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山文库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2篇

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2篇

时间:2022-10-04 18:10:04

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2篇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 营造政治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政治生态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它集中表现为一个地方或组织的&ldqu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2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2篇

篇一: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

政治生态环境 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政治生态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它集中表现为一个地方或组织的“风气”、“氛围”或“软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包括干事创业的环境、求真务实的环境、团结和谐的环境、风清气正的环境、艰苦奋斗的环境等等。

 一、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无疑会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利交易提供温床,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而且将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与失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好干部成长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就像树木需要阳光、

 空气和土壤。政治生态环境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观念、领导行为、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切实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不断优化选人用人环境,为好干部的健康成长持续加力、营造氛围,可以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策。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要兴旺发达,不是勉强使人们归顺自己,而是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五湖四海的优秀的人才汇聚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在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必须紧密联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深层次的政治生态环境营造。

 二、目前政治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 以问题为导向,是改进作风最有效的方法,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最佳途径。善于发现问题,清醒正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调查表明,当前政治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及危害:

 ( ( 一) ) “一把手”负责的体制机制带来“一言谈”。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 80 年代曾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

 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 ( 二) )。

 “官本位”主义挑战社会公平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衡量成功的综合标准,其中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换句话说,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并以此立功、立言、立德。因此,整个社会便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价值尺度,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类似这些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就是“官本位”意识的真实写照。“官本位”的思想意识在现代干部队伍中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唯上是从,上级个别领导者的意见往往就是上级的意见;二是特权思想,政治待遇、福利待遇等等,一切都与职务紧密挂钩,人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均可由官阶来定尊卑;三是权术横行,权力可以为满足政治体系的利益要求而牺牲社会和公众利益;四是重权轻制,以言代法,制度、法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严重不足;五是家长作风、个人崇拜、衙门作风等现象屡见不鲜。

 ( ( 三) )。

 “潜规则”让现行的法规制度形同虚设。“潜规则”有时胜过法律法规,一些领导干部成了下属的“老板”、“老大”,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按家族生意来经营打理。有的干部

 精于“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和“不说好,说不好,不好说”的为官之道,有的干部奉行“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有的干部以“揣摩上意”为做官真经,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喝五吃六,官派十足。有的干部利用血缘、地缘、业缘、学缘、姻缘等多种关系,像蜘蛛一样不断织密利益网,延伸利益链。不奉行“潜规则”、埋头苦干的清流,反倒成了“不开窍”的“异类”。

 ( ( 四) ) 畸形的政绩观背离干事创业的初衷。客观地讲,现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主要采用任命制,仍存在“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火箭式”的拔苗、“钦命式”的点将,致使一些干部乐衷于“找捷径”、“攻偏门”,助长了干部队伍的浮躁情绪,纵容政绩观的畸形发展,往往不顾客观条件,少则几十万、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搞“政绩工程”、“钓鱼工程”、“盆景工程”。其结果,上一届所谓的“政绩”成为后几届的包袱,“政绩”变成“政疾”。一些媒体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过分渲染、对善于作秀的干部的盲目报道和对领导干部个人政绩的过分夸大,淡化了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典型宣传,淡化了对集体领导作用和成果的宣传。

 ( ( 五) ) 严重的形式主义混淆视听。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耍花架子,终日沉迷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工作飘浮、虚报浮夸;有的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尤其严重的问题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的干部越来越少。在一些干部中,“真实的谎言”成必修课,“川剧变脸”成必练功,“和珅”似人物大行其道,“纪晓岚”似人物靠边站,就连组织部考察干部也难听到真话。

 三、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其滋生的土壤,不追本溯源,就不能探因究理、正心固本。综合分析当前政治生态建设的总体状况,主要原因是“五个欠缺”。

 ( ( 一) ) 政治生活欠严肃。有些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理论不学习、不研究、不领会,对民主议事的规定、规则执行不自觉、不认真;部分乡镇部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利器钝化生锈,党味不足、辣味不浓,使“一把手”权力得不到有效制衡和监督,其他班子成员得不到真正帮助;少数地方部门“一把手”议事决策时“一孔出气、一鸟独鸣”,容不下不同发声,听不得半点意见,在重大决策上独断专行,唯我独尊;个别党员

 领导干部在行权用权上以权谋私,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大搞利益输送。如此种种,虽属少数个别,但却如滴墨入清水,混浊了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

 ( ( 二) ) 纪律规矩欠 刚性。一是还存在不讲政治个例。个别党员干部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涉及党的方针政策随意发表评论,口无遮拦,毫无顾忌,甚至对上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还存在不守规矩怪圈。拉小山头,搞小圈子,致使“老乡圈”、“同学圈”、“玩乐圈”等各种利益“圈子”客观存在。三是还存在不要原则的操作。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突出的项目建设、工程发包及重大资金使用上依然存在着不讲制度讲关系,不讲程序讲运作,不讲公平讲摆平的诸多不正常现象。这些不讲纪律、不讲规矩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嘈杂了政治生态环境。

 ( ( 三) ) 选人 用人欠引导。受政治生态诟病的影响,仍然存在“三信三不信”的选人用人怪论怪象。一是信潜规则不信明规则。“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潜规则仍被一些干部信奉。同时,选人用人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腐败问题也助长了极少数干部“找捷径”、“攻偏门”的浮躁情绪。二是信“作秀”不信做事。为拉选票、积累升迁资本,极少部分干部仍然用“作秀代替做事”,耍花架子,搞门面盆景,沽名钓誉、虚报浮夸,误

 导干部考核,以至于产生了“谈匠不如搞匠”的思维误区。三是信资历不信能力。由于论资排辈的惯性影响,年轻干部滋生熬日子、混资历的消极思想,使得干事创业的锐气受挫,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强。诸如此类,危害了选人用人的政治生态源头。

 ( ( 四) ) 作风建设欠持久。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主要存在“九大问题”。即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坐而论道,自说自话;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重权轻责,胡乱作为;心浮气躁,虎头蛇尾;慵懒散漫,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贪图享乐,挥霍浪费。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上吹吹拍拍、曲意奉承,对下官气十足、颐指气使;干事创业“玩空手道”、“练假把式”;宏观布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等等。虽进行了多轮整治,但时有回潮反弹,仍是影响政治生态的主要问题。

 ( ( 五) )。

 履职尽责欠担当。少数领导干部遇事“难”字当头、“退”字当先,遇到矛盾和问题,上推下卸、左躲右闪,能推则推。有的八面玲珑、四处讨好,当“两面人、老好人”,把“不表态”当法宝,把“打哈哈”当护身符。有的在驻村包点上沉不下去,在督导检查上走马观花,在民主生活上只放礼花,在落实执行上敷衍塞责等。林林总总,一言蔽之,

 就是在履职尽责不够,担当精神欠佳,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中“关键少数”的表率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透视现象问题看本质,影响政治生态的根本原因在实际中直观反应在两大方面:

 一是干部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精细化,或者说现有的制度规则没有能够毫无偏差地执行落实。以组织监督管理为例,在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上以上级监督为主,存在横向监督软弱无力、下级监督不见踪影的体制性缺陷,“上级监督较远,同级监督较软,下级监督较难,自我监督较空,纪检监督较晚”。党政领导班子的班长本应对班子的成员进行监督,班子成员也应对班长进行监督,但是谁在监督?怎么监督?大家在一起共事,都在想“监督不是我的事情,是上一级纪检部门来查来管的事”。领导干部出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原因,但是缺乏组织监督、日常监督、制度监督和其他方面的监督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问责和惩治力度松弛,无法形成强大威慑力。少数干部为了私利,置党纪规矩于脑后,心存侥幸于问责追究,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大搞权钱交易。如不被发现,便高枕无忧,逍遥于法外,如东窗事发,则动用贪腐所得或关系网络,遮掩补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如此反复。此

 种“效应”也就经常被“复制”,慢慢地由“一颗老鼠屎”演变成“一撮老鼠屎”,长此以往,政治生态如何优化? 四、路径与对策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既靠党中央层面的推动,又需要各级组织的协力构建。对于组织部门而言,更是责无旁贷。

 ( ( 一) ) 不断加强思想建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推进组织工作的文化传承创新,建立新型的组织模式,使组织形成一个充满协作、参与、沟通、信任气氛的生态系统。一是要不断强化党性教育。紧紧抓住思想建设这一根本,时刻为党员干部清神醒脑;砥砺锤炼党员干部品格;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础,切实为党员干部“充电、补钙”,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筑牢思想上的“防腐墙”,增强政治上的“免疫力”,从而营造思想意识范畴的良好政治生态。二是严格立规建制规。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将“严”字贯穿立规建制,常治常管始终,形成从严治党管党的长效机制。并结合县域实际,以惩防体系建设为总揽,以规范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三大核心权力”运行为重点,进一步锁紧关键环节、堵住关键漏洞,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更牢。坚决维护相关规定、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执行力,始终坚持在制

 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对那些罔顾制度、规定,顶风违纪的人,坚决查处,不搞“下不为例”,以严规严制促进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三是增强法治思维。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根本点和着力点。要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学法、尊法、守法、护法,坚守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做到依法办事、照章行事、按程序决策,以法治保障业已构建的良好政治生态安全。

 ( ( 二) ) 推动民主制度落地生根。一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内最基本的民主制度,进一步理顺党内权力的正常关系——由全体党员的权力到党代会的权力、到全委会权力、到常委会权力、再到书记个人的权力,完善党组织的集体领导,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党委议事规则及决策机制,有效防止民主、集中“一头重”,出现决策“一言堂”和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现象。要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既“真刀真枪”,“红脸出汗”,又出以公心,帮助同志内省改过、成长进步,从而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好的“气候”环境。二是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使“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在实处,确保组织生活起到“除

 尘”“过滤”作用,及时阻隔不良风气侵蚀。落实党章规定的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各种权利,最大程度地实现党员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顺畅自主地行使党章、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三要坚持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的制度,树正气,讲真话,做实事。还要深入不断探索党内民主发展的相关问题,使之进一步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释放出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功能。

 ( ( 三) ) 坚持完善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净化干部“官念”,改革制度设计,选准、用好干部,是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导向和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要注重以正向激励、目标激励、内在激励为主来设计干部管理制度,建立起保障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培养干部忠诚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制度选人标准不走样。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体现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考评、奖惩体系,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择优录用,坚决重用那些重实干、肯奉献、形象...

篇二: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

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2019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明确要求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环保督察逐步以党内法规和制度形式规范起来。笔者在研究了近两年中央督察和天津市生态环保督察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后,就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工作责任落实提出对策建议。

 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主要问题

 1. 绿色发展理念树立不够牢。有些地方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领会不到位,表态多、行动少,部署多、落实少。部分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学习绿色发展理念不入脑、不入心,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在一些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人认为加快开发建设是大方向,過于强调环

 保不太现实;一些中东部地区,在面临经济增长势头放缓、下行压力加大时,追求经济发展、放松生态环境监管的呼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力度不够坚定,成效不够显著。

 2. 生态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到位,压力传导层层递减、基层工作不严不实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面对突出环境问题,强调客观因素多、主动作为少,漠视群众环境诉求,往往在上级督促或媒体曝光后,才被动应对,有的甚至被多次督查约谈后,仍行动迟缓。此外,一些部门履责“左右不衔接”,在机构改革、职能转换、人员调整后,有些领导干部不清楚职责、不熟悉业务,存在“新官不理旧事”的思想,不能做到接续奋斗、持续推进。

 3. 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落实缺乏系统性。在督察“回头看”时发现,个别地区存在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问题,山东济宁个别地区冬季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简单粗暴,云南昭通市生活垃圾非法用土掩埋,安徽宿州市污水处理厂未配备管网,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不到位,整改工作没有做到举一反三,个别地区仅针对督察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没有对全域性工作进行排查,缺少长远性、规划性。对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仍有解决不到位的地方,中

 央环保督察天津市期间,油烟、噪声、异味等问题举报占全部举报数量的 30%;督察“回头看”指出,吉林辽源市黑臭水体整治既未达到黑臭水体整治目标要求,也未达到督察整改的序时进度,沿岸群众反映强烈,存在问题反弹现象。

 4. 责任追究 成为基层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突出问题。对上级督察发现的问题,一些地方所采取的问责属于“压力型”问责,把问题数量作为问责基层的衡量标准,把问责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应急性举措,满足于“一问了之”,挫伤了一部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环保工作成为乡镇干部谁都不愿分管的领域。问责界限有时不够清晰,对于环保督察移送、媒体曝光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地方不研究、不调查,简单地问责环保部门,甚至存在后来调查清楚了但人已经受到处理的现象。容错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工作干得越多、问责可能性越大,成为基层普遍担心的问题。

 二、落实生态环保工作责任的对策建议

 1.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践行绿色

 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一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2. 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监管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研究制定省(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地方性法规,加快推动环保督察法制化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开展省(市)级生态环保督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到发现和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上来,从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在根源入手,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从而达到督察的目的。完善常态化督察监察机制,针对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领域,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察;针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地区,适时进行“回头看”,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加大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力度,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厘清监管职责,明确执法边界,严格依法监管,切实解决经济转型发展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3. 系统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督察问题整改,坚持依法依规,注重统筹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的难易程度,能马上解决的要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明确整改的目标、措施、时限和责任单位,禁止层层加码、避免级级提速,特别是对涉及民生的产业和领域,要妥善处理、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坚决禁止“一刀切”行为以及敷衍整改、虚假整改行为。高度重视生态环保督察转办群众举报案件,对群众信访举报的环保突出问题整改进展缓慢、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整改到位;对已完成整改的,要再排查,再验收,防止反弹回潮,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

 4.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 保护责任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实施严格问责,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问题,逐级进行深入调查,核实问题责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及《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严格把握问责与改革创新“容错免责”的适用界限,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问责评价机制,实行透明问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向社会公开问责事由、问责措施、问责处理结果等。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批评意见清单建议 生态环境 清单 批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文山文库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0224236号-1