。作者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凸显出来,为人物形象的真实还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文学虽然不同于小说,但它的基本构件同样是人物和故事。《永远的李保国》让李保国“永远”的正是一系列具体的有表现力的故事和细节,只不过不是小说式的虚构所得,而是基于作者深入采访和发现的客观真实的存在。新异的故事构成作品的情节,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让人难以忘怀。徐富敏的叙事是落细的,动人而传神。现代人一般总是向往或安于城市的现代生活,这是人之常情。但李保国为了他的事业,把自己变为农民,把农民变成专家,“把老婆孩子都接到这儿”,在太行山前南峪“安家落户”。李保国“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在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家属院;一个是太行山里的,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这里的叙述没有高大上的形容词,有的只是简单的记写,但静默的文字却将李保国这位当代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另外,徐富敏在再现李保国这一时代楷模时,没有对现实的存在和人物自身作纯化过滤而是注意在矛盾中存真,在求真中表现出李保国的精神崇高。如科技扶贫中科学理念与农民经验守成

 的矛盾,如人物自身性格的缺陷,李保国有专家式的执拗,“生来就是这个急脾气”。更重要的是李保国身体上有缺陷,他是一个病人:已患重度糖尿病 18 年,患甲亢 10 年,患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创造了许多科技富民、美化生态的业绩。

  李保国曾说:“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是的,李保国的精魂已化成太行山上的常青树。徐富敏的报告文学《永远的李保国》,则将这棵长青树塑造成一座矗立在太行山上的新的精神丰碑,永远。

  (作者:丁晓原)

篇四: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

怎样把形象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内容提要: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要解决此矛盾首先应为基础数学的各知识点配备典型化直观模型,使其能通过直观形象展现各种数学规律,以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形体数学是笔者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 形象思维 直观模型 操作活动

  现代科学家、数学家、教育家从不同研究领域就人的智能发展方面得出了不约而同的共识:即人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应当协调发展、互动发挥;没有严谨的抽象思维产生不了科学,没有活跃的形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充分激发人的左、右脑潜能,运用全脑学习,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

  数学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尖锐矛盾,因此中小学生普遍对数学缺乏兴趣。据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生关于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普遍状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愉快体验却大幅度下降……即使是学生看到数学的成功应用和获得较好成绩之时,其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通

 2 过对初中代数、几何双百分的一百名数学“优秀生”的调查反映了这样的事实)”是什么原因造学生不愿学数学呢?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哪里?我认为,主要矛盾是数学的抽象形式与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之间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则在于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要实现革命性飞跃,必须要完成如下课题:为数学抽象形式配备一套具有典型化的直观化呈现系统。笔者于 1998 年开始这项课题研究,2004 年中央教科所和北师大学术专家约我去北京座谈,他们对我的研究给予热情鼓励和充分肯定,并建议把我的研究成果定名形体数学。我研究形体数学的事迹在报纸上披露后,国内相关媒体纷纷转载,引起普遍关注;中国首席作家徐富敏先生以“形体数学之光”为题写了长篇报道,发表在报告文学杂志上引起广泛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形体数学成果得到了全国高新技术创新委员会的重视,常务主任朱松林同志对我的形体数学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布置录制了四集形体数学视频讲座,在其官方网站的世界大学城中的世界发明城中广泛宣传展播。

  形体数学是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和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一套思想方法。它为中小学数学的各种数学知识点均配备了相应的直观模型,它选择方形体为一切数学知识的原始生长点,把各种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均与人们熟悉的方形建立

 3 直接联系。由于基础数学有了属于它的典型化载体,从此,基础数学的展现形式为之一新,数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之一新,形象思维的火种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带来一片光明。具体讲,形体数学有以下创新:

  一、创编了形体数学系列教材。此教材为中小学数学新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分别设计了相应的直观模型和操作演示活动以及相应问题的图解例题。此教材既可作课堂教学的导入材料,也可作为学生开展自我探究学习的参考。

  二、开辟了形体教学课堂模式。此模式能把数学的抽象知识,通过直观模型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幅度缩短教学时间。

  三、发明了方形图解题法。此解题法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可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普遍运用。此解题法能充分发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互用,能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学生一经掌握此方法,便能攻必克、战必胜,有效增强学生挑战难题的自信心。

  下面从三个问题入手,具体介绍怎样把形象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为什么选择方形作为数学教学的典型化载体

  形体数学是中、西方数学文化优势相结合的产物。众所周知,我国数学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特色之一是擅长借助直观形体揭示数学抽象规律。我国古代曾发明过用算丸计

 4 数、用算盘进行运算和用算筹解方程的方法。算丸、算筹虽然已不再使用,但是,“以形代数”、“以操作演示揭示数学规律”的思想方法并不过时,恰恰相反,在现代基础数学教育跨入新世纪前页,人们对我国上述思想方法的回归便已形成世界性思潮。前英国皇家协会主席、牛顿研究所所长阿迪雅认为:20 世纪下半叶数学的发展已回归到更多的庞家莱精神,即强调数学的几何思维。中国科学院陆其铿院士在《21世纪数学》一文中指出:形象思维应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甚至在代数和数论领域里也是如此,这是 21 世纪基础数学发展的总趋势。值得欣喜的是,形体数学在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将其渗透在基础数学教学领域里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数学与方形之间的联系并选择方形作为数学的典型化载体;把基础数学的知识点均与方形建立直接联系;开发出一系列可用于操作活动的直观模型;借用方形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等,这均是对我国以形代数、以操作活动揭示数学规律的思想方法在新世纪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下面分别阐述选择方形作数学典型化载体的理由。

  1、方形是体现人类创造性思维最具典型意义的形体。我在为数学选择典型化形象载体的过程种发现:自然界物体形态的特点是“圆”。例如,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它们的形体基本上是圆球形的;地球上植物的躯干、茎基本上是圆柱形的,地球上动物的躯体都有圆球和圆柱的影子。一

 5 句话,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圆无处不在。在现实世界里,方形是人类独特的创造!可以这样说:圆由大自然造就,它简单和谐而统一;而方形则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化身,它有棱、有角、有度、有点、有线、有面。大自然的规律之“圆”与人;类的思维之“方”相结合,才产生了神奇美妙的数学。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典范,是体现人类创造思维的精华。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数学与方形最具同一性。另外,方形状态稳定,组合方便;既便于观察也便于测量。所以,选择方形用于数学教学是最理想的形象载体。

  2、方形是中小学生最熟悉的图形。关于学习,香港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有这样一句名言:“高效学习的决窍是把要学的与已知的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毫无疑问,数学教学也应该是这样。我在为数学教学选择典型化形象载体的过程中发现:方形是学生普遍熟悉和已知的形体。尽管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已知的东西存在很大差别。但是,方形则是他们普遍熟悉的。因为人一生下来所处的房屋就是一个方形世界,屋子里的墙壁、门窗、地板都是方形的;学生一入学就又与课桌、书本、黑板等方形打交道,方形是他们每天都接触、感受到的,是学生们感性认识最丰富、最熟悉的图形。

  3、方形与数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性。数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比如平方、立方、乘方、开方、方程、方根……都与方形密切相关。我们知道,物体

 6 体积的大小是以“立方”为单位的,物体面积的大小是以“平方”为单位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是一切规则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至圆,它们的面积公式均是以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的,即使是神奇美妙的函数曲线也脱离不开方的框架。另外,方形中的等量关系也非常丰富。例如,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相等,对角线相等……可以说方形就是数学方程天然的形象载体。方形体还具有综合特性。比如长度、面积、体积,这些截然不同的单位却能完美地统一在方形体之中。所以,把方形内在关系作为数学知识的原始生长点不仅可行,而且确切。

  4、方形内在关系与许多数学规律有密切联系。数学里的许多著名定理、定律或公式常与平方、立方有不解之缘。例如,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以方形的两直角边平方与对角线平方的关系构成的;又如,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黄金分割定律,也是以比例中项的平方式表达才最简捷。另外,为什么无理数存在于正方形边长为正整数的对角线之中?为什么许许多多的数学模型常以平方、立方形式展现?一句话,自然规律使然!

  5、方形组合变换活动是开发数学智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在探究、运用方形组合转化规律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经验积累。例如,自古至今在民间广泛

 7 流传的“七巧板”、“魔方”、“华容道”、“折纸”等智力活动,它们都是方形组合位置巧妙变换的经典,都具有精深的数学机理。把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方组合变换活动与数学活动联系起来,并使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

  6、用方形组合展示数量关系具有易简特性。方形组合模型就外观形式而言,它仅有“完全方”和“非完全方”两类,就图形的组合形式而言,仅有“并列”与“重叠”之分,借助于方形图解题,千变万化的数量关系问题只表现为求面积和求边长两个简单问题,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展现只有“分”与“合”两种演示,可以说运用方形组合展现数量关系达到了易、简境界。

  由以上介绍可知,选择方形作为数学教学的典型化载体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怎样把方形组合模型用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把方组合模型作为数学的典型化载体,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新课标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比如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操作活动、观察活动开展发现学习,倡导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等。但是要把这些理念付诸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模式。试问,有多少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实施了上述理念呢?可以肯定地说:有,但少之又少。我们

 8 在调研中发现:新课程尽管早已实施,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却仍然相当普遍。就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言,基本上还是沿用着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上课老师讲、讲后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初中以上的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实际上,上述状况也不能全怪学校和教师,因为适合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模式仍在摸索探求中或尚不成熟,难以普遍推行。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是要以理论创新和学术突破为基础的。形体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之所以能完美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形体数学发现了基础数学的典型化载体,并建立了各种数学知识点与其直观模型的系统联系性,它能让学生借助对直观模型的观察、操作变换活动,从中发现、感悟出与课本知识相一致的结论来,从而形成深刻难忘的学习效果。下面结合具体问题,展示一例:

  题目:11-20 各数的认识

  先展出 11-20 不同数的十组模型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分别数出各组直观模型的方块数,然后再让学生站在直观模型的正前方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和感受 20 以内各数与如上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 20 以内数位意义的认识,并归纳、抽象出两位数的概念与写法。通过以上过程,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到由形象到抽象的升华过程。

  形体数学为基础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均设计了直观模型,

 9 借助模型能使学生直观看出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能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再举一例:

  题目: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根与系数关系

  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通过二次项系数化一,可得出 χ?+ baχ + ca =0 的形式,此方程可用下图直观展现:

  χ?+ baχ+ ca =0(a≠0)

  由上图我们能直观看出适合 χ?+ca=- ba χ 的图形有横竖两组。观察以上图形不难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分别对应于常数项 ca 方形的长、宽边长。那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与系数是怎么样一种关系呢?由图能直观看出:两个根与系数有如下关系:

  χ1 +χ2=- ba χ1・χ2=ca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亲自动手做一做的效果往往比单纯的听讲要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直观模型能通过操作活动生动展现或揭示抽象数式的内在关系,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下面,以平方差公式为例,介绍其操作活动过程:

  1、先在展示板上摆出一个大正方形,在其横竖边长中间标上 a,面积标 a?,见下图(1)。

  2、从大正方形一角挖去一个小正方形,设小正方形边

 10 长为b,面积为b?,在大正方形边长的剩余边长中间标上a-b,所剩下的非完全方面积即为 a?-b?,见下图(2)。

  引导学生参照图形想:怎样把 a?-b?这个非完全方面积转化为完全方面积呢?经观察容易发现:可运用图形割补的方法。即割下虚线部分的 s 面积补到实线处的 s 位置,a?-b?这个非完全方图形即转换成(a+b)(a-b)完全方图形,见图(3)。

  通过以上图形变换,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看出 a?-b?=(a+b)(a-b)的内在关系,还能进而发现把多项式分解成因式的几何意义,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形体数学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直观模型和体现形体教法的操作活动过程。把直观模型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省却教师自制教具而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能使学生深化理解和强化记忆,大幅度缩短教学时间,从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

  三、怎样用方图形解题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解题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事实上,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都是表现在做题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发明了“方形图解题法”。此解题法由“一组方形图、两套基本思路、三种关系公式、六个图形定理”构成。下面分别介绍。

 11

 一组方形图就是要求解题前先画出方形图。我们把会作方形图作为学生的一项基...

篇五: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

2201 5年 2月 27日星期五责任编辑:行 超电话:(01 0 )65001 1 02电子信箱:wybwxb@vip.1 26.com■看小说彭瑞高 《一票否决》对自我净化的期许近年来, 暴露官场腐败、权钱交易 的作品 不在少 数, 然而能像彭瑞高的中篇小说 《一票否决》 ( 《上海文学》201 4年第 10期)这样一针见血地直戳人性本质、制 度缺失的小说并不多见。

 小说围 绕一封匿名 举报信展开叙事, 通过主人公内心的扭曲与 挣扎,充分揭示了 官商两界的混乱景象, 同时清晰勾勒出 人性深处的那片灰色地带。博海集团 是县里赫赫有名 的纳税大户 , 连续九次荣获“文明单位”称号, 然而就在即将蝉联 “十连冠”之际, 一封举报集团内部存在 “非正常死亡”事故的匿名 信摆在了 县文明办主任成默金的办公桌上。

 为 了 查明 真相, 成默金与 副 主任傅大庆先后两次前往博海集团了 解情况。

 结果不但没有查出 任何蛛丝马 迹, 反而被博海集团老总裘天超精心安排的 酒色盛宴所蛊惑。

 就在县政府决定将此事定为 “诬陷 ”时, 博海集团 总裁助理米赐香在临死前将真相告诉了 成默金——裘天超为 防止大权旁落, 下毒害死了 主张企业改革的侄子裘晓光。

 面对这样的事实, 成默金陷入了 两难的境地:

 是选择 “识大体, 不 做声”, 还是选择坚持原 则 , 声张正义?当 代反腐/改革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多 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程式化的情节设置根源于作家创作思维的局限。

 在 《一票否决》中, “包青天”始终是缺席的,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当 强的复杂性与 立体感。

 成默金的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傅大庆的巧言令色、左右逢源, 裘天超的口 蜜腹剑、道貌岸然,还有人与 人之间的貌合神离, 都折射出 官场内部以及官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小说结尾那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背后,隐含着作者对官员 自 我净化的疑虑, 也寄托着作者对强化制度建设的期许。(赵振杰)■短评牛铃响处,旅魂乡梦起——读李清明散文集 《牛铃叮当》□王晓娜新观察 ·年度综述2014年报告文学:融媒体时代的生态、守正与新变□王晖丁晓原王晖:

 对于报告文学创作生态来说, 2014年应该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年份。

 这一年, 报告文学获得的聚焦不少。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先后颁奖, 比较全面地代表了近几年中国报告文学的成就。

 此外, 中国作协开办首届青年报告文学作家高研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青年创作委员会, 这两个关乎 “青年”的举措, 无疑是在力图推进报告文学后继有人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和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年会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带来许多新鲜气息。

 临近岁末, 李冰在 《光明日 报》发表题为 《关于报告文学的卮言散议》的文章, 成为这一年聚焦报告文学的最后亮点。丁晓原:

 是的, 2014年是报告文学活跃而有为的一年。

 这一年评选的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 其中的图书类获奖作品 28 种, 包括 《国家记忆》 《梦想照亮生活》《玉米人》 《瓷上中国》 《百年钟声》 《国家的儿子》 《淬火青春》等10部报告文学, 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报告文学不仅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成为直接传输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凝聚社会正能量的独特的国家文体。

 当然, 评奖不是估价文学的主要尺度, 但是它至少也是我们认知文学存在的一个重要维度。生态:跨越卡夫丁峡谷王晖:

 光阴如箭, 岁月 如梭。

 没有记错的话, 这是我们在 《文艺报》进行年度报告文学对话的第十个年头。

 在近十年来的对话中, 我们曾不止一次地谈到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态问题。

 现在看来, 伴随报告文学前行的, 已经不仅仅有来自文学内部的异声, 还有近十余年来由单一纸媒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等公共空间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对身处融媒体时代的当下报告文学而言, 惟有守正与新变, 才有生路。

 守正的含义在于, 坚持以真实性、现实性、反思性为核心的文体规范, 凸显文体特质, 承继经典报告文学所创造的传统, 秉持为人民的创作导向。

 新变的涵义在于, 强化跨文体优势, 利用融媒体平台,彰显文体的存在感、在场性和影响力。

 “守正”的问题, 我们倒一直在提倡、在强调。

 但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文学生态的新变,坦率地说, 报告文学界还没有完全做到 “有备而来”、 “应对自如”,还需要进行艰辛的探索。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年会上, 有学者谈到大数据时代与报告文学的关系,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通过网络等平台将传统纸媒文体的优势放大, 密切关注受众 (特别是青年受众)的诉求, 使新世纪的新青年们不要忘怀这一现实文体。

 其实, 报告文学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能够体现 “为人民”方向的。

 这个 “人民”当然也要包涵 “80后”、 “90后”, 甚至 “00后”新青年。

 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一个有点自说自话的创作和评论的小圈子, 而要将视野扩大, 将肚量扩大, 以海纳百川之势, 致力于报告文学的创作、评论和研究, 跨越报告文学发展的卡夫丁峡谷。丁晓原:

 你说的 “融媒体时代的生态”,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的文体, 时代独特的文化生态必然会影响到它的发展。

 这里, 我想到了时下一个经济学的热词 “新常态”。

 新常态条件的经济发展由原先更多依赖资源消耗、忽视环境承载力的要素驱动, 转型为主要以科技支撑发展的创新驱动。

 在我看来, 融媒体时代就是报告文学的 “新常态”。

 融媒体时代的报告文学, 它原有的 “新闻性”红利大为减少, 文体一般的新闻优势已不存在, 这种情势必然需要报告文学在坚守中创新。

 在题材新闻性弱化的条件下, 报告文学更需要借取新媒体的新优势, 丰富报告文学的表现方式, 吸引新的读者关注阅读作品。

 同时, 报告文学还需要进一步激活内在的叙事魅力, 建构非虚构叙事独特的优势。我倒不认为融媒体时代对于报告文学是一个 “卡夫丁峡谷”。

 一方面融媒体可以倒逼报告文学设法从困厄中获得新生, 另一方面报告文学还可以从中借势, 扬长避短。

 2014年一些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李春雷是这一年度最为活跃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 他的 《朋友》 《赶考》 《党参沟纪事》等是报告文学从新闻回到文学的成功范例。

 作者善于以文学的思维、文学的方式、文学的语言, 富有表现力地再现对象, 使作品尽显非虚构叙事之美。

 何建明的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所写题材并没有更多的新闻性, 作者着力于以纪实之 “全”, 对题材进行深度的、多维度的开掘。

 作品适时地在首个 “国家公祭日 ”之前推出, 反响很大。

 没有了题材新闻性优势的报告文学写作,需要作者更智慧地从时代和历史的宏大叙事中, 选择具有表现力的 “小叙事”构思营篇。

 丰收的 《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 子》是 2014 年度一部重要的作品。

 “共和国六分之一的疆域”, 兵团人 “六十载艰难辉煌”, 时空开阔, 题材重大。

 但作者不作正面 “强攻”, 而能够宏大中取微细, “酒与水”、 “家国· 女人”、 “西部的浪漫”等篇章, 以别具滋味的 “小叙事”写出了兵团人在历史运衍中的命运, 他们的创造、牺牲和奉献, 可读而耐读。

 铁流、徐锦庚的 《国家记忆》也是, 作品写的是 《共产党宣言》初译本传播的故事, 题材正大不言而喻。

 但作者对题材不作一般的历史叙事, 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 注意挖掘其中的 “传奇性”。

 题材内含的特殊意义和作品 “传奇性”的叙事, 生成了对读者强烈的吸附力。守正:在场书写与历史回溯王晖:

 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出的 “2014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排行榜”上榜作品基本可以作为 2014年报告文学作品的代表。

 延续报告文学现实性和真实性传统, 再现多彩的中国故事, 表达对于重大现实和历史的关切, 强化作家书写的在场感和存在感, 成为 2014年报告文学创作 “守正”的突出特点。

 这中间, 有从时间之轴再现20世纪以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事件的描述, 如何建明的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铁流、徐锦庚的 《国家记忆》, 丰收的 《西长城》, 全景再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修建 “人工天河”红旗渠的 《中国红旗渠》(郑雄), 描摹广交会今昔的 《逐梦世界》 (喻季欣), 作为亲历者记录中国高铁建设的 《最完美的抵达》 (戴荣里), 写上世纪70年代广东逃港潮的 《历史绕不过的 “逃港”》 (周敏)等。

 还有诸多聚焦人物的作品, 譬如李春雷再现习近平与贾大山真挚友谊的 《朋友》、余艳描述毛泽东与杨开慧真挚情感的 《杨开慧》,以及对各路具有 “正能量”意义的英雄模范、改革者、善行者、科学家、学者的表现与褒扬, 如李朝全的 《梦想照亮生活:

 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马娜的 《天路上的吐尔库》、王国平的 《纵使负累也轻盈》、朱晓军和梁春芳的 《天地良心》、傅宁军的 《长江星辰》、孙晶岩的 《西望胡杨》、郝敬堂的 《大海作证》、王贤根和吴潮海的 《千古长城义乌兵》、紫金的 《泣血长城》、朝煜的 《面对大海的述说》、杜文娟的 《雪山上的苹果》、刘先琴的《玉米人》、谭楷的 《让兰辉告诉世界》和薛晓康的 《悲怆莲花路》等等。丁晓原:

 “守正”是一种文体得其体要的关键, 它规定着文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是文体存在的前提, 是文体实现其功能的根本; 与其相反的异化则无疑取消了文体的存在。

 报告文学之 “正”主要有非虚构性、时代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非虚构是报告文学的底线, 时代性和思想性规定了题材选取的要求和题旨表达的取向, 文学性则表示报告文学也需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写作。

 报告文学是一种特别强调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 2014年度的孙晶岩 《西望胡杨》、马娜 《天路上的吐尔库》、朝煜 《面对大海的述说》、王成章 《国家责任》、徐富敏 《太行山上》、唐晓玲 《逐梦之城》、董晨鹏 《我的兄弟, 我的姐妹》、徐锦庚 《 “懒汉”治村》等作品, 从不同侧面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体现中国力量、反映中国精神的各式人物, 他们岗位不同, 成就大小也不一, 但他们共同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工作。

 作品通过对人物故事和精神的叙说, 形象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媒体时代, 虽然报告文学题材的新闻优势并不明显, 但这并不表示作者对于题材新鲜度敏感的忽视。

 新鲜的题材是报告文学吸引读者的要素。

 比如, 电商和快递已经成为我们日 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孙侃的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快递》以题材开新取胜, 作品记写 “从大山深处走来, 奔跑在都市的大道上”桐庐帮快递公司的创业人物、创业故事, 别有胜景。

 王贤根、吴潮海的长篇报告文学 《千古长城义乌兵》, 将义乌与长城关联起来, “抗倭寇, 戚继光义乌招兵”、 “守长城, 义乌兵千里北上”、 “保护长城是天职”, 在历史与现实的书写中, 讲述了一个绵延数百年的故事。

 题材之异,故事之新,生成了作品特殊的价值。王晖:

 这一年, 报告文学没有忘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譬如针对日 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陈廷一以 《2013, 雾霾挑战中国》直击中国城市的雾霾现象, 徐刚写下了 《森林九章》, 裔兆宏则在 《淮河赤子情》中, 将笔力集中于揭露污染真相和拯救行动的环保独行侠霍岱珊。

 泽津、嘉孝的 《中国家庭浪费警示录》检视平民百姓日 常生活中的奢侈浪费陋习, 杨晓升的 《失独, 中国家庭之痛》以独子女夭折带给家庭的痛楚来审视当代家庭问题。

 与之相联系的, 还有李琭璐聚焦农村留守老人的《落寞夕阳》, 方格子在 《农村留守妇女》中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苦衷和情感世界的真情描摹。

 马语以 《消逝在酒馆里的岁月》写酒徒、酒桌、酒文化、酒驾等现象, 活画出一个酒徒的忏悔。丁晓原:

 介入社会是报告文学的重要品格,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报告文学的 “体”中应有之义。

 2014年度的 “问题报告文学”除了你所列举的重要作品外, 还有的一些作品尽管不是直接正面地言说问题, 但其中的问题意识也值得关注。

 如杨守松的 《大美昆曲》, 这部作品之所以以昆曲为书写对象, 并极言昆曲之美, 这里包含了作者先在的问题意识。

 在杨守松看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但 “经济中心主义”导致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商品大潮席卷华夏的当今, 文化的迷失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 有的则心甘情愿成为‘ 工具’ , 并且以文化的名义破坏文化攫取私利”。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 “疏远灵魂则脊梁不正”, “脊梁不正则灵魂出窍”。

 由此可见, 杨守松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问题意识选择题材和开掘题旨的。新变:前行动力与挑战王晖:

 纸媒作品如何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 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也许还没有到 “生存, 还是死亡?”的两难抉择地步, 但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是必须的。

 “守正”与 “新变”看上去有些矛盾, 但其实惟有这样的矛盾运动,报告文学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

 2014年报告文学在 “新变”之路上有所动作, 赵瑜这一年除了出版六卷文集 《独立调查启示录》外, 还写下了 《野人山淘金记》。

 这部作品记录的是改革开放背景之下, 中国的冒险家亲往缅甸淘金的故事。

 看似一个“猎奇”的题材, 但它背后的东西仍然是对于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映, 譬如新阶层的新诉求、人性善恶、生命与自然等等。

 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其图文报告文学形式的探索, 作者受一部名为 《新传媒环境下的摄影》论文集的启发, 将报告文学与纪实摄影结合, “思量我们报告文学的前景与新生”、 “有利于文体创新”。这样一种并...

推荐访问:徐富敏长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 长篇 徐富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